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荆楚网 > 新闻频道 > 湖北日报

英雄土地 伟大人民

发布时间:2021年02月22日07:33 来源: 湖北日报

黄冈革命纪念馆里林育南烈士遗物。

采访组成员在省档案馆采访。

武汉中学纪念馆内展示董必武对家人的“约法三章”。

陈潭秋烈士写给家人的信件影印件。

1920年3月,董必武等人在武昌开办的私立武汉中学校,成为湖北地区宣传马克思主义、培养革命力量的基地。(省档案馆提供)

百年回眸,不忘初心。

从诞生之日起,中国共产党便以铁肩担日月、慷慨系神州的气概,带领中国人民开天辟地、改天换地,为民族谋复兴、为人民谋幸福,赢得了一次又一次胜利,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

荆楚大地是一片英雄的土地,湖北人民是伟大的人民。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湖北是党的组织建立最早、人民军队建立最强、革命斗争时间最长、革命斗争范围最广、革命斗争最为波澜壮阔的地区之一。湖北是中国共产党的重要发源地、人民军队的重要诞生地、革命根据地的重要部分,是马克思主义传播最早的地区之一。

湖北具有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先进分子,以责任之心、信念之心和奋斗之心,在多方比较和深入思考中最终找到马克思主义作为救国救民的伟大真理,为挽救民族危亡、实现国家独立和人民解放做出主动选择,为成立无产阶级革命政党、为开创中国革命斗争的崭新局面进行了艰辛探索。

随着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及其与工人运动的日益结合,湖北出现了两条不同路径的建党道路。一是在共产国际的推动和中共上海早期组织的帮助下创建共产党武汉早期组织。1920年8月,董必武、刘伯垂、陈潭秋等7人在武昌举行会议,宣布成立中共武汉早期组织;二是在与共产国际和中共上海早期组织没有直接联系的情况下,恽代英、林育南等人通过实践摸索在黄冈建立共存社。当得知中国共产党成立的消息后,共存社自行解散,其成员大部加入中国共产党。

中共湖北早期组织成立后,标志着湖北人民革命斗争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历史阶段。他们积极传播马克思主义,大力开展工人运动,积极发展党团员和党团组织,和其他5个地方共产党早期组织一起,为中国共产党的正式成立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阶级基础和组织基础。在1921年召开的中共一大上,13位代表中,就有5位湖北人。

从中国共产党创建时期到大革命时期,从土地革命时期到全民族抗战时期、解放战争时期,湖北28年红旗不倒,22年武装斗争不断。

红色土地热血铸就,全省70万英雄儿女献出了宝贵生命,为中国革命作出了巨大贡献,共有83个老区县市区,855个老区乡镇;革命战争年代,湖北先后有31位省委书记英勇牺牲;新中国成立后授军衔,湖北产生235位开国将帅,占总数的14.6%。

从救国到兴国,从富国到强国,在中国共产党的领航下,中国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接近民族复兴梦想。湖北也和全国一样,经济社会发展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全面小康胜利在望。

回看走过的路,一代代共产党人坚守初心,接力奋斗,共同谱写了壮丽史诗;

远眺前行的路,新时代共产党人牢记使命,砥砺前行,必将在新征程上开创更加光明的前景。

(作者:省委党史研究室主任 何光耀)

中共武汉早期组织:

星火初燃点亮黑夜

不少影响历史的关键时刻,只有把时间的镜头拉长,才能洞悉其深邃意义。

1920年8月的一天,中国共产党武汉早期组织建立,点燃了荆楚大地共产主义运动的第一缕星火。

革命火种在长江之畔燃起

百年后回眸,那一天,平常而伟大。

蛇山脚下,武昌抚院街97号挂着“董必武张国恩律师事务所”牌子的简陋小屋里,7名青年抱着共同的信仰秘密集会,成立中共武汉早期组织。

写下这一页的7个人是:董必武、陈潭秋、刘伯垂、张国恩、包惠僧、赵子健、郑凯卿。

也是在8月,全国首个共产党早期组织在上海成立。李汉俊写信给董必武、张国恩,后来又赶赴武汉面见董必武,商议在当地筹建共产党组织。刘伯垂受陈独秀委托回汉组党,并与李汉俊一起,介绍董必武、陈潭秋入党。董必武等建党积极分子积极活动,党员很快发展到7人,其中,郑凯卿是唯一一名工人党员。

刘伯垂主持会议,宣读他从上海带来的手抄党纲草案,介绍中共上海早期组织的组织和活动情况。参照上海模式,他们研究湖北武汉早期组织的组织生活制度和工作安排,推选包惠僧为负责人。

大家认为,早期组织成立以后,应加强马克思主义的学习和宣传,加强党在工人中的工作。会议要求早期组织每周开会学习一次,每次会议都作读书报告或国内外时事报告。

静悄悄地,革命火种在长江之畔燃起,点亮沉沉黑夜。

“学生思想进步”的私立武汉中学校

共产党武汉早期组织与一所中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武汉中学,前身“私立武汉中学校”。

走进武汉中学校史馆,一幅幅老照片和档案资料,展示着这所百年名校光荣而厚重的红色基因。

1919年8月,在上海接受了共产主义思想的董必武返回武汉,决定从宣传新思想、提高民众的阶级觉悟入手,着手办报办学。在办报搁浅后,他集中精力创办中学,在众多志士同仁帮助支持下,私立武汉中学校于1920年3月对外招生。

该校逐渐成为湖北传播新思想和革命火种的重要发源地,共产党武汉支部乃至华中地区进步知识分子的主要活动基地。武汉及周边各县,以及河南新县、湖南平江、华容等地进步青年,纷纷前来求学。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在展厅看到一份泛黄的董必武手稿,摘录了董必武《私立武汉中学校简记》部分内容。

1963年,董必武回忆当年办学的十大特点。其中提到,在湖北省中学国文课采用白话文,自武汉中学开始;帮助学生课外阅读报纸书刊,促进学生注意国际国内的时事,包括俄国革命问题;迎接五四运动带来的新思潮,启发学生的革命思想;学生思想进步,课业也学得较好。

董必武、陈潭秋、李汉俊三位湖北籍的中共一大代表都曾在此任教。1923年,李大钊曾在该校就社会主义和妇女运动问题进行演讲。

从1920年建校到1928年被军阀封闭,该校成为培养革命骨干的摇篮。不少师生加入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青年团,包括黄负生、刘子通等早期党员,以及黄麻起义总指挥潘忠汝等。

“旭日东升、生气勃勃”的《武汉星期评论》

中共武汉早期组织成立后,董必武、陈潭秋等人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投入艰苦的革命斗争,积极传播马克思主义,组织发动群众,发展党团员和党团组织。

1921年初,由陈潭秋介绍,武汉中学教员黄负生加入党组织。他主编的《武汉星期评论》成为共产党武汉早期组织机关刊物,毛泽东曾称赞“湖南有个蔡和森,湖北有个黄负生”。

董必武、陈潭秋、刘子通、李汉俊、林育南、萧楚女、夏之栩等,经常为《武汉星期评论》撰稿。他们学习、研究和宣传马克思主义,提倡改造社会、改革教育、妇女解放等,引导知识青年投身革命。

当时曾有人发表评论,称《武汉星期评论》为“旭日东升、生气勃勃”的“巍然独存于中国之中、大江之旁”的一面旗帜。

据省委党史研究室考证研究,1921年7月前,包括已离鄂的包惠僧,湖北共有10名共产党员,人数居全国第三。

黄负生在武昌黄土坡27号(现首义路)租住的一栋中式小楼,对外为《武汉星期评论》编辑部,实为党的机关所在地。劳动组合书记部长江支部、马克思学说研究会、社会主义青年团等诸多群团组织也设在此处。

中国共产党正式成立后,施洋、项英、林育南、李求实及妇女读书会的骨干夏之栩、袁溥之、徐全直、陈孟兰、李文宜、杨子烈等,在此宣誓入党。

共存社:

具有共产主义性质的革命团体

1921年7月16日至21日,黄冈回龙八斗湾浚新小学,24名进步青年秘密集会,成立共存社。

党史专家认为,在中共一大召开前夕成立的共存社,既是中国共产党在湖北地区的早期组织,也是党的第一个农村组织。

公开宣布拥护马克思主义

共存社成立旧址,位于团风县。

“虽然历史痕迹很少,但共存社作为进步的革命团体,在党史上有着重要影响。”团风县档案馆副馆长程时祥告诉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参加共存社成立大会的,有恽代英、林育南、林育英(张浩)、李求实等24人,主要是本地农村先进分子、互助社成员、利群书社社员,还包括来自湖南长沙的易礼容。外地人士多是乘船抵达黄冈团风后,步行前往八斗湾。

恽代英、林育南、李书渠、沈光耀被选为大会主席。会议讨论了分股、设委员、委员的职权、委员的表决权、经济和戒约等问题,以及书社、学校、工厂的经济事项。共存社下设总务股、教育股、实业股、宣传股。

集会的第一天,即讨论建立革命团体问题,有代表提议称即将成立的团体为“波社”,即效法俄国“波尔什维克”。经过激烈讨论,大会最后一天决定,将其定名为“共存社”,取社会大同、人类共存之意。

共存社章程共60条,由恽代英负责起草。

黄冈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刘清介绍,会议讨论制定了共存社的宗旨纲领,即“以积极切实的预备,企求阶级斗争、劳农政治的实现,以达到圆满的人类共存的目的。”

《中国共产党黄冈历史(1922—1949)》记载,共存社公开宣布拥护马克思主义,主张用阶级斗争和无产阶级专政的手段改造社会,在中国实现社会主义。这表明,共存社是一个具有共产主义性质的革命团体。

1982年3月10日,《人民日报》发表纪念张浩的文章《忠心为国、虽死犹荣》,文中指出:“共存社它的性质是共产主义小组式的组织。”

大部分成员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共存社的成立,标志着恽代英、林育南等一批先进青年实现从空想社会主义向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转变。

恽代英,湖北新文化运动的闯将、湖北五四运动的杰出领袖。1917年10月,他与黄负生、梁绍文、冼百言在武汉发起组织“群策群力、自助助人”的互助社,这是全国最早的进步青年社团。

1919年,林育南从武昌中华大学中学部毕业回乡,根据恽代英建议,和张浩等在八斗湾家庙里办起宣传新思想的浚新小学和通俗讲演社,试验新生活和实施农村教育。

因领导湖北五四运动受到反对,1921年,恽代英辞去中华大学中学部主任一职。2月l日,他和林育南、李书渠、廖焕星等人创办利群书社,社员们在书社内实行半工半读的共同生活,售卖《共产党宣言》《马克思资本论入门》《社会主义史》《新青年》《共产党》等著作和进步刊物杂志,学习、研究、传播并开始接受马克思主义。

“出于安全考虑,会议没有打算在武汉召开,最初确定的地点是河南信阳柳林中学。但由于当地局势突然发生变化,地点又临时改在八斗湾浚新小学。”程时祥说。

由于中共一大也是秘密召开,共存社的成员们,最初并不知道中国共产党即将成立。

不久后,中国共产党成立的消息传来,共存社自行解散。恽代英直接与上海联系,加入共产党。在他和林育南的带动下,共存社成员大部分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党的早期重要干部,在工人运动等革命活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责任编辑:王会】

Copyright © 2001-2024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营业执照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互联网出版机构网络视听节目许可证广播电视节目许可证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合作咨询

版权为 荆楚网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