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传言称,我们日常食用的海鲜中含有大量微塑料,这些海鲜正在毁掉无数中国人的身体?来看求证。
摘要
流言:海鲜中含有大量微塑料,而这些海鲜正在毁掉无数中国人的身体!你以为你在吃海鲜,其实是在吃塑料!
真相: 目前没有直接证据表明,海洋产品体内的微塑料会对人体健康造成影响。我国海产品以人工养殖为主,在安全性方面有严格的国家标准,安全性是有保障的,完全可以放心食用。
日前,一篇名为《海鲜,正在残害无数中国人!》的文章在网络上广泛流传,文章中指出,越来越多的海洋生物体内含有微塑料,这些含有微塑料的海鲜正在被不知情的国人享用,由此对身体造成的损害是难以估量的。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海鲜消费国,海鲜在中国人的餐桌上占有举足轻重的份量,但“寄生”在海鲜里的微塑料真的会对人体造成难以估量的损伤吗?我们还能愉快的食用海鲜吗?
对此业内人士指出,没有直接证据表明,海洋产品体内的微塑料会对人体健康造成影响。另一方面,国内食用的海鲜以养殖为主,并非真正意义上的“捕捞品”,我国在海鲜产品安全方面也有明确的规定,是可以放心食用的。
微塑料或已广泛存在
实际上“海鲜里含有微塑料”的说法并非最新研究成果,早在2018年,它就已经引起了科学家的注意。
当年7月,爱尔兰国立大学的研究团队调查了灯笼鱼等7种、总计233条深海鱼的消化道,结果在171条鱼体内都发现了塑料微粒,平均约2个,最多为13个。
再往前,香港大学的一项研究也发现,超6成香港海水样本含有塑料微粒,每平方公里海域可找到高达38万粒塑料微粒。
因此研究团队警告称,“塑料微粒上吸附着多氯联苯(PCB)等污染物质,容易积累较高浓度,有可能对深海的生态系统和吃鱼的人类健康造成负面影响。”
“微塑料”是指自然环境中的微小塑料颗粒,2004年,由英国化学家理查德·汤姆森教授首先提出,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受到了更多的关注。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研究员邓义详表示,微塑料研究的上限是5毫米,但下限并不统一,实际上往往比5毫米小得多,达到了微米级,有很多是肉眼看不见的。
至于海洋当中为什么会有微塑料,其实也并不难理解,降解以后的塑料并未完全消失,包括一些没有降解的塑料垃圾在内,他们最终随着地球的水循环,汇聚到大海当中。
由于汇集到大海里的微塑料远远超过完全分解的速度,久而久之海里的微塑料也就越来越多,也就有更多的机会进入海洋生物的体内,因此他们也被形象的比喻为“海洋PM2.5”。而科学研究也已经证实,海洋中的微塑料污染对海洋生物的生长、发育、躲避天敌和繁殖能力皆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尚无证据表明对人体有影响
这样看来海洋当中微塑料含量超标、海洋生物体内含有微塑料已经不是什么秘密。但这是否意味着,海鲜已经变得不安全不能食用了吗?实际情况恰恰相反。
一份数据显示,自发明塑料以来,地球上已经生产出83亿吨塑料,但只有9%被回收,12%被焚烧,另外的79%都被掩埋或者散落在地球上。这其中微塑料的数量更是不计其数。
因此,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副研究员陈涛认为,就目前的大环境趋势来看,自然界当中微塑料是广泛存在的,并且已经进入到人体体内,例如奥地利科学家曾经做过一个实验,他们从芬兰、日本、俄罗斯等8个亚欧国家分别选择了1名志愿者,进行饮食控制实验,最终提供的粪便样本显示,在8个样本中,发现了多达9种类型的微塑料。
“一方面,这说明微塑料并非是海洋鱼类的专属,我们日常使用的脸盆、牙刷、瓶子甚至食用的一些食品当中,都有相当数量的微塑料存在。”陈涛说,另一方面,这些微塑料是否对人体造成了实质性的伤害,依然是未知数。因为到目前为止,没有哪一项研究表明海产品当中的微塑料对人体健康有可见的危害。
陈涛还提醒说,不少海鲜类产品经过烹饪以后,微塑料的含量实际上大大减少了,与自然状态下并不相同。因此他认为“海鲜中含有微塑料因此不能食用”的说法是错误的,就现阶段而言,食用海鲜产品依然是安全的。
北京工商大学食品与健康学院教授王成涛也表示,在食品安全领域,对“海鲜含有微塑料,摄入会影响人体健康”的观念并不认同的,这是因为,谈到食品安全对人体的影响,就不能不谈剂量,这与食品添加剂的道理是相似的,少量或者微量的微塑料,很难对人体构成什么实质性的影响。
我国海产品安全可控
数据显示,全球每年海鲜消费总量为1.44亿吨,而仅仅在中国,年消费能力就达到了6500万吨,比排名第二欧盟的1300万吨,高了整整5倍,由于人口基数庞大,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海鲜消费国和海产品出口国。
与其他国家相比,尽管消费量巨大,目前我国海产品安全性还是比较高的。陈涛介绍说,这得益于水产养殖行业的快速发展,我国每年消费的6500万吨海鲜当中,有将近80%是来自水产养殖农场的,而并非传统意义上的"出海捕捞",而邻国日本则有90%海产品来自捕捞。
“对比野生捕捞,养殖海产产量大、品类全,对生态环境破坏比较小,受到海洋生态变化的影响也比较小。至于一些人关心的微塑料问题,可以肯定的是,与野生捕捞相比,人工养殖的海鲜,体内微塑料的含量肯定要小的多。”
而在政策法规方面,我国海鲜类产品目前已经有了国标——GB 2733-2015《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鲜、冻动物性水产品》。这份标准当中,对挥发性盐基氮和组胺的含量、污染物的限量、贝类毒素限量、食品添加剂的含量乃至需要在加工前保持活体状态的海鲜都做了详细的规定,划定了海鲜产品安全与卫生的红线。
因此王成涛认为,目前在国内的海鲜产品,不仅不用过度担心所谓“微塑料入侵”的问题,在产品生产、加工、运输等其他方面,安全性也是有保障的,是完全可以放心食用的。
不过王成涛也提醒说,海鲜毕竟属于生冷食品,如果食用不当也容易导致肠胃问题。他建议消费者在选购海鲜产品时,尽量到大的超市或者市场购买,在挑选时要选择鲜活的产品,食用之前也要清洗干净,在烹饪时最好完全煮熟以后再食用。如果确有需要,在吃醉蟹、生海胆、生鱼片的时候要慎重,尽量不要在家中自行加工,应选择值得信赖的商家。(记者 赵天宇)
采访专家:
王成涛(北京工商大学食品与健康学院教授)
陈涛(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副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