训练营上,脊髓损伤患者在做训练
楚天都市报记者 陈倩 摄影:楚天都市报记者 王永胜
穿好衣服,推开家门,走下台阶,开车,购物,这些健全人能轻松做到的事,对一小部分人却需要艰苦训练才能掌握。由武汉市残疾人康复服务中心举办的第十四期脊髓损伤患者生活重建训练营,在上月底结营,14名脊髓损伤患者毕业,初步掌握了他们曾驾熟就轻的技能,迈出重获新生的第一步。
作为全省的先行者,武汉市残联2015年首次开办脊髓损伤患者生活重建训练营,已经帮助了172位残疾人。而教会他们重新掌握生活技能的教练员,大多也是脊髓损伤患者。11月10日,楚天都市报记者来到武汉市残疾人康复中心,了解学员和教练员的故事。
脊髓损伤,重新学习生活技能
2003年因为意外受伤而截瘫时,甘迅只有22岁。这场意外让他没办法再开车,甚至出门都要依靠家人推行。国家出台政策,允许肢体残疾人申领C5驾照,驾驶经过改装具备上路资格的汽车,甘迅也曾想过再考一次驾照,却没有得到家人的支持:“你反正也不可能一个人出门,总得有人跟着,我们帮你开车不就行了,你学了意义也不大。”
同样因为脊髓胸十一、十二段受伤截瘫的张仲秋,在走进生活重建训练营之前也曾很抗拒。他第一次知道这个地方,是在医院做康复的时候。“一听说是残疾人康复中心举办的,我就很不高兴,我还在做康复治疗,我觉得自己是可以站起来的。”在训练营,来自同济医院的专家详细解释了他的病情,他这才知道自己的损伤是不可逆的,以后都将与轮椅为伴。如果要实现基本的生活自理,必须从头学起。
从健步如飞的健全人,到必须依靠轮椅才能行动的脊髓损伤患者,重新掌握基本的生活技能并不容易。来到训练营之前,甘迅也曾试着自己摸索。他在网上看到一段视频,一位残疾人在展示用轮椅“翘轮”的方法,下台阶,过坎。脊髓损伤患者要能够实现独立出门,是一项非常关键的技能。他在家里照着学,尝试了几次后,重重摔在地上,付出了骨裂的代价,依然没能掌握其中的诀窍。
学成毕业,他们继续帮助伤友
甘迅是去年5月参加的训练营。在这里,他只花了10多分钟,就学会了“翘轮”的技术要领。“关键是对重心的把握,这一点网上视频的录制者没有说,教练稍微一点拨,我就会了。”也是在这次训练营毕业之后,他马上去报名,开始学习申领驾照。去年12月,甘迅再次拿到了驾照,重新开起了车。“这几年家里添了小孩,进进出出,还是自己开车更方便”。更重要的是,他很向往开车的自由感觉,跟健全人一样出行。“开着车,就没有人会注意到我是不是坐着轮椅。”
甘迅和张仲秋都是在训练营毕业后选择当教练的。武汉市残疾人康复中心工作人员介绍,训练营最早聘请的是台湾的教练员团队,他们非常专业,但是往来一次,费用较高。随着新学员的增多,工作人员开始在老学员中寻找技能掌握较好,体能、心理、沟通等各方面能力都比较突出的人作为教练。目前,训练营的教练基本都是由这些优秀老学员组成。同为脊髓损伤的“伤友”,他们对患者的行动不便感同身受,更能了解患者的需求,在训练上也更有针对性。
因材施教,让每个人重拾信心
生活重建训练营每一期为12天,学员每天的休息时间不过六七个小时,其余的时间,从早到晚,会安排各种不同的训练课程,时间非常紧凑。对参与的学员来说,在身体和心理上都是不小的考验,尤其是他们当中的许多人,在来到训练营之前甚至已经多年没有出过家门。每天的课程结束后,教练员还不能休息,因为他们要和专家团队一起,评估学员当天的训练完成情况,调整课程的进度和内容。
记者问了教练们这样一个问题:“你们有没有遇到过特别难教的学员?”
甘迅说,其实训练营不是像大家想的那样,所有人都做一样的训练。脊髓损伤的部位和程度不同,患者的运动能力是有很大差别的。因此,每一位进入训练营的学员,都享受“一对一”的定制服务。在入营前,专家和教练就会对他们的身体、心理状况作出评估,每个人的训练目标、内容都是不同的,因此每个学员最终完成的程度,也没有可比性。
能看到每一个人的点滴进步,对教练员来说都是值得欣慰的事,而对学员,更是有莫大的成就感。甘迅还记得,今年第十四期训练营的一位学员,因为脊髓炎,四肢的活动能力都受到很大影响,视力和语言能力也严重受损,当她用了15分钟时间,用自己的双手第一次成功地穿上裤子时,高兴地流下了眼泪。训练营的一门重要科目,就是让大家自己打车去商场,完成购物然后再返回中心。这位学员到商场后,坚持要求不坐车,自己用了半小时,摇着轮椅回到了康复中心。“她说她已经3年没出过家门,想多晒下阳光,感受一下户外的空气。”
留意身边,促无障碍设施改善
“要让脊髓损伤患者更好地生活,回归社会,不仅需要他们在家里能自理,更需要全社会无障碍设施的完善。”主业是设计师的张仲秋说,教练员的工作不仅在训练营,更要在平时留意身边的点点滴滴,为无障碍社会的建设贡献力量。
张仲秋现在随身都会带一把卷尺,为的就是遇到需要改善的无障碍设施时,能把尺寸量得更精确,更好地找到残疾人最需要、最方便的设置。前几天在地铁里,他就发现,有些站点公厕的设计对坐轮椅的残疾人不太方便:卫生间的门采用对开式,健全人使用起来没有任何问题,但是坐着轮椅的残疾人如果想要进去,就没办法在里面关上门。而甘迅也发现,虽然地铁站都有无障碍电梯,但是在不少站点,通往电梯入口的斜坡没有设计平台,使用起来不太方便。
“武汉的无障碍设施已经有了很大改进,但是有些设计人员如果只是从自身的使用体验出发,是难以真正体会到残疾人需要什么样的设施。”康复中心教练王倩怡说,他们希望能用自己的体验,为无障碍设施的完善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