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姚媛 实现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重要内容,也是基本前提。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对脱贫地区产业要长期培育和支持,促进内生可持续发展。近期出台的《关于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意见》指出,支持脱贫地区乡村特色产业发展壮大,要注重产业后续长期培育,尊重市场规律和产业发展规律,提高产业市场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
站在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接续推进脱贫地区产业发展,要求进一步提升帮扶产业发展质量和水平,补齐技术、设施、营销等短板,聚力打造特色鲜明、成长性好的特色产业。国家相关部委纷纷出台政策,各省市因地制宜、积极谋划,加强规划引导,加大资金投入,培育主导产业……脱贫地区产业发展正积极稳步推进。
引领:政策倾斜顶层设计
脱贫地区特色产业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持续用力、久久为功。党中央宣布打赢脱贫攻坚战后,相关部委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明确倾斜支持脱贫地区产业发展。通过政策层面顶层设计,为脱贫地区产业进一步发展指明方向。
2021年,中央财政预算安排1561亿元衔接资金。财政部、国家乡村振兴局等6部门联合印发的《中央财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管理办法》要求,在资金用途上,重点支持培育和壮大欠发达地区特色优势产业并逐年提高资金占比。
近日,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等11个部门联合发布《关于继续支持脱贫县统筹整合使用财政涉农资金工作的通知》。通知称,2021年至2023年,在脱贫县延续执行统筹整合使用财政涉农资金试点政策。通知强调,脱贫县要将支持产业发展摆在优先位置,明确脱贫县要将整合资金优先用于产业项目。
4月8日,农业农村部和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国家乡村振兴局等10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推动脱贫地区特色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要顺应产业规矩,强化创新驱动,加大政策扶持,健全产业链条,补齐要素短板,长期培育和支持脱贫地区特色产业发展。
从脱贫攻坚转入巩固脱贫成果阶段,更注重和强调产业发展质量的稳步提升。要对产业结构进行调整,突出差异化、避免同质化;要优化产业布局,连点成面,打造优势特色产业集群;要拓展全产业链,提升产业附加值。为此,各地全面统筹谋划,加强规划引导,坚持上下联动,积极推动脱贫地区内生可持续发展。
今年初,河北省制定《关于持续深化“四个农业”促进农业高质量发展的行动方案(2021-2025年)》,将重点打造12个特色优势产业集群、支持100个现代农业示范园区、打造100个高端精品,构建形成特色鲜明、规模开发、高端带动、集群扩展的新格局。全省62个脱贫县以“四个农业”为引领,聚焦特色脱贫产业巩固提升。今年以来,河北省开展项目、科技、龙头、帮扶四大专项行动,持续推进产业扶贫项目脱贫户全覆盖,特色产业、主体带动和技术服务脱贫村全覆盖,全年脱贫户人均产业收入增加8%、从5343元提高到5770元以上。
甘肃省定西市以“牛羊菜果薯药种”七大优势产业和金银花、食用菌、百合、小杂粮等区域性特色农产品为重点,大力实施现代丝路寒旱农业三年倍增行动计划,构建“特色产业—品质标准—带动主体—营销体系—风险防控”的全产业链和扶持政策保障支撑体系,统筹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推动马铃薯、中医药等特色优势产业集群发展,加快构建“7+X”特色产业全产业链覆盖体系,加快形成“一县多业”“多县一业”“一县一园”“一县多园”“连乡成片”“跨县成带”“集群成链”的现代农业发展新格局。
支撑:集聚资源要素主体
在素有“中国苹果之乡”的甘肃省平凉市静宁县,2020年苹果“保险+期货”项目赔付刚刚结束。本次赔付覆盖近6000户果农、赔付额4000多万元,户均获赔近7000元,赔付率超过180%。通过农产品期货和农业保险的联动,苹果从开花到销售全链条都有了风险保障。在连续三年试点苹果“保险+期货”的基础上,2021年1月8日,全国首批政策性生猪“保险+期货”项目又落地静宁县。
近日,银行间市场推出了乡村振兴票据,企业可利用该债务融资工具专项产品为涉及乡村振兴的项目募集资金,重点支持乡村产业发展、农民就业增收、农业现代化、乡村建设等项目。
财政政策的大力支持、金融创新的不断深化,广泛撬动了社会资源,夯实了脱贫地区产业发展基础。
四川省实施产业提质增效绿色发展工程、现代农业装备、农产品仓储保鲜冷链物流设施建设等项目,立足脱贫地区特色主导产业,创建一批“五良”融合产业宜机化改造示范区。聚焦基础设施短板,统筹推进水网、田网、路网配套建设,推广种养循环、粮经复合等模式,使用现代农机、节水灌溉、物联网等先进适用设备,完善配套基础设施,夯实产业发展基础。力争到2025年,全省脱贫县规模养殖场设施化率达100%,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提高10个百分点以上,主导产业产地初加工率和农产品加工转换率提升10个百分点。
为进一步完善农村交通服务网络,今年甘肃省将推进较大人口规模自然村组通硬化路,建成1万公里以上自然村组道路,加强通村公路和村内主干道连接,同时加大产业路、旅游路、资源路建设。
脱贫地区产业振兴离不开科技支撑,需要一支扎根乡村的人才队伍。2020年,国家开始在52个贫困县全面实施产业技术顾问制度,通过对标地区特色产业,选准专家开展长期跟踪帮扶来保障贫困县实现稳定脱贫。据了解,下一步,在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将推行这项制度,并探索实行农技推广人员“县管乡用、下沉到村”的新机制。
河北省在保持五级技术服务体系不变的基础上,将在市县逐级建立研究站等科研合作平台,开展“十项”科技服务,实现科技服务由全覆盖向高质量转变;将农业创新驿站建在县域主导产业上,打造零距离、科技服务平台。截至目前,全省共遴选建设了160个农业创新驿站,涉及144个县(市、区),其中已脱贫县77个。600多个农业新品种、380多项新技术新成果借助创新驿站转化、应用、推广,带动了区域特色农业产业发展升级。
湖北省将加大“三农”人才培养力度,力争每年培训高素质农民不少于3万人。针对留乡返乡的大学生、复转军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等,还将开展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和创业大赛,全面实施“一村多名大学生计划”,启动“一村多名中专生计划”,培养一批优秀农村实用人才。
通过实施进一步的帮扶政策,集中资源、集成要素、集聚主体,补齐技术、设施等短板,为脱贫地区特色产业赋予持久动力。
培育:向全产业链拓展延伸
健全产业链是推进产业发展的关键。通过壮大加工流通业,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才能拓展产业增值增效空间,让脱贫地区、脱贫群众分享更多产业发展带来的效益。
为推动农产品加工集聚区高质量发展,广西壮族自治区印发方案,力争到今年底新增认定县级农产品加工集聚区10个以上。广西将根据各地资源及产业发展优势,认真筛查、梳理、挖掘一批具备创建农产品加工集聚区条件的主体,围绕提升集聚区专用原料基地建设能力、科技水平和产品品牌影响力精准施策。
湖南省永顺县以永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为核心,着力推进仓储、加工、流通和市场等体系建设。推动脱贫特色产业全过程标准化生产。在衔接过渡期内,永顺县将对“两品一标”认证进行免费扶持,对“一特两辅”脱贫特色主导产业免费开展“身份证”管理,做到生产过程可视化,产品质量可追溯化。同时,全方位打造农产品品牌,做大做强“永顺莓茶”等地理标志品牌,打响“沃康山茶油”“老爹猕猴桃”等知名品牌。
贵州省安顺市平坝区双龙镇高田村曾是滇黔桂石漠化山区的深度贫困村,全村9600多亩土地,绝大多数是一家一户分散经营。2019年以来,当地整合资金、整理土地,推行“两转一包”模式,即将农民的土地经营权流转到村级合作社,合作社再流转到平台公司,平台公司对土地整治后再分包给经营主体。如今,高田村已建成连片现代化农业生态园,实行统一经营,生产效率大幅提高。
健全利益联结机制,让企业、合作社和小农户在产业链上优势互补、密切合作、利益共享,是立农为农的体现,也将推动产业的变革,释放出新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