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天,想你的时间最长,梦你的时间最短。”
这里最长的“这一天”指的就是夏至。
图片来源:新华网
夏至时节,为什么会“想你”的时间最长呢?
夏至是一年中白天最长的一天。唐朝诗人韦应物在诗中写到:“昼晷已云极,宵漏自此长。”到了夏至这一天,昼晷所能测量的白天的时间已经到了极限,从此以后,夜晚漏壶所记时间逐渐加长。
白昼时间最长,自然“想你”的时间最长。这段有关夏至的情话,因此广为流传。
夏至是一个源于天文的节气,它代表了一种极致,标志着盛夏季节的开始。
为什么最炎热的天气发生在夏至之后?
谚语说:“夏至未来莫道热”。
在《二十四节气与民俗》中,民俗专家提到,古人认为二十四节气运行的内在动力是阴阳二气的流转,不同的节气时令,阴阳二气在天地中处于不同的位置。
《管子·乘马》中提到:“春秋冬夏,阴阳之推移也。”按这种观点来简单划分的话,夏至正是阳气高涨至极,阴气开始暗暗发生的时候。
此时,地表由阳光获得的热量达到最多。之后一段时间,热量收益虽然逐步减少,但依然大于热量散失,所以天气持续趋热。直到热量收支达到平衡、盈亏相抵时,气候到达峰值。因而有了“热在三伏”的说法。
夏至为什么吃面?
夏至来临,数伏开始。数伏的习惯,始于秦汉时期。
“夏至三庚便数伏”。伏天炎热,吃食成为人们关注的话题。就物候而言,黄河流域“芒种三日见麦花”,随后“宿麦既登”。夏至时节,一碗面,恰好可以品尝新麦,有着耕耘之后的成就感。正因如此,夏至面、头伏饺子、二伏面、三伏烙饼卷鸡蛋,有了最基本的物质基础。
饺子在传统习俗里正是开胃解馋的食物。头伏之时恰逢麦收不久,丰收后喜悦之际,享享口福,饺子自然成为食物的首选。人们在“头伏”吃饺子,也有希望能平安度夏之意。
二伏之时,正是新小麦收完的时候,用新小麦磨成面粉做成热汤面,一碗吃下去往往出一身汗。新粮营养丰富,发汗可以驱病。
三伏选择吃烙饼摊鸡蛋,是因为立秋之后天气转凉,再吃热汤面容易发汗着凉。鸡蛋和饼都是圆的,寓意圆圆满满地过完整个夏天。
今日夏至节气,你吃面了吗?(孙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