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荆楚网 > 新闻频道 > 楚天都市报-极目新闻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五星红旗凝结有70万湖北英烈的热血

发布时间:2021年04月16日09:11 来源: 极目新闻

施洋与武汉法学界人士组织法政学会,这是他(左三)与律师公会同仁的合影

施洋烈士陵园内的英雄雕像

施洋

向警予(右四)与家人

位于武汉警予中学内的向警予雕像

□楚天都市报极目新闻记者 聂丽娟 张建林 摄影:楚天都市报极目新闻记者 刘中灿

一抔热土一抔魂。

自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先后约有2000万名烈士为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献出自己宝贵的生命。其中,红色荆楚大地上,有70万湖北英雄儿女为革命事业捐躯。

硝烟远去、英魂永存,铭记是最好的告慰。今天,本报推出建党百年策划“恰是百年风华——荆楚红色印迹”之“脊梁篇”,讲述英烈故事,传承先烈风骨,挺起民族脊梁。

探访

施洋烈士陵园

英雄中枪后高呼“劳工万岁” 每年20万人次前来缅怀

武汉市武珞路509号,小洪山山麓,这里长眠着一位英烈——施洋。

走进施洋烈士陵园,园内苍松翠柏,庄严肃穆,一座巨大的烈士塑像基座上刻有董必武同志1957年的题诗:“二七工仇血史留,吴萧遗臭万千秋,律师应仗人间义,身殉名存烈士俦。”

从陵园山脚拾阶而上,共有三层27级的台阶,清楚地向世人昭示:这是“二七大罢工”回顾地,是“二七”惨案中54位烈士之一的施洋的安魂处。

陵园的最高处就是一座纪念碑,碑后就是施洋墓。纪念碑左侧刻有烈士生平,右侧刻有“二七”惨案经过。

时光回溯到1914年,由于同情广大劳动人民毫无公平正义的悲惨生活,施洋决定由学农转为学法,考入湖北警察学校。1919年初,他领到律师执业证书后,正式成立“施洋律师事务所”。由于施洋一心专注保障劳工人权,不仅免费为贫苦劳工进行资助,还免费为他们打官司,因此被大家亲切称为“劳工律师”。

1923年,施洋加入中国共产党,在党旗下庄严宣誓。隔空共鸣,如今每到清明节,也有不少市民在他的纪念碑前重温红色记忆,开展党史教育。

被称为“劳工律师”的施洋,一生组织过十几次罢工运动,至今让市民们耳熟能详的就有被后人频频提起的“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面对工人的罢工斗争,军阀开始了血腥镇压。1923年2月7日晚,施洋被反动军警逮捕。在敌人的法庭上,施洋怒斥军阀镇压工人运动的滔天罪行。2月15日凌晨,敌人将施洋押赴刑场。面对敌人的枪口,他大义凛然:“你们杀了一个施洋,还有千百个施洋!”敌人恼羞成怒,连连开枪。施洋中枪后仍高呼:“劳工万岁!”第二枪响时,他仍然屹立,再呼“劳工万岁!”他牺牲之时,年仅34岁。这次大罢工中,京汉铁路工人先后有52人英勇牺牲,30多人负伤,40多人被捕入狱,这就是震惊中外的“二七惨案”。

如今的施洋烈士陵园,被湖北省、武汉市政府命名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04年被中宣部、发改委等中央13部委确定为30条红色旅游精品线路之一。每年前来凭吊先烈、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社会各界人士特别是青少年达20余万人次,这里已成为集教育、游览于一体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胜地。

“缅怀革命先烈,继承烈士遗志,立足本职工作,才能更好地告慰先烈英灵。”4月14日,极目新闻记者到施洋烈士墓采访,遇上国家管网西气东输武汉输气分公司党员到陵园来开展清明祭英烈主题活动,30多名党员在庄严肃穆的革命烈士纪念碑前,面向党旗重温入党誓词,重忆入党初心。

向警予烈士陵园和警予中学

高呼口号走向刑场 烈士长眠龟山之巅

4月14日,繁华的京汉大道,车来车往,铭新街路口拐个弯,喧闹的街市顿时安静下来。灿烂的阳光下,一处明黄色的教学楼,传来朗朗的读书声,这里就是武汉市警予中学,周边环绕着中共中央宣传部旧址暨瞿秋白故居陈列馆、吉庆民俗街。

武汉市警予中学所在地,在一百年前还是一片被称作“余记里空坪”的荒凉野地。史料记载,反动派在这里屠杀的共产党人和革命志士有200多人,余记里空坪也因此被称为“武汉雨花台”。大革命失败后,反动派叫嚣“以杀为治”,白色恐怖笼罩着武汉。当时,余记里空坪周边聚集着“武汉卫戍司令部”、军法处、看守所等反动派镇压革命的全套“机器”。住在这里的群众,经常目睹就义者从看守所被五花大绑押解军法处,插上“斩标”后绑赴余记里空坪杀害。

1928年3月20日,留在武汉组织并参加地下斗争的中国共产党早期著名妇女运动领导人向警予被捕,不久被引渡到“武汉卫戍司令部”军法处监狱。虽受严刑拷打,但她对党的秘密一字不供。同年5月1日,国民党军阀决定杀害她。在走向刑场的路上,33岁的向警予一路高喊:“我是中国共产党党员向警予,为解放工农劳动大众,革命奋斗,流血牺牲!”

向警予生前曾留给女儿蔡妮一首诗歌:“希望你像小鸟一样,在自由的天空飞翔……将来在没有剥削的社会中成长。”如烈士所愿,历史的航船早已穿云破雾、迎来朝阳。

为纪念大革命时期牺牲在此的向警予、夏明翰等革命先烈,1993年,原黄石路中学更名为武汉市警予中学,此后又与百年老校二十一中学资源重组,更名为武汉市第二十一(警予)中学。学校还设立烈士纪念馆和浮雕墙,帮助学生形象地了解烈士们为民族解放表现出的豪情壮志。

新中国成立后,中共湖北省委、武汉市委在龟山之巅修建了向警予烈士墓和纪念碑。洁白的汉白玉烈士雕像坐落山顶,高约4.2米,她手握书卷,神态安详,头部微侧,双目凝视远方。向警予烈士墓则位于雕像后小广场正中,顶部装饰有铜铸党徽。

4月14日中午, 74岁的武汉市民姚明华,带着13岁的孙子睿睿来到向警予烈士陵园。姚明华说:“要让孩子从小就了解,我们现在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都是革命先烈抛头颅洒热血打下的江山。要学习革命先辈不怕吃苦、大无畏地勇于奉献的精神,从小立志努力奋斗,用丰富的知识武装自己,长大后报效祖国。”

龟山风景管理处工作人员介绍,如今,向警予烈士陵园除了让人们寄托哀思,不少单位还把这里当成了开展主题党日、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红色基地。

访谈

70万湖北英雄儿女为革命捐躯

他们都是昂首向前的民族脊梁

“自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先后约有2000万名烈士为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献出自己宝贵的生命。其中,在红色荆楚大地上,有70万湖北英雄儿女,为革命事业捐躯。”4月15日,省委党史研究室专家周少华介绍。

武汉二七纪念馆馆长李云在接受极目新闻记者采访时也表示,这些为了中国革命的胜利,献出了宝贵生命的英雄,他们是民族的脊梁,是激励后人不断前进的力量来源。

极目新闻:湖北是党的组织建立最早、人民军队建立最强、革命斗争时间最长、革命斗争范围最广、革命斗争最为波澜壮阔的地区之一。在整个中国革命的斗争中,这些为革命捐躯的湖北的英雄儿女们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

周少华:在迎风飘扬的共和国旗帜上,凝聚着70万湖北英烈殷红的热血。像红安的董必武、黄冈的陈潭秋、应城的刘仁静,他们是早期共产党组织成员和湖北籍“一大”代表,建党救国,播种马克思主义圣火;安陆的耿丹、枣阳的程克绳、江夏的项英、长阳的李勋、麻城的赵基梅,他们有的是国民革命军、红军、新四军,有的是八路军和人民解放军著名将领,驰骋沙场,将武装斗争的星火燃遍全国。

像曾任中共湖北省委候补书记的大冶人曹壮父、曾任中共湘鄂西特委书记的蒲圻人周逸群、曾任中共鄂豫皖省委书记的汉川人徐宝珊,这些先烈们的无私奉献,展现了领导干部“冲锋在前,退却在后,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的精神风貌。当然还有像应城人许白昊、黄冈人陈萌林、蕲春人董毓华、沔阳人徐全直等工人运动、农民运动、青年运动、妇女运动的领袖,也有像浠水人闻一多、黄梅人宛希俨、汉阳人萧楚女等这些在理论、文化等战线上的开拓者,殚精竭虑,从各个领域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进程。

在硝烟弥漫的革命年代,这些不畏生死的湖北英雄儿女,就像是昂首向前的民族脊梁,让中华民族在傲雪迎霜中砥砺前行。

由此看来,这种脊梁精神尤为重要。它是支柱,是形象,也是旗帜,是永葆先进性的重要保证,是推进事业发展的强大力量,也永远激励我们不断前进。

极目新闻:工人运动是中国革命史上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在震惊中外的“二七惨案”中,在武汉牺牲的烈士最多。这场大罢工对当时风起云涌的中国革命又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李云: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自从有了铁路,铁路产业工人就受到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深重的经济剥削和政治压迫,压迫愈深反抗愈烈。中国共产党成立后,把加强对工人运动的领导作为当时的中心工作,全国工人运动风起云涌,京汉铁路工人运动迅猛发展。以1922年1月香港海员大罢工为起点,1923年2月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为终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工人运动掀起第一个高潮。在前后13个月的时间里,全国发生大小罢工100余次,参加人数在30万以上。发生在京汉铁路全线特别是汉口江岸、郑州、北京长辛店的二七大罢工,则成为中国第一次工人运动高潮的顶峰。

链接

英雄之地:14万红安英雄儿女献出宝贵生命

在1923年到1949年长达26年的革命斗争中,红安人民英勇奋斗,前仆后继,3支红军主力部队孕育成长,14万英雄儿女献出了宝贵生命。其中有名有姓的烈士就有22552名,他们用鲜血凝铸成“万众一心、紧跟党走、朴诚勇毅、不胜不休”的红安精神。

英雄将门:徐海东大将一家为革命牺牲73人

湖北是一片红色热土,革命战争年代走出了200余名开国将军,开国大将徐海东便是其中一个。徐海东一家为革命牺牲73人,其中近亲27人。将军故乡大悟县新城镇,有座“徐海东亲属烈士墓”合墓,上面镌刻着徐向前元帅手书的四个大字“光荣流血”。

英雄绝笔:“砍头不要紧”就义诗在汉写下

“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这句誓言是无产阶级革命家夏明翰1928年3月在就义前写下。 夏明翰,1900年生于湖北秭归,1928年初夏明翰告别妻子和刚出生的女儿来到武汉。以野蛮著称的桂系军阀正在大肆搜捕革命者,许多被捕者根本不经审判便被处决。夏明翰被捕后,挥笔写下正气凛然的就义诗,当时就被人称作用热血谱写的革命战歌,激励无数后人为之奋斗。

【责任编辑:李中天】

Copyright © 2001-2024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营业执照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互联网出版机构网络视听节目许可证广播电视节目许可证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合作咨询

版权为 荆楚网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