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网11月20日讯(记者胡雪璇)20日,武汉大学退休教师杨昌林一家获评全国文明家庭。
10年前,长江日报刊发通讯《孩子,武汉有你们的家——一个汉藏家庭与藏族学生的32年不了情》,报道了杨昌林一家子32年如一日,无微不至关爱藏族学生的故事。10年后,84岁高龄的杨昌林,体力精力都逐渐跟不上了。令人欣慰的是,女儿杨红梅从父母手中接过了接力棒,继续打理传承温馨的“武汉之家”。
杨昌林家庭合影。杨红梅供图
凌晨秒回求助,去江夏帮藏族毕业生收拾行李
上半年受疫情影响,学生不能到校上课,可作为武汉大学图书馆老师,杨红梅并没有闲着。她手机微信里有十几个在汉藏族学生群、上百名在汉藏族学生,每天都有各种信息。
“杨老师,在吗?我们学校要求我把寝室的东西委托同学寄回来,可我的同学好像都走完了,老师能不能帮我一把?”
6月的一天凌晨,一名武汉学院的藏族学生突然联系杨红梅,请她帮忙办理离校手续,并把行李寄回来。
“怎么联系辅导员?有委托书么?如何进校?”几分钟后,杨红梅就回复了他。
当天一早,杨红梅打印好学生从微信上传来的委托书,下午就从武汉大学打的去位于江夏的武汉学院,帮这位学生去图书馆还书、收拾行李、办理离校手续。
杨红梅每办妥一件事,就拍照给同学看。在宿舍收拾行李时,遇到不确定要寄还是要扔的衣服,就一件件拍照,询问学生的意见。
“老师,邮费多少钱?我把钱给您。”行李寄出后,这位学生要把邮费给杨红梅,却被她拒绝了。“你现在还没有上班,老师不收你的钱,以后有机会,多来武汉看看我和阿爸(杨昌林)就好了。”
3月,杨红梅听说远在日喀则的武汉大学大四学生格桑强巴寒假回家时把电脑留在了宿舍,毕业论文还没有写完。
“我原来计划回家呆半个月就回去的,可是……”格桑强巴说。
“我来帮你想办法。”杨红梅很快联系了曾在武汉上大学、目前在拉萨工作的达娃扎西,问他有没有闲置的电脑。“没问题,让他联系我吧。”达娃扎西二话没说,答应帮忙。
格桑强巴乘火车去拉萨取回电脑,写完了毕业论文,并通过答辩顺利毕业。7月,他向杨红梅报喜:“老师,我考上自治区地勘局了,给您报个喜。”杨红梅高兴地回复:“恭喜恭喜,太好了,快跟家人庆祝一下!”
疫情防控期间,数十位藏族大学生滞留武汉,杨红梅专门建起了微信群,每天询问他们的情况,帮助他们解决各种问题。
与此同时,杨红梅还和武汉高校藏族学生联络员一起,协助西藏自治区疾控和教育部门,统计到了1000多名武汉返藏大学生和信息,提醒他们遵守当地疫情防控规定,做好自身防护。
杨昌林与杨红梅的合影。杨红梅供图
藏族学生:第一眼见杨红梅就倍感亲切,“像我们藏家大姐一样”
格桑强巴2016年考入武汉大学。“当时填报志愿的时候,就听很多武汉的学长学姐说,武汉的杨阿爸一家对我们藏生特别关照,我就决定来武汉了。”
第一次见到杨红梅老师,是在刚入校不久的一次迎新活动中,“第一眼就觉得特别亲切,像我们藏家的大姐一样。”
“杨阿爸这几年记性一直不好,尽管我已经见过他多次,但他每次见到我,都要重新问一遍,你叫什么名字啊?家乡在哪里啊?”格桑强巴说,杨阿爸对藏族学生的事情一直非常关心。
“每次去杨老师家,他们一家都会详细过问我们的学习和生活情况。问我们课程能不能跟上?如果有不会的,一定要及时向老师和身边的同学请教。他们还经常提醒我们,不要老在藏族同学的小圈子里玩,要多和汉族同学交朋友。”格桑强巴说。
达娃央拉是华中科技大学新闻学院的大四学生。“杨老师家挂着一副精美的唐卡,画的是拉萨全景图。他们还会拿出很多藏式的点心、特产来招待我们,这让我们感觉像是回到了家乡。”她说。
达娃央拉说,自己刚来武汉上大学时,有时在老师同学面前会感到紧张、害怕,甚至自卑。在杨老师一家的鼓励下,她变得越来越敢于挑战,敢于表达自己。去年,老师布置了一个拍摄短片的作业,她大胆向同组的同学提出来,去拍杨老师一家的故事。后来,达娃央拉和同学们在杨老师家受到了热情的接待,拍摄十分顺利,作品也受到了大家的肯定。“我身边的汉族同学,都为杨阿爸一家的奉献精神感动。”
“各民族要像石榴籽那样紧紧抱在一起,一起为实现中国梦努力!”
疫情防控期间,杨红梅在家找出了父母的结婚证。结婚证由西藏自治区札达县人民政府颁发,上边的内容均由藏汉双语书写,日期是1969年3月23日。
札达县属于阿里地区,位于西藏自治区最西端,紧邻印度。1965年,杨昌林怀揣着“到最艰苦地区去”的决心到这里工作,并在这里遇到了自己的藏族妻子——次仁德吉。
杨昌林与妻子次仁德吉的结婚证。杨红梅供图
次仁德吉曾经是一位农奴,是共产党让百万农奴翻身得解放,她也有了接受教育的机会。1965年次仁德吉从西藏公学(现为西藏民族大学)毕业,来到札达县商务局工作。
采访中,杨昌林尽管很多东西已记不清楚了,但他总是能清楚地记着妻子的好。“她这个人很不简单。在我们那个地方办学习班,给当地没读过书的人讲党的政策,教他们学习文化知识。在商务局做售货员的时候,有的牧民半夜12点来,她都把东西卖给人家。”2005年,次仁德吉去世,古稀之年的杨昌林仍坚守着“武汉之家”,因为妻子嘱托他“‘家’不能散”。
每次藏族同学来杨家做客,杨昌林总会为大家唱起一首歌——长征组歌中的《过雪山草地》。“雪山低头迎远客,草毯泥毡扎营盘……官兵一致同甘苦,革命理想高于天。”这或是杨昌林当年在扎达工作时的真实写照。
杨红梅曾于1991年到1997年志愿援藏。现在的她,用一张雪山的照片作为微信头像。朋友圈里,她总是频繁地转发各种关于西藏、关于湖北援藏的新闻。
杨红梅的弟弟杨红兵1992年入藏,至今在阿里地区工作,现任阿里地区行署副专员、措勤县委书记。在杨红兵和同事们的共同努力下,措勤县已于去年正式脱贫摘帽。
“我们这个家庭,帮助藏族学生,让他们在内地感受到家的温暖,是不求回报的。我们就是希望他们能够学有所成,将来去建设家乡,建设祖国。就像总书记说的那样,各民族要像石榴籽那样紧紧抱在一起,大家一起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努力。”杨红梅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