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荆楚网 > 新闻频道 > 湖北日报

罗荣桓元帅军事生涯第一步—— 通城秋暴创建全国首个县级红色政权

发布时间:2021年03月03日08:43 来源: 湖北日报

在通城秋收暴动纪念馆,讲解员向“00后”大学生介绍当年智取县城过程。

有关鄂南秋收暴动的档案文件。 (省档案馆、通城县档案馆提供)

咸宁市通城县塘湖镇荻田村元帅广场,罗荣桓雕像巍然屹立。

吴礼执的《叙逃难详情》。 (通山县档案馆提供)

跨越百年的初心对话

一袭长衫,目光如炬,行色匆忙。

身后,是层峦叠嶂的幕阜群山。

94年前的那个盛夏,罗荣桓被中共湖北省委从武汉派到咸宁通城,参与领导鄂南秋收暴动。

那一年,他25岁。

鄂南秋收暴动是八七会议“枪杆子里面出政权”最早的实践之一,并在通城建立了全国首个县级红色政权。

新中国成立后,罗荣桓成为十大元帅之一。

如今,罗荣桓赶赴通城的场景,被定格成一尊雕像,矗立在通城县塘湖镇荻田村。

2月18日,湖北日报“初心百年——荆楚大地的追寻”全媒体报道小分队的“00后”大学生,深情凝望罗荣桓雕像。隔空“对视”中,叩响一段烽火连天的记忆。

面对“清共”的屠刀——

400名骨干赴荆楚各地发动农运

元帅从这里起步!

车行至荻田村,一块牌匾上的大字,十分醒目。

“罗荣桓元帅是通城人吗?”报道小分队成员不由问。

荻田村红色文化讲解员胡杨花摇摇头:“罗荣桓元帅是湖南人。通城,是他从一名学子转变为革命军人的地方。”

1927年,国民党发起“四一二”反革命政变,“清共”的血雨腥风四处弥漫,不少共产党人倒在了屠刀之下。中共湖北省委作出应变部署,派出近400名党团员骨干赴各地组织发动秋收暴动。其中,先期派赴鄂南的农运特派员和党团员有40余名同志,包括罗荣桓、符向一等,后期加派省委军事部部长吴德峰等。

彼时,25岁的罗荣桓刚刚转为中共党员。“接到派遣命令,罗荣桓毅然放弃当建筑师的志愿,给家里写信,表达了在共产党领导下,为革命战斗到底的决心。”胡杨花介绍,为躲避敌人搜捕,罗荣桓只乘了一段路的火车,便徒步走向通城。

“罗荣桓抵达通城后,面对什么样的局面?”武汉传媒学院“00后”大学生葛洋怀十分好奇。

胡杨花带领大家步入通城秋收暴动纪念馆,四尊蜡像再现了通城第一个中共党小组的开会场景。“当时,通城的党组织、农民协会已退出县城,转入农村。大家都是冒着生命危险在闹革命。”胡杨花说。

这段史实,通城市民黄小艳有生动的描述。

黄小艳的爷爷,是通城县第一个中共党小组组长,叫黄云岸。“爷爷在岳阳做挑夫时参加工人运动。他从岳阳回来后,经常有很多人到家里开会,其中包括罗荣桓。当时,我的父亲只有五六岁,每次开会,父亲在外放哨,看到陌生人靠近,就大声说话,屋里的人迅速向后山转移。”黄小艳告诉大家。

黄小艳说,在父亲的记忆里,罗荣桓喜欢穿长衫,戴着眼镜,十分书生气。“没想到,就是这样一位书生,成为共和国赫赫有名的大元帅。”

连环画再现暴动经过——

佯装“抓了共产党”智取县城

纪念馆内,泛黄的档案照片记录着鄂南大地的风起云涌。

该县史志研究中心杨伟民介绍,至1927年8月中旬,罗荣桓等已组织农民革命军四五千人,并以中队为单位抓紧操练,打造梭镖、大刀、土枪等武器。当时,通城县城没有国民党正规军,只有县、区民防团和地主武装。

如何夺取县城?杨伟民引导大家看几幅连环画,这是该县美术工作者绘制的“智取县城”过程。

当时,驻守县城的民防团团长刘秀波十分谨慎,见全县农民运动和农民自卫军发展势头猛,将大部分兵力收缩到县城。白天,他只留下一条窄门供行人出入,严密盘查。太阳一下山,四个城门上锁。“农军既无重武器、又缺少训练,如果强攻,会带来重大伤亡,对暴动不利。”杨伟民说。

正在这时,崇阳县民防团改编而成的崇阳农军受国民党军压迫南下,由原崇阳团防局团总、共产党员叶重开带领来到通城,通城的共产党员把叶重开引见给罗荣桓。罗荣桓、王武扬(共产党员、通城县县长)等人秘密开会,商量了一个“智取”方案。

据咸宁市委党史研究室编撰的《中国共产党咸宁历史(1921-1949)》和《鄂南建立全国第一个县级红色政权研究》记载,1927年8月20日,叶重开身穿崭新的军服,由十几名卫兵前呼后拥,押着一个农军装扮的“犯人”,来到通城县城北门。叶重开下马,递上印有崇阳县团防局长官衔的名片说:“我们抓住了一个通城共产党,要押交刘团总。”

门卫信以为真,把城门打开。叶重开带着队伍,径直奔向县衙,与早已卧底在衙门附近的通城农军配合,不费吹灰之力活捉了刘秀波,缴了民防团的枪。

此时,城门打开,早已守候在外的农军在罗荣桓等人的指挥下涌进县城,消灭了团防局的残余势力,缴获长短枪200多支、子弹几十担。

当天下午,在县城召开大会,宣布通城、崇阳农民革命军成立。王武扬当选为农军总指挥,罗荣桓当选为党代表。

通城县史志研究中心主任杨帆介绍,也是在这天下午,根据省委关于“暴动实行民选革命政府”精神,中共通城县委组织召开全县各区农协代表会,成立“通城县劳农政府”,这是中共建立的第一个县级红色政权。

硝烟散去,青山苍翠。

当年参加通城秋收暴动的先烈,很多连照片都没有,只是凭乡亲们的记忆画了像,留存在纪念馆。北京航空航天大学“00后”大学生汪派对这一细节印象深刻,他发了一条朋友圈:“人民当家作主,来之不易!没有先辈的生死斗争,就没有今天的幸福生活。我辈当努力,创造新辉煌!”

我党直接领导武装的最早一批实践——

为武装夺取政权积累宝贵经验

“鄂南秋暴中,通城建立全国首个县级红色政权,是如何考证的?”武汉传媒学院“00后”大学生葛洋怀提问。

杨帆介绍,首个县级红色政权此前有“湖南茶陵”“广东海丰、陆丰”两种说法,根据史料考证,这两个地方成立红色政权的时间都在1927年11月,明显晚于通城。

通城秋暴,是鄂南秋收暴动的一部分。

在通城秋暴发生后,通山的农军迅速响应,横扫各集镇民团据点,于1927年8月30日会师县城。8月31日,在县衙所在的圣庙,成立了通山县工农政府委员会,明确行使10项政府职权。

在崇阳县,该县农军在1927年8月14日发动洪下暴动,击败了当地反动武装400余人,占领县城。次月9日,中央政治局委员兼湖北省委书记罗亦农决定在鄂南举行全区性暴动,并发动了中伙铺劫车,缴获步枪16支、子弹5箱,随后成立了蒲圻县工农革命政府。咸宁县、嘉鱼县也响应发动了暴动。

从8月初打击土豪劣绅的小型爆发,到10月中下旬农军转移至通山九宫山地区,鄂南秋收暴动整整经历了近3个月。

“坚持时间之长、暴动区域之广、参与农民之多、武装斗争之激烈,在全国秋收暴动中绝无仅有。”咸宁市史志研究中心主任胡文认为,鄂南秋收暴动是我党直接领导农民群众以武装斗争反对国民党反动派的最早一批实践,为开创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积累了宝贵经验,其历史功绩不可磨灭。

鄂南秋收暴动也积累了人才,让一批党员干部在日后艰苦的岁月中成为卓越领导人。由于国民党反动派镇压,罗荣桓率领农军移师江西、湖南,参加了毛泽东领导的湘赣边秋收起义,跟随毛泽东参加了井冈山根据地的斗争;通山秋暴的副总指挥叶金波,后来成为独立红三师政委、红十七军副政委兼参谋长,当时与徐向前、陈毅齐名,后被称为“没有走上授衔台的将军”;吴光浩等人转移到鄂东,直接参加领导了黄麻起义。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

南开大学“00后”大学生黄秀萍写下日记:“没有百年前那群在深山密林中赤脚战斗的先辈,没有那群心怀信仰眼中有光的先辈,今天的一切都是不可触及的浮梦。在艰苦中锤炼才干,在困难中练就过硬本领,铭记在心,努力前行!”

初心一叶党史故事

罗荣桓元帅的

临终叮嘱

罗荣桓领导通城暴动后,去湖南参加了毛泽东领导的秋收起义,跟随毛泽东上井冈山,和毛泽东结下了深厚的革命情谊。

从上世纪40年代开始,罗荣桓经常带病指挥作战,1946年曾切除一侧肾脏,以后长期抱病工作。

1963年12月15日,罗荣桓病情恶化,陷入昏迷。苏醒后,他嘱咐孩子:“我一生选择了革命的道路,这一步是走对了,你们要记住这一点。我没有遗产留给你们,没有什么可以分给你们。爸爸就留给你们一句话,坚信共产主义这一伟大真理,永远干革命。”

12月19日,毛泽东参加了罗荣桓的追悼会,向这位从秋收起义就跟随他的元帅三鞠躬。

“心中有信仰,行事才有方向。”北京航空航天大学“00后”大学生汪派说,“民族复兴的接力棒已到了我们眼前,我将传承先烈遗志,将红色基因融入血脉,空天报国,努力奋斗!”

戴荣生找队伍

戴荣生是通城秋暴中幸存最久的战士,享年92岁。

戴荣生很小就到地主家做长工,通城秋暴夺取县城时,担任攻城突击队队员。此后,他随罗荣桓上了井冈山,后担任警卫团排长。

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戴荣生随中央红军开始长征。四渡赤水期间,他身负14处枪伤,左手被打残,战友把他从死人堆里拖出来,用担架抬着渡过赤水河。部队来到四川古蔺(今泸州市)太平渡后,通过当地党组织把他安顿在一个姓马的人家后,继续前进。

戴荣生醒来后,一连十几天,靠乞讨度日,到处打听红军下落,昏迷后被老乡救活。但部队已走远,无法联系,戴荣生不得已留在了当地。

少小离家,戴荣生思念老家。解放后,他写信回乡,寻找20多年没见的弟弟。因写的是弟弟的小名,都被贴上“查无此人”退回。直至1997年取得联系时,他年岁已高,经不起长途跋涉。2003年,老人带着对故土的眷念,在四川逝世。

吴礼执逃难日记

吴礼执是通山革命的领导人之一,“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他因群众掩护得以躲过国民党反动派的屠刀。此后,他藏于家乡的幽谷长林。

通山县档案馆收藏着吴礼执在这段时间写下的日记《叙逃难详情》——

“每日心惊胆战,昼夜不安。县城内的反动派,并将我名字悬告,四处捉捕。捉之者,赏洋百元。并每日皆云有国军到境,心实痛矣!”

“究之,凡为革命者,要抱牺牲主义,乃能完成未竟之功。死者,光荣矣!”

苦难并没有将吴礼执压倒。他一边变换躲藏地点与敌人周旋,一边撰写革命文章,联系革命同志,最终和其他党员一起发动了通山秋收暴动,攻占县城。

1931年,吴礼执在阳新的一次战斗中牺牲。“舅舅牺牲一年后,家里才收到通知。家人是通过腰间的一条裤带得以辨认遗体。”其外甥、现年72岁的周经明说。

本版文字: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陈会君

通讯员 刘建平 孔帆升

本版摄影: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陈勇

史料支持:省委党史研究室

【责任编辑:肖梦吟】

Copyright © 2001-2024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营业执照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互联网出版机构网络视听节目许可证广播电视节目许可证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合作咨询

版权为 荆楚网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