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击毁的美军坦克
上甘岭特功八连布满381个弹孔的战旗
湖北籍连长张益仁指挥击毁多辆美军坦克
观众认真观看黄继光事迹和图片
志愿军首批入朝部队中,有从黄陂和武昌开赴战场的部队
中朝友谊浮雕
志愿军各参战单位的战旗
武大方毅、周学龙的捐款材料
志愿军老兵张兆堂的出院证明
□楚天都市报特派记者 陈倩 摄影:楚天都市报特派记者 黄士峰
70年前,那场发生在朝鲜的战争,宣告了帝国主义在东方的海岸上架起几门大炮就能征服中国人民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
70年过去,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仍在激励着中国人,开启新的伟大征程,书写更多的人间奇迹。
10月22日上午,记者来到位于北京的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参观“铭记伟大胜利 捍卫和平正义——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主题展览”,探寻其中的湖北印记。
一面布满弹孔的旗帜
记录不朽的上甘岭精神
黄继光、邱少云、柴云振、孙占元,展厅里,这一个个熟悉的名字,都出自中国人民志愿军第15军,上甘岭战役的主力作战部队。
这是一支植根于黄麻起义英雄沃土,成长于太行山区,转战大半个中国的雄师劲旅,军长秦基伟是湖北红安人。如今,这支部队改编为空降兵驻鄂某部,在湖北大地扎根。
根据中央军委部署,1951年3月15日,中国人民志愿军第15军入朝作战。
在主题展区,楚天都市报记者一直在寻找第15军的足迹。
在序厅里,天花板上悬挂的100面军旗引起记者注意。在第一排,一面印有“中国人民志愿军第十五军 一九五一年三月十八日至一九五四年五月”的军旗,格外显眼。
“1952年10月15日至18日,美军在炮兵、航空兵支援下再次向597.9高地和537.7高地北山进行连续的猛烈进攻,志愿军第15军第45师与敌反复争夺阵地……”在上甘岭战役板块,讲解员正在讲解这场抗美援朝最著名的战役。
嵌满弹片的枯树干、炸成粉末的石头、黄继光牺牲处挖出的爆破筒、美军投下的蝴蝶雷……历史物证讲述着这场战役的惨烈。
“上甘岭战役中,志愿军第15军某部8连官兵浴血奋战、坚守坑道14昼夜,最终将布满381个弹孔的一面战旗插上上甘岭阵地主峰。”讲解员边说边指着一面红色战旗。
这面战旗是复制品,当年的那面真正的战旗陈列在空降兵军史馆。因为那面旗帜,空降兵某部八连有了一个响亮的称号:上甘岭特功八连。数十年来,八连形成了传统,每逢有重大任务出征,都会组织官兵面向战旗宣誓,并带着战旗执行任务,作为教育和激励广大官兵的鲜活素材。那面布满381个弹孔的战旗,是连队的第33面战旗。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阅兵时,参与阅兵方队的八连官兵带去了第70面战旗,他们正是在这面旗帜下刻苦训练,走出了空降兵的军威。
“只吹冲锋号,不打退堂鼓”的“上甘岭精神”,早已融入一代又一代空降兵的血液,成为军魂。
一门泥土中刨出的火炮
见证神炮手的辉煌
在“以打促谈 越战越强”板块展厅里,有一门82毫米迫击炮,记录着十五军在上甘岭战役中涌现出的神炮手唐章洪的辉煌战绩。
唐章洪1951年4月入朝,先后参战上百次,荣立特等功一次、一等功两次。在上甘岭战役中,他靠着手中的一门82毫米迫击炮,先后打出八千多发炮弹,歼敌420余人,有效阻滞了敌人的进攻。
激战中,敌机投下一枚重磅炸弹,在炮工事右上方炸开一个20多平米的大坑,飞来的土石把唐章洪和迫击炮一齐埋住。战友们赶来刨开土石,把晕死的他救出来背进防炮洞,抢救20多分钟才苏醒。醒来后的唐章洪,从泥土里刨出火炮,发现炮架已坏,就用手扶住发烫的炮筒,继续坚持射击。志愿军总部授予他“模范共青团员”荣誉称号。
在第5次战役板块,一位年轻战士的照片引起楚天都市报记者的注意。
他叫张益仁,湖北钟祥人。1951年4月24日,在第5次战役江口洞战斗中,荣立特等功,并获“一级模范”荣誉称号。
张益仁原名田先禄,1918年生于湖北钟祥杨庙村,1944年加入新四军,参加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朝鲜战争爆发后,他在志愿军第20军第60师第178团火箭筒连担任连长。江口洞战斗中,张益仁指挥班长杨义才和射手潘泽民等扛起火箭筒,穿过敌军火力网,陆续击毁美军5辆坦克,出色完成了掩护步兵的任务。他回国后多次受到毛泽东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接见。
一笔新婚夫妻的捐款
浓缩湖北人民的爱国情怀
志愿军在前方的浴血奋战,离不开后方全国人民的广泛支持。在展厅里,记者看到了一份武汉大学的捐款材料。
这笔捐款为200万元(旧人民币),时间是1953年,捐款人是武汉大学的方毅、周学龙,当时是一对正在筹备婚礼的小夫妻。他们捐出的这笔钱,是准备用来添置结婚用品的。他们在信中这样写道:“我们认为结婚不应铺张,钱应当花得有意义。最初我们想买一辆脚踏车,上班可以得到一些便利,后来又想买收音机和小提琴为业余消遣,但后来想到这些超出了目前一般人的生活水平,有多余的能力应当为抗美援朝和国家的经济建设增加力量,以为更多人的更大的幸福创造条件。同时我们还想到,今天我们能够结婚,应当感谢志愿军,假如没有志愿军阻挡美帝侵略,那国家也许正是烽火连天,根本谈不上什么幸福了。”
这笔巨额捐款和信里朴实的话语,让观众王尔晴深受触动。同样是武汉大学毕业的她,认真地看完了展览的每一部分。她说,看到长津湖战役时,在已经是冰天雪地的朝鲜,志愿军战士还穿着单薄的棉衣,很多人在零下三十多度的雪地里被冻伤、冻死,志愿军面对优势装备的敌人,能取得胜利确实非常不容易。而这封当年校友的捐款信,则让她看到了湖北人多年传承的家国情怀,“有国才有家”,当我们面对保家卫国的紧迫任务时,每一个人都不是旁观者,各尽所能,各尽其力,才能在内忧外患的环境下取得抗美援朝的伟大胜利。
除了这笔来自武汉大学的捐款,在展览现场,还有众多反映全国人民支援抗美援朝的珍贵实物。著名画家徐悲鸿,抱病为志愿军英雄创作了一幅奔马图,图上奔腾的骏马,依旧意气风发。以全国劳模孟泰为代表的大批产业工人,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为前线的将士们制造装备,保证交通大动脉畅通。抗美援朝,战场在异国他乡,但战士不仅是志愿军官兵,还有在后方竭尽全力的所有中国人。
一张老兵的出院证明
传承人民军队的英雄基因
“根据卫健委《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七版)》诊疗标准,经科内MTD专家组讨论,患者符合出院标准,允许患者出院……”
这是在“抗美援朝战争胜利的伟大意义和历史贡献”部分,记者看到的武汉火神山医院出具的出院证明。证明上的主人叫张兆堂,是一位年过八旬的抗美援朝老兵。
17岁时,张兆堂参军赴朝参战。退役后,他回到武汉当警察,曾在1983年防汛抗灾中立过三等功。
2020年2月10日,张兆堂和老伴因患新冠肺炎住进火神山医院。他给在这里奋战的军队白衣战士们讲述战争年代的故事,与他们相互鼓励,共同抵抗疫情。人民军队的英雄基因,在两代人之间默默地传承着。
张兆堂出院时,照顾他的护士刘晓青说:“您是抗美援朝打败侵略者的英雄,今天,您又战胜了新型冠状病毒,再一次成为了我们心目中的英雄,今天火神山正式批准您出院,我们向您致以崇高的敬意!”说完,她和战友们向张兆堂敬了一个军礼,83岁的张兆堂回敬了军礼。这张敬礼的照片,和那张出院证明一起摆放在展区的陈列柜里,见证着中国人民又一次伟大的胜利。
10月15日,张兆堂到武汉客厅观看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专题展览。他说:“在抗美援朝时没有牺牲,在疫情中也挺过来了,要感谢我们的党、我们的国家。”
人民没有忘记自己的英雄,而这个国度总有新的英雄站在时代的风口浪尖。
“祖国和人民利益高于一切、为了祖国和民族的尊严而奋不顾身的爱国主义精神;英勇顽强、舍生忘死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不畏艰难困苦、始终保持高昂士气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为完成祖国和人民赋予的使命、慷慨奉献自己一切的革命忠诚精神;为了人类和平与正义事业而奋斗的国际主义精神。”展区墙上,这段文字诠释了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