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鹤峰县城出发,山路驱车约8公里,40多分钟才抵达白鹿村村委会。这是一个山高路陡、土地资源匮乏的典型山区村、省级贫困村。全村167户,建档立卡贫困户有52户155人。
四组贫困户黄莫国家,和村委会隔着蜿蜒山路。到了黄莫国的家门口,一座气派的两层楼房,让湖北日报全媒记者感到有些意外。
屋内,炉火正旺,一如主人家如今红红火火的日子。
“每天都有干不完的活”
10月19日7点半,黄莫国被鸡鸣声和猪叫声吵醒。
猪圈在正屋旁,上个月母猪刚刚下了几头仔猪,需要小心看护。100多只土鸡散养在茶园里,需定时投食、捡鸡蛋、打扫笼舍。抽空,他还要看看院子里的蜂箱情况。
“以前守着两三亩茶园望天收,一年忙完那几个月就玩纸牌、搓麻将,不穷才怪。现在养鸡、养猪、养蜂,还种了猕猴桃,每天有干不完的活!”黄莫国道出大多数脱贫群众的心声。
改变源自2015年,省林业局驻村工作队的到来。
省林业局局长刘新池对驻村工作队提出要求,扶贫工作必须在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上下功夫,让贫困户动起来。
工作队进村后,访群众、听意愿,结合当地优势资源制定帮扶工作方案,各家各户有了“定制”脱贫产业项目。
2016年,黄莫国陆续收到了鸡苗200只、猪仔2只、蜜蜂8箱,费用由工作队出资大半,自己掏一点儿。看到希望的黄莫国,整天在地里忙,一年下来,挣了2万多元,一家人喜出望外。
从不愿干、不敢干、不会干、不好好干,到争着干、比着干、实干加巧干,如今的白鹿村忙碌起来,玩纸牌、搓麻将的现象消失了,脱贫光荣、勤劳致富蔚然成风。
“工作队不是在作秀”
白鹿村山大人稀,离开黄莫国的家,记者被远处漫山遍野的猕猴桃林吸引。绕过山路,走近一看,只见成串毛茸茸、胖嘟嘟的猕猴桃挂在T型架上,纵横交错,随风摇曳,与蓝天白云构成一幅别致的秋日丰收图。“这是我们村的猕猴桃基地!”村支书苏万斌高兴地介绍。
发展产业是脱贫攻坚的根本举措。如何合理规划、因地制宜发展扶贫产业,把群众绑在产业链上,带领群众脱贫致富?
白鹿村地处武陵山深处,终年云雾缭绕,湿度大,非常适合猕猴桃生长。省林业局经过反复论证,决定精选红心猕猴桃作为全村脱贫的支柱产业,壮大村集体经济。村子平地稀缺,只能把基地选在陡峭的黄仕岭。
钢钎打下去,火花四射。黄仕岭土地贫瘠,被称为“石旮旯”。扶贫工作队在队长方靖带领下,手脚并用,用背篓背着上百斤重的土壤和肥料,一步一步往上挪。山势陡峭,肩膀勒出了血痕,雨雪天坡面打滑,好几次连人带篓滚下山坡。凭借愚公精神,工作队带领村民硬是在石头缝里填出100多亩梯田。
“工作队不是在作秀,是真帮扶!”全村人对队员们的扎实作风,无不竖起大拇指。今年,猕猴桃枝繁叶茂果丰,进入初产期。再过3年至5年可进入丰产期,预计每亩猕猴桃年产值过万元。
为农产品解决销路问题,村里还在工作队指导下,成立白鹿村隆润猕猴桃专业合作社和鹿源农业专业合作社。看着自家产出的土鸡、土猪肉、土鸡蛋不出村就被收购,乡亲们感慨,苦日子终于到头了。
“我们在城里有亲人”
临近午饭时间,苏万斌领记者来到村里一家农家乐吃饭。农家乐的老板叫洪家专,是一名聋哑贫困户。
40多岁的洪家专手脚麻利,不一会儿,两盘农家小炒就上了桌。这时,他的老朋友、扶贫工作队原队长乐成胜拨来微信视频电话。透过屏幕,两人比划着“交谈”甚欢。
“几任工作队长都特别关心我们,不但帮我们落实扶贫政策,看病能报销,搬进新房子,还总是帮忙出点子、鼓励我们。不然这农家乐哪能开得这么好。” 洪家专的妻子冉春菊红了眼眶。
贫困户孔军的妻子张冬英摔断了腰椎,因不符合政策没有申请到低保,情绪很大。工作队多次带着张冬英去县中心医院治疗,掏钱帮她治病,解决家庭困难。从抵触到配合,孔军拆掉旧房子,主动参与易地搬迁和复垦。
方靖忙得没时间回武汉治疗牙疾,半边脸肿得老高;队员李尧强孩子高考,也没有回家陪伴……工作队把群众当亲人,不仅“驻”进村里,更“住”进百姓心里。心与心拉近了,干群关系密切了。
寒来暑往,五年过去,白鹿村全村人均可支配收入翻了一番,从不足5000元上升到10000元。建档立卡贫困户全部摘掉穷帽,全村整体脱贫出列。2019年,省林业局驻村工作队获评先进集体称号,方靖、李尧强获得先进个人表彰。
山路依然蜿蜒。如今的白鹿村人,已经翻过“贫困”山,通向“幸福”站。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汪彤 汪训前 通讯员 赵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