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荆楚网 > 新闻频道 > 辟谣

染发剂会致敏或致癌吗?染发风险需理性看待

发布时间:2020年11月06日10:36 来源: 中国医药报

原标题:染发风险需理性看待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染发成为越来越多人改变形象的选择,但是网络上不乏关于染发危害健康的信息。那么,你了解染发原理吗?染发安全吗?为什么染发产品成为化妆品抽检“问题多发项”?本文带您科学了解染发剂。

染发剂如何改变头发颜色

染发剂是一大类特殊用途化妆品的统称,按照《化妆品安全技术规范》的定义,染发剂是为改变头发颜色而在化妆品中加入的物质。广义来讲,以改变头发颜色为目的的产品均称为染发剂。染发剂按其对头发着色时间的长短分为暂时性染发剂、半永久性染发剂、永久性染发剂;按染发原理又可分为氧化型染发剂和非氧化型染发剂。

暂时性染发剂大多以涂料的形式用于头发上,仅用于在短时间内改变头发颜色。半永久性染发剂多为各种调配好的颜料,可以较好地附着于头发上,达到数日至数周不会褪色的染发效果;永久性染发剂多为由可进入头发的小分子物质聚合而成的持久性极强的染发产品,可长时间保留在头发上。一般来说,前两种染发剂多为非氧化型染发剂,永久性染发剂大多数为氧化型染发剂。

目前,日常使用的染发剂大部分为氧化型染发剂。人们担心对人体有害的染发剂,也主要是指氧化型染发剂。

氧化型染发剂一般由两剂组成,其中一剂为着色剂,另一剂为氯化剂。少见以空气为氧化剂的单剂型,偶见加入了洗护产品的三四剂型。氧化型染发剂染发的原理是先使小分子苯胺类着色剂前体与耦合剂进入疏松的头发内部,再在氧化剂的作用下发生耦合反应,从而生成不容易脱离头发的大分子色素,使头发长期显现相应颜色。

染发剂会致敏或致癌吗

研究表明,在动物试验中,哪怕是对皮肤变态反应最为灵敏的豚鼠也很少出现染发剂致敏反应阳性。此外,早期的染发剂为了追求染色效果,大多使用较高浓度的成分,因而往往会有较强的眼刺激性和皮肤刺激性。近几年,出于安全性考虑等原因,大多数企业减少了染发剂染料中间体的使用量,染发剂的刺激性也越来越小。

早期各大厂商用于生产染发剂的染料中间体多达数百种,各种各样的染发产品充斥市场,给人们的健康带来较大安全风险。早期对使用染发剂人群的流行病学研究发现,经常接触染发剂的发型师罹患膀胱癌、多发性骨髓瘤、非何杰金氏淋巴瘤的风险显著增加。

1969年,国际贸易组织首次证明,饲料中含有的2,4-二氨基甲苯可引起大鼠肝癌。自1971年起,日本、美国及欧洲各国逐步禁止该化合物被用作染发剂原料;几乎同时开展的美国国家毒理学项目(National Toxicology Program)也对多种被认为风险较高的染发剂染料中间体(主要是苯二胺类衍生物)的致癌性进行了研究。

欧洲经济合作组织先后公布300多种禁止使用于染发剂中的化学物质,其中包括间苯二胺及其盐类、2-甲基-间苯二胺、4-甲基-间苯二胺及其盐类、4-乙氧基-间苯二胺及其盐类等。

目前,我国《化妆品安全技术规范》明确列出75种可用于染发剂生产使用的物质及其最大可使用浓度。

随着化妆品监管的日趋规范和染发剂技术的不断发展,现代研究大多认为,在排除吸烟、饮酒等因素后,使用染发剂并未导致患癌风险增加。无证据表明永久性染发剂的使用与所有的血液肿瘤有关,包括何杰金氏瘤、非何杰金氏瘤、多发性骨髓瘤、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等,染发剂的使用与乳腺癌及软组织肉瘤(STS)等非血液肿瘤也无相关性。近20年来,使用染发剂所致的膀胱癌、非何杰金氏淋巴瘤风险没有增加,可能和现代染发剂成分的改变有关。

染发剂安全性逐步改善的主要原因可能有以下几点:一是原料生产工艺的改进使其中的杂质减少;二是染发剂染料中间体的用量下降;三是淘汰或禁用原来使用的不安全染发剂染料中间体。

目前,几乎所有的研究均认为现在的染发剂对人体没有致癌性。在几年前的一项对含草本提取物染发剂慢性毒性及致癌性的研究中,各剂量组动物的肿瘤发生率、肿瘤发生时间、动物荷瘤个数及肿瘤多发性、肿瘤类型总数、恶性肿瘤例数与发生率,与对照组均无统计学差异。依据世界卫生组织相关标准,该次动物致癌试验结果为阴性,与当前流行病学的结果相呼应。

由此可以看出,对于正规生产的染发剂,只要正确使用,风险是可控的。癌变是一个需要累积的、漫长的过程,因使用染发剂而致癌的风险是极小的。

染发剂为何在抽检中问题频出

化妆品抽检发现,染发剂染料中间体较容易出现问题,其中最常见的问题是加入量与测得值出现较大差异。出现这类问题的原因,排除企业的主观因素外,还与染发剂的各种染料中间体有较强的还原性有关。

染发剂是一个含十几到几十种化学成分的复杂混合物,每一种染发剂染料中间体从它加入产品开始,就可能与其他有氧化能力的物质发生反应,从而导致测得值逐步降低。即使产品保护得很好,染料中间体测量值也会受到其他成分的干扰,使其显示的数值偏低。目前有研究发现,这种干扰导致的误差有时非常大且没有规律,如何准确测定染发剂各种染料中间体的加入量,有待更多的探索和研究。(熊习昆 作者单位系广东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责任编辑:李琛】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营业执照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互联网出版机构网络视听节目许可证广播电视节目许可证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合作咨询

版权为 荆楚网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