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戴辉 实习生 何孔亮 通讯员 韩勇
11月28日8时30分,一列复兴号高铁列车从汉口站缓缓驶出,一路向西飞驰,奔向秦巴山脉。
坐在宽敞舒适的G6817次列车上,刘莉抱着孩子欣赏窗外美景。她是汉十高铁的“铁粉”,每周往返一次。
10时27分,列车稳稳停在十堰东站,用时1小时57分。“从武汉的家,到十堰的娘家,像串门一样。”刘莉边迈出车门边感叹。
一年前的11月29日,投资527.5亿元的汉十高铁开通运营。这是全国首条由地方主导投资并建设的高铁,仅用4年建成通车,成为样板工程,在湖北铁路发展史上留下浓墨重彩一笔。
这条湖北“最美高铁”,将60多个景区一线串珠,加速拥抱全国高铁网,舞动襄随十城市群,搅热沿线高铁经济,为推动我省区域协调发展托举强大发展气场、构建新发展格局打下坚实基础。
运行450万公里
开通不久就遭遇罕见疫情,汉十高铁,这条飞驰鄂西北的钢铁“巨龙”,被迫暂歇。
受疫情影响,今年1月底,汉十高铁全线停运,但沿线站场人员并未停工,而是积极做好车站、配电房、线路设备、信号基站等养护,确保随时重启。
3月21日,汉十高铁从十堰东站开出首趟返岗专列,将东风本田公司滞留在十堰、襄阳的1013名员工接回武汉。3月28日,汉十高铁恢复运行。
“4月起,汉十高铁客运量逐月攀升,到9月已恢复到疫前水平。”湖北汉十铁路公司运营管理部部长王伟说,如今汉十线每天发班26对,周末增加到31对,国庆黄金周更是一票难求。
王伟介绍,一年来汉十高铁共开行1.48万趟列车,运行450万公里,发送旅客1000多万人次,平均客座率52%。
更可喜的是,9月起,汉十高铁加速融入全国主干高铁网,增加开行跨局高铁班次,新增至北京、上海、广州、深圳、郑州等地的直达列车,平均客座率达到65%,其中十堰至深圳、上海的高铁基本满员。十堰、襄阳、枣阳、随州等地沿线旅客搭乘高铁出省,再不用去武汉周转,省去1至2小时的接续换乘等候时间。
“年内西十高铁动工,汉十高铁又将向西北延伸,形成西安至武汉的又一快速铁路客运通道。”王伟说。
搅热鄂西北
上午还在武汉黄鹤楼望江的王宇,下午就漫步在武当山红墙绿瓦间。“太梦幻了。”来自江苏的他,盘算着看遍鄂西北美景。
汉十高铁全长399公里,首次将鄂西北美景“一网打尽”。从诗仙李白故里安陆到炎帝故里随州,从世界文化遗产武当山到亚洲最大人工天池丹江口水库,高铁一线串珠,游客可饱览沿线风光。
通车一年,不仅游客猛增,还带动沿线城市商贸往来、招商引资等经贸活动,形成新兴的鄂西北产业走廊。“从武汉不到一小时到随州,汉十高铁成了我们的招商名片。”随州市招商局一名干部笑着说。
“高铁一响,黄金万两。”汉十高铁开通一年,十堰、襄阳、随州等地抓住发展新机遇,高铁小镇轮廓显现。
在随州,绿地集团规划总投资177亿元的随州城际空间站项目启动,28万平方米的商务、商住高楼拔地而起,省铁投、湖北交投等企业投巨资,助力随州融入“武汉半小时生活圈”;襄阳东站附近的华侨城项目,部分已投入使用;十堰在东站附近培育文旅新产业;枣阳投资40亿元在高铁沿线加速布局;孝感三大园区抢搭高铁快车,孝南投资420亿元推进汉孝产业新城,云梦投资80亿元打造高铁梦泽小镇……
一条智慧高铁
空调自动调节、窗户自主开合、人走灯熄……随州南站候车大厅的“尖板眼”,都由幕后的“智慧大脑”自动操作。
在高铁站,如何管理“长明灯”“长流水”是个难题。在沿线9个车站,汉十铁路公司自主研发的能源管理系统,能“感知”候车厅的温度、亮度、风速,根据人流密度、自然光线、空气中PM2.5含量等,自动控制调节车站的风水电指标,达到人体最佳舒适度。“智能注水装置能自动识别隔夜水,让旅客每天喝新鲜开水。”该公司相关负责人余世文说,这套全路领先的智慧系统不仅提效还节能,仅电费每月就节省30%。
列车以时速300多公里的速度穿行崇山峻岭,旅客王女士将三支小药瓶叠加摆放在车窗窗台处,稳稳当当。
全国高速铁路动态综合检测(TQI),是衡量高铁质量的重要指标。汉十高铁开通后,每月TQI指标稳定在1.6左右,在全国排名中位居前三,其中4个月排名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