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楚网(湖北日报网)讯 (记者 贾方)一条汉江穿城而过,把襄阳分为襄城、樊城两大主城区——江北为樊城,江南为襄城。襄城四周被古城墙环绕,烟雨朦胧中,散发出古色古香之美。5月25日,“E路心向党 百年赞辉煌”百支队伍千名网络大V寻访荆楚活动走进历史文化名城——湖北襄阳,首站即来到位于襄城区内环路15号襄阳市昭明小学内的萧楚女纪念馆。
一支永不熄灭的“红烛”
萧楚女像。记者 贾方 摄
萧楚女,出生于湖北汉阳,原名萧秋,笔名萧楚女,中国共产党早期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杰出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中国共青团创始人之一。很多人初次听闻萧楚女的名字,还误以为是一名楚楚动人的女性,其实萧楚女是一名方脸宽额、戴着高度近视眼镜、身材魁梧的革命志士。之所以改名“楚女”,萧楚女这样解释:因为屈原有诗“忽反顾以流涕兮,哀高丘之无女”,其中的“女”是意志坚定、力挽狂澜的神女,而自己又是湖北人,古时为楚国,他希望自己能够成为拯救民族危难的楚女。
童年时期,萧楚女饱尝人间辛酸,看清了旧社会的丑恶,他认识到只有改造旧社会,才能让劳苦大众过上新生活。1911年武昌起义时,萧楚女投军参加了阳夏保卫战。辛亥革命后,萧楚女进入武昌实业学校学习,毕业后在《大汉报》和《崇德报》任编辑,经常用“楚女”为笔名发表文章。萧楚女执笔为国,曾与恽代英一起主编《中国青年》、在广州协助毛泽东编辑《政治周报》,也曾经担任任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专职教员、黄埔军校政治教官。
“人生应该如蜡烛一样,从顶燃到底,一直都是光明的。”这是萧楚女烈士的人生观。毛泽东曾引用李商隐的诗句,高度赞扬萧楚女的红烛精神: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襄阳最早的马克思主义传播者
萧楚女纪念馆。记者 贾方 摄
萧楚女曾于1920年和1924年两次来襄阳执教。1920年,受湖北省立第二师范学校校长的邀请,萧楚女来到湖北襄阳。他的到来,给校园带来了清新的革命气息。萧楚女授课不死守教材,深受学生喜爱。他在国文教学中讲授鲁迅《狂人日记》、《阿Q正传》等作品,宣传反帝反封建的民主主义思想,传播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开展学生运动和革命群众斗争,并为筹建鄂北地区党组织做好前期准备工作。
1924年,他再次来襄阳时已是一名共产党员,也是鄂北第一个以共产党身份来襄阳的,他此次来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组建党组织。他在课堂上向学生宣传马列主义,给学生讲《共产党宣言》,还经常利用各种机会在校内外组织领导青年开展各种革命活动。萧楚女主持改组学联,并亲自为襄阳学生自治联合学起草章程。由于他公开地宣传马克思主义思想,抨击反动当局,引起当局的恐慌,欲加迫害。
1924年3月,萧楚女被迫第二次离开襄阳,辗转到广州协助毛泽东在农讲所讲学,并任黄浦军校政治教官。在萧楚女离开襄阳不久,轰轰烈烈长达两年之久的襄阳二师学潮发生。1927年国民党背叛革命,萧楚女同年5月在广州被捕,蒋介石电令处其极刑,萧楚女英勇就义,年仅34岁。
萧楚女的一生,是不平凡的一生。他燃烧了自己的青春和生命,照亮了中华民族不屈的革命征途,值得人们永远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