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张阳春 通讯员 朱世坤 汪秋元
阅读提要
省地方金融监管局与应城市天鹅镇花堰村结对帮扶以来,整合资源倾情帮扶,从抓党建、兴产业、补短板等方面入手,推动特色产业发展,拓宽增收途径,实现“村出列、户脱贫”。
“村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最明显的就是马路修宽了,路灯变亮了。以前出个门,下雨天全是泥巴,晚上一片黑。”10月15日,应城市天鹅镇花堰村脱贫户周根发笑着说。
金秋十月,宽阔村庄道路两旁的桂花树飘来阵阵清香,村民文化广场旁的文化墙上传递着孝廉文化等内容……一副美丽乡村景象呈现在湖北日报全媒记者面前。据介绍,2019年底,花堰村建档立卡的29户、73名贫困村民全部脱贫,提前实现整村脱贫目标。
抓党建:支部从软弱涣散到有力有为
“送钱送物,不如建个好支部。”对此,花堰村支书田先义感受很深。
省地方金融监管局与花堰村结对帮扶以来,整合资源用心帮扶。在队伍建设上,选派年富力强干部组成驻村工作队,积极配合天鹅镇党委,选强配齐村“两委”班子,积极争取群众支持,通过规范议事决策程序,干出工作实绩,将曾经的软弱涣散村支部,建设成为有核心、能干事的基层党组织。
在发展思路上,驻村工作队指导花堰村确立“以党建带扶贫,以扶贫促发展”工作思路,加强村党支部全面建设,坚持“扶贫不扶懒、扶干不扶看、扶志不扶靠”工作原则,针对少数贫困群众“等、靠、要”思想,积极宣传精准扶贫各项政策,增强贫困群众脱贫致富内生动力。在阵地建设上,省地方金融监管局支持10万元经费,对村党建活动室整体升级改造,村支部硬件条件大幅改善,党组织活动更有吸引力和号召力。
兴产业:因地制宜重特色
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是实现“造血”扶贫的有效途径。
脱贫户陈小松家有6口人,两子患先天性聋哑,年迈父母常年体弱多病。在驻村帮扶干部关心和引导下,他申请农商行扶贫小额贷款,购置一台小型机床和一辆三轮运输车,在家里开办小作坊,从事传统“儿童摇床”手工业生产。他在雕花技术上下功夫,不断提高产品附加值,目前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3万元,成为全村创业脱贫奔小康的榜样。
“帮助贫困户脱贫,就要确保他们有稳定的收入,发展产业尤为重要。”省地方金融监管局驻花堰村第一书记张伟介绍,驻村工作队及村“两委”紧扣地方资源优势和消费市场需求,积极引导村民发展特色产业。
谈到发展养鸡脱贫致富,脱贫户田望兆乐开了花。去年他养鸡50只,毛收入达8000元,这还不算产业扶贫奖补资金3000元。今年,他把养鸡规模翻了一番。
村集体收入也实现零的突破。去年,投入扶贫项目资金100万元,新建300亩稻虾综合种养基地,每年为村级集体增收5万元;投入扶贫项目资金50万元,发展风能发电项目,每年为村集体增收3.5万元。
补短板:公路修到家门口
“你今年中稻收成多少?我按照市场价全部收购。”从事粮食生意的陈先生驱车来到花堰村,对脱贫户田松点说。
“现在公路修到了家门口,粮食也能卖个好价钱。以前由于进湾进田道路破烂,农产品不能及时卖出去。”谈及公路修通后的好处,田松点很有感触。
针对全村基础设施落后的状况,驻村工作队积极向上级部门和有关帮扶单位争取资金,大力改善基础设施建设。
“解决了花堰村机耕道路不畅通、抗旱电力设施缺失老化,居民安全饮水、基本公共服务不到位等突出问题。”张伟介绍,2019-2020年,投入项目资金125万元,修建了出村公路和两座危桥,解决了村民出村道路不畅的问题;投入项目资金45万元,实施沟渠清淤4公里,彻底解决了长期困扰村民的农业生产用水排灌的难题;投入帮扶资金10万元,推动自来水入户管线建设,实现了自来水全覆盖;投入帮扶资金29.6万元,新建10个自然湾农业生产抗旱线路,覆盖农田3000多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