关注我们
荆楚网 > 新闻频道 > 楚天都市报-极目新闻

汉剧陈派第五代传承人王荔—— 汉剧人 不服周

发布时间:2020年08月05日09:22 来源: 楚天都市报

7月17日,武汉已入伏,王荔在自己最底层的短袖T恤上隔了条厚毛巾吸冷汗,再叠穿上长袖、套上外套,最后把帽子牢牢扣在头上,坐在太阳底下“把自己烤活过来”。

低烧的王荔已经坚持15天连轴转。“这就是演员!”7月21日,她在武汉汉剧院接受楚天都市报记者专访时说。

这位汉剧陈伯华大师第五代传人、37岁的国家一级演员、“梅花奖”获得者,面对记者回顾其26年的汉剧人生,笑着将光鲜镜头背后记忆犹新的苦与疼痛一一揭开,告诉大家什么叫汉剧演员的“不服周”(武汉话不服输的意思)。

戏曲是角儿的舞台,背后是“一棵菜”的成就

记者:定采访日期前您说您一直忙于《宇宙锋》像音像的录制,介绍下这个项目?

王荔:中国戏曲像音像工程是中宣部项目,选取当代戏剧名家及其代表性剧目,通过先“录像再录音再录像”的方式,反复加工打磨、记录,是对传统剧目、新编剧目做一个完整的资料保留,也可供观众欣赏。

记者:《宇宙锋》也是您获得第27届中国戏剧梅花奖的剧目?

王荔:是的,《宇宙锋》不仅拿了梅花奖,它还拿了全国的“五个一工程奖”,也是武汉市第一部戏曲“五个一工程奖”。这肯定了我们这出戏的精神价值、艺术价值,也肯定了所有演职员的付出。

戏曲是角的舞台,但那是因为原来角色少。比方说原来的《苏三起解》,台上就两个人,但时代在进步,戏曲在创新发展,《宇宙锋》光带名字的角色就有7个,不带名字的,12个宫女、8个朝臣、8个太监 ……任何一个配演跟我主演之间都得是对得上戏的。我们管这叫“一棵菜”,这棵“菜”不止主演、配演,还有乐队、服装、舞美、布景、灯光、行政、宣传,指大家是一个整体,融合在一起形成一台戏,共赢。

第一名考进艺校后疼哭了一整年, 但从来没想过放弃

记者:您怎么踏上这条路的?

王荔:我们家是世家,爸妈都是汉剧演员。我从小是在民众乐园长大的,我和他们同事的小孩一起围着剧场跑,也看了些京剧、汉剧、楚剧、黄梅戏、越剧、评剧。

我11岁半小学毕业时,武汉市艺术学校汉剧科正好招收新生。我妈毫不犹豫要为我报名,我爸不同意,他觉得家里要是能出个大学生多好。我妈就说大学生很多,艺术家很难得,我爸就顶他:你怎么知道她将来就是艺术家?我妈是第一个发现我天生就是汉剧这块料的人。

我爸当时是那届招生办的,那时别人会说这是申建萍、王晓茂的姑娘。我爸就在家说,“不许开后门,考不上别指望我给你开后门进。”

我就不服输了,说我就是要证明给你们看,我要靠自己。他们都没料到的是,来自沙市、宜昌、仙桃、大冶等省内接近1000人的考生中,我居然考了第一名。

记者:还记得当时的情景吗?

王荔:很严的,考试就花了半年的时间。初考前在艺校培训一个月,考基本功,踢腿、下腰、劈叉等,有的人练不出来就退缩了,初考直接淘汰一半的人。刷完以后就开始学身段、唱腔,这时又刷了大概200多人,之后100多人进决赛,考视唱练耳、现场反应,刷了二三十个人。最后一项就是考化妆。每个小孩都由老师化好戏曲妆然后照相,评委看照片,看你上不上相,最后就剩了五十几个演员。每一项都很严,真的就是大浪淘沙。

记者:艺校练功很苦吧?

王荔:我进艺校以后哭了一整年。其实考试那半年,刚开始也会觉得疼,但是跟艺校比就不一样了。比方说你踢腿,考试时你能踢到多高就踢多高,进艺校就不行了,你得踢过头去,踢不过去,老师就给你扳。当时我已经是1米6的大个子了,骨头都长硬了,人家比我矮半个头的小孩扳上来没感觉,我疼死!我每天哭,哭了一学期,一边哭一边扳腿。我姥姥就说我不该干这行。她说:我去学校里面看你妈练功的时候我都哭了,现在看你,我又哭。

但我从来没想过放弃。

推开陈伯华大师的病房门,把汉剧传承下去

记者:什么时候成为陈伯华大师的传人?

王荔:在艺校考试时,她来看过我们。她把我叫到面前,说一眼就看到我很机灵,把我的眉毛往上提了提,问是谁家的小孩,“长得蛮漂亮。”

但真正拜师,是我18岁从艺校毕业进了汉剧院后。她是汉剧院院长,因为身体原因住在医院,我毛遂自荐,直接闯到了医院。我推开病房的门直截了当地跟她说,我想跟她学戏。进去之前我很紧张,手脚都在抖,而且我走得很快,我觉得我再慢一点,我就不会推那扇门了。我那一次如果没有去,我就永远都不会去了,就是一下子的勇气。所以我觉得有时候人生就是这样,在某个三岔路口左转右转,一刹那的机遇,你得抓住。

记者:那扇门推开后,打开了新的人生大门?

王荔:是不一样了,就好像别人走楼梯爬了100层,我是坐电梯上去的,因为有好老师带。

我每一个阶段都很幸运地遇到了好老师, 吴绍毓老师给我打下了非常规范的青衣基础,胡和颜老师让我在气腔上面大大提高,冯春凤老师传授我很好的武功……每一步都走得好,所以到跟陈院长学的时候就是拔高,我能听得懂她在说什么。

她教我的时候已经80多岁了。有一天我去时,她眼睛基本上看不见了,她说,“专业你已经学完了,你要学我的精神”。她说我是她的宝,把我当传人,在我之前是弟子。“你是要扛旗子的,是要把我的旗子扛下去,要扛起汉剧院的旗子!”她是用生命在捍卫汉剧。 她要我学她,把自己嫁给汉剧。

记者:您怎么去传承推广汉剧,这个过程中最大的难题是什么?

王荔:我会尽量多地去学校、单位教大家欣赏汉剧,表演、做讲座。也在努力增加一些汉剧流派,创新唱法,增加年轻戏迷的参与感。再则,现在有活动,马上推同事或者后面的小孩上,让他们去多露脸、多展示。大家要我去做戏曲网红,我也会推小孩们上,他们现在正是花儿朵朵开的时候,这就是当代机遇。

怎样在全国汉剧发展中,我们汉剧院能够扛起一个领头的旗,是目前来说我们比较难做的事情。我认为首要的是招生得跟上,然后是配套得跟上,比如工资、住房。 我们这波走了好多人,就是迫于经济的压力而转行。而现在下面的小孩来武汉学习,住房也是问题,我有没有无所谓,我得为他们争取。其实戏曲人在镜头里面是很光鲜的,但背后的苦是大家很难感受到的。

比方说这次拍像音像,我基本是在低烧的状态下完成的,但人家看不出来,他们都说王荔精神好好,其实我很累。但我不能因为我一个人病了,所有人的工作都停滞吧?还有原来演出,口腔长满了溃疡你也得唱,因为你嗓子没哑。就在后台打针,打完针拔了就上台唱,这些我们每个人都经历过。

【责任编辑:钟阳】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营业执照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互联网出版机构网络视听节目许可证广播电视节目许可证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合作咨询

版权为 荆楚网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