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灯龙灯点亮街巷
庭院内扎花灯骨架
给龙灯描红画绿
玩乐器也是邱老的一大爱好
小心翼翼为鱼灯穿上彩衣
元宵节又称“灯节”,正月十五闹花灯是很多人童年记忆里,对“热闹”一词最初的印象。家住武汉市新洲区邾城街的邱竹生,已是白发苍苍,但是每当他沉醉于扎花灯,时光仿佛破例为他打开了一扇乐趣之门,通往童年。
童年时期的邱竹生,每逢春节,最开心的事情,就是跟着表兄扎花灯、卖花灯。
扎花灯一整套的工序,不到十岁的邱竹生很快烂熟于胸,在生活穷苦的岁月,扎花灯微薄的收入也能补贴家用。花灯做好了,邱竹生和表兄便走街串巷地吆喝,元宵之夜的一车流动花灯,赶走了黑暗和严寒,点亮和热闹了街巷。
再大一些,邱竹生忙着四处求学,为了生计,当过工人、老师,也做过会计,后来入职政府单位。困于工作的邱竹生,只能藏起了扎花灯的手艺。
退休后,有一年春节邱竹生带着孙子,去街上看烟火表演,为了给孙子的童年留下一些乐趣,邱竹生做了两个花灯,拿在手里玩。当晚烟火表演结束后,人群不愿散去,大家都围着爷孙俩,被他们的花灯深深吸引。此后,每逢元宵,就有街坊慕名而来找邱竹生订购花灯。
从新洲邾城二中门口,拐进一条小巷子,就到了邱竹生家,屋后的一间库房被改成了工作间,里面堆放着金龙灯、鲤鱼灯、玉兔灯、神童灯……各种花灯,让人眼花缭乱。
春采竹篾,夏制配件,秋扎灯架,入冬糊彩纸,腊月勾彩纹,正月卖花灯。十六年来,邱竹生还不断改进设计和材料,比如用鸡蛋壳制作鲤鱼灯的眼睛,用附近餐馆回收的一次性筷子制作灯架,以往的龙灯都是尖角獠牙,到邱竹生手中变成了拟人化的扁平牙,让花灯多了几分萌态。
十年前,邱竹生因喉癌手术,医生预测手术后能再活五年,如今他身体康复的情况让医生都十分意外。在老伴郭群英眼里,沉迷扎花灯、玩乐器的邱竹生,每天无忧无虑,乐呵呵地像个孩子,这或许是他最好的生活状态。
临近元宵佳节,77岁的邱竹生依旧都会收到不少花灯的订单,但他更喜欢把做好的花灯,拿出来送给街坊和亲友的小孩。
当一车花灯被推进夜色中,流光溢彩,照亮了孩子们的欢笑,仿佛也照进了邱竹生曾经的童年。
图/楚天都市报极目新闻记者 邹斌
文/楚天都市报极目新闻记者 周治涛 通讯员 王林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