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网10月16日讯(记者万建辉)“第一次,打桩的声音是摇滚的节奏,而不是恼人的噪声/ 第一次,城市的灯光是阳光般耀眼,而不是光污染的厌弃/ 第一次,堵车的间歇有愉悦的笑声,而不是焦躁的怨怼……”
16日上午,朗读者罗颂华走进汉口江滩三阳广场朗读亭,读出她自己创作的诗歌——《76天的等待》,诗歌记录了她从感染新冠肺炎到治疗康复的经历,敏锐捕捉了武汉战胜疫情逐步走向复苏的生动细节。
上午8时,朗读者们如期抵达央视《朗读者》第三季武汉朗读亭。
第一位朗读者,来自江岸区交通大队的宗彬,他走进朗读亭开始朗读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来自湖北大学的大二学生肖梓彤已在朗读亭外,边等候边温习她要朗读的《我与地坛》(节选)。其他朗读者依次坐下等候,手中都拿着要读的书本、资料,低声朗读练习。
宗彬走进朗读亭,他朗读的作品是《岳阳楼记》。记者杨涛 摄
罗颂华告诉长江网记者,她是学中文的,在大学做过老师,后转岗基层公务员,写作的爱好一直没丢,写的小作品曾发在自己的公号上。年初,她感染了新冠病毒,经过多方支援治疗得以康复。这次,她想借《朗读者》提供的这个机会,给这座复苏的城市献上祝福,想给愈后重生的自己一股力量,想给亲爱的孩子一份惊喜。
罗颂华接受采访。记者杨涛 摄
走进武汉朗读亭的第一位朗读者宗彬今年60岁,曾在部队服役21年。接受采访时,宗彬说,这些年每年高考,他作为交警都要到考点前保驾护航,担心家长站在路上妨碍交通,他就在一旁朗诵诗词,把家长吸引到安全的区域,竟无意中被拍了视频发到网上,点击数百万。能为莘莘学子做点事,他感到光荣自豪。这次参加《朗读者》,是因为本月28日,他就要退休了,在人生的阶段性纪念之际,能进朗读亭,他特别高兴。他要用范仲淹的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勉励自己,退休后继续服务社会,造福祖国。
86岁的朗读者刘发菩,穿着鲜亮的黄色运动装,踩着滑轮进朗读亭,他朗读的是李白的《将进酒》,说最感慨李白“朝如青丝暮成雪”的诗句,人生苦短,要珍惜时光,多学多动。从武昌热电厂退休,4年前老伴去世,但刘发菩没有消沉,之后还学起了滑轮,并参加了央视《越战越勇》节目。走出朗读亭,刘发菩还现场表演了几套滑轮的高难度动作。
86岁的刘发菩穿着轮滑鞋来到朗诵亭。记者杨涛 摄
来自武汉市中心医院的医生胡轶,朗读的是诗人芒克的诗作《我是风》。胡轶说,平时工作太忙,陪伴儿子的时间少,想借此机会读给儿子。他还录了今天的朗读,晚上回去回放给儿子看。
武汉中心医院医生胡轶走进朗诵亭。记者杨涛 摄
来自华中师大的大一学生马理顺朗读完《自己写的一封信》,走出朗读亭。她说,从家乡长沙来到武汉,看到武汉抗疫的成果、武汉的生机与活力,很有感慨。她想要写给和她一样的青少年们,要感恩前辈们对他们的保护,要热爱国家,报效祖国。
来自湖北大学的肖梓彤说,她是《朗读者》前两季的忠实观众,这一季她觉得不能错过。她想把史铁生的《我与地坛》朗读给父母听,想告诉他们:“我以后也会经历磨难,但我会坚信,一切困难都会过去。就像我们在疫情面前,也没有被击垮,一切阴霾都会被赶跑,阳光会穿过云层照耀大地。”
肖梓彤接受采访。记者万建辉 摄
大学毕业两年的周丽如今是一名西点师,她说工作后很少有朗读的机会了,朗读亭是一个很好的机会,借朗读来认真表达自己。她朗读的是比目鱼的《于是你想幻想去旅行》,正好适合她此刻的心情。她从事的餐饮业,在疫情防控期间,行业客流很少,但如今吃面包、甜品和下午茶的人已经恢复到疫情前的规模了。
周丽在接受采访。记者万建辉 摄
17岁的姜紫仪是大二的学生,也是今天上午最年轻的朗读者。今天,她朗读的是卓别林的《当我真正开始爱自己》,这首诗里有值得她葆有的东西,如谦逊自爱等,她希望十八岁之前能通过朗读者记录下读给自己的诗,做一个慎独克己的人。
姜紫仪在接受采访。记者万建辉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