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荆楚网 > 新闻频道 > 湖北日报

“武字头”:挺起共和国工业脊梁

发布时间:2021年06月01日07:27 来源: 湖北日报

近年广受世界瞩目的“中国天眼”——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其反射面单元由武船安装。    (武船集团供图)

武钢一号高炉累计生产生铁达5426.16万吨。2019年10月停炉后,作为工业文化遗产保存。    (武钢有限供图)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李源

阅读提要

清朝末年,湖广总督张之洞在汉倡办实业,奠定这座城市的工业基础,武汉成为“驾乎津门,直追沪上”的全国第二大经济中心。

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一五”时期,国家在武汉投资兴建第一个特大型钢铁联合企业武汉钢铁公司,布局武汉重型机床厂、武汉锅炉厂、武昌造船厂等大型重点项目,武汉成为全国重要的工业基地。

从1959年到改革开放初期,武汉的工业总产值仅次于上海、北京、天津,位居全国第四。

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一批“武字头”企业经历市场转型的阵痛后,“刀刃向内”深化改革,阔步迈向中高端“智造”,给这座“国之重镇”赋予新内涵。

毛泽东见证武钢第一炉铁水

武汉东部的长江之滨,坐落着我国首座钢铁博物馆——武钢博物馆。

博物馆的“镇馆之宝”,是一块约40公斤的铁锭。它由武钢一号高炉炼出的第一炉铁水铸成,凝结着一段在废墟上起步的奋进史,见证了共和国钢铁产业从无到有、由弱变强的辉煌历程。

1949年12月底,毛泽东访问苏联,在与苏联签订的援助项目中,包括在我国南方建设钢铁工业基地。

从1952年春到1954年3月,中苏专家沿着长江两岸反复勘测选址,历经5次大型野外踏勘以及10余次研究论证,最终,一幅蓝图在武汉市郊青山镇铺展。

彼时的青山镇村户凋零,多为荒丘野地,人称“荒五里”。正是在长江南岸这一片横直约5里的洼地上,新中国第一个特大型钢铁企业——武汉钢铁公司动工兴建,开启了我国钢铁产业的新纪元。

1958年9月10日,正在湖北视察的毛泽东主席得知武钢可在国庆节前出铁时,高兴地说:“到出铁的那一天,我一定要去看看。”

9月13日,武钢一号高炉建成投产。当天,毛主席从武昌汉阳门上船前往武钢。船到江心,他说:“我要游到武钢去。”说完便下了水,游了半个小时才上船。

进入厂区,登临高炉,毛主席观看了第一炉铁水的诞生。他扶着栏杆,凝视着火红的铁水流向铁罐,充满信心地说:“这次铁出的不多,今后会多的,会多的。”

投产至停炉的61年间,武钢一号高炉累计生产生铁超过5000万吨,为武钢生产发展和国家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被武钢人亲切地称为“光荣炉”。

四大“武字头”企业齐头并进

新中国成立之初,作为中国近代工业先发城市之一的武汉,与全国其他城市一样,工业百废待兴。

1949年10月5日,中共武汉市第一次代表会议决定:“把武汉建设成为一个新的工业城市。”

1953年,国家第一个五年计划出炉,武钢、武重、武锅、武船等多个国家重点项目在汉落地。

1958年,是“武字头”企业的高光时刻:武钢炼出第一炉铁水,武锅第一台锅炉试制成功,武船造出第一艘潜艇,武重建成投产……

四大“武字头”企业,为我国工业发展装上了强有力的“心脏”。

1959年,武汉工业总产值达到33.89亿元,比1957年增长了133%,比1952年增长了613%,仅次于上海、北京、天津,居全国第四位,是长江中游最大的制造业城市。

到1962年“二五”计划完成时,武汉已形成了冶金、机械制造、纺织三大支柱产业和食品、化工、医药等门类齐全的工业体系。

这些在荒芜的土丘湖地建起来的“武字头”企业,不仅铸就了武汉工业重镇的基石,也挺起了中国工业的脊梁。在武汉工业的发展历程中,它们曾推动形成了包括钢铁及深加工、汽车及零部件、装备制造等一批产值超过千亿的产业。

今天,在武汉市的光谷、沌口、临空港、新洲,国家存储器基地、国家航天产业基地、国家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基地、国家网络安全人才与创新基地这四大国家级新基地正拔节生长。它们一如60年前的“武字头”企业,给武汉这座“国之重镇”赋予新内涵。

因时而变蹚出转型发展路

上世纪90年代起,部分“武字头”企业因为不适应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型,一度黯然失色。

如何扭转颓势?痛定思痛,“武字头”企业纷纷“刀刃向内”深化改革。

上世纪90年代,武重因为种种原因,开始了长达10年的“下坡路”,1996年亏损近千万元。

2011年,中国兵器工业集团与武重完成战略重组。锚定科研攻坚,“老武重”走上转型升级之路,先后研制出世界规格最大的28米数控立式铣车床、当时国内龙门最宽的数控龙门镗铣床等装备。

2019年4月,在第十六届中国数控机床展览会上,武重针对舰船发动机机匣类关键核心零件加工而研发的数控装备,一经展出便成了明星产品。曾经的武汉“工业明珠”,正谋求重新成为重型机床制造领域的“领头雁”。

2008年,受全球金融危机影响,国际造船业行情突变,民船订单大幅下降,但高端石油钻井平台船舶等海工装备的需求量却“异军突起”。

在民船领域摸爬滚打多年的武船意识到,高附加值的海工装备是造船业的蓝海。以转型谋发展、向市场要效益,此后一段时间,武船的船坞中陆续驶出各类高端海工装备。

2017年6月,“武船造”世界首座智能“深海渔场”从青岛基地启运发往挪威。该渔场是世界上单体空间最大、自动化水平最高的深海养殖渔场,一次可实现养鱼量150万条。

如今的武船,正在多个业务板块同步发力,涵盖军工、军贸、公务船舶、海工船舶、海工装备、桥梁装备、高层钢结构、能源装备、豪华游艇等领域。三峡升船机、港珠澳大桥、“中国天眼”等一批“国之重器”,均打上了“武船造”的烙印。

宝钢集团与武钢集团合并成为宝武集团后,武钢持续加大创新力度,环保技改、技术创新层出不穷。

2019年4月,武钢有限牵头研发的690兆帕级“高性能桥梁用钢”面世,该技术全球领先。近两年来,武钢有限陆续上马了100多个智慧制造项目,形成“一个管控中心+多个操控中心”的主体架构。2020年开始,武钢有限大力推行“5G+AR”智能应用,过去“傻大黑粗”的钢铁产线阔步迈入“智造”时代。

【纠错】编辑:李中天

Copyright © 2001-2024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营业执照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互联网出版机构网络视听节目许可证广播电视节目许可证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合作咨询

版权为 荆楚网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