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周识读甲骨文,今天给大家讲的是两个和人脚有关的字:“走”和“止”。双节之际,希望大家都能心怀远方,步履不停。
“走”
字形演变:
甲骨文①字像人跑摇两手形。金文②的上部是一个甩开两臂的“人”形,下部是一只大脚(止)。③是小篆的形体,上部的人形还在,只是下部的“止”不像脚形了。④是楷书的形体。
字义解读:
杜甫的《石壕吏》诗:“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是说老翁跳出墙去慢慢地“走”了吗?完全不是。在古代“走”就是“跑”的意思。
《孟子•梁惠王上》:“弃甲曳兵而走。”这是说:打了败仗的军队,丢弃了铠甲拖着兵器逃跑了。
古代的仆人侍奉主人是要小跑的,因此仆人也往往称为“牛马走”,如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说:“太史公牛马走司马迁再拜言。”这里“牛马走”的意思是像牛马一样为主人服务的仆人。可见“牛马走”就当“仆人”讲。
此后,一个“走”字又引申为对自己的谦称“我”,如张衡说:“走虽不敏。”(《东京赋》)这句话的意思是:我虽不灵敏。
从“跑”又可以引申为“奔向”,如《史记•萧相国世家》:“诸将皆争走金帛财物之府。”大意是:诸将都争着奔向藏有金帛财物的仓库。
也可以引申为“往”,如《阿房宫赋》:“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
由“往”引申为“去”、“离开”义。由“离开”引申指“背离”、“误差”、“走失”、“走漏”、“死亡”义。这些也是现在比较多用的字义。
如今,“走”字义相较于古代发生了很大转移,今日的“走”相当于古代的“步”。学习了“走”的本义和引申义后,是不是能更好理解以前古文里的一些词句了?
出个小思考,语文课本篇目《送东阳马生序》里,“录毕,走送之,不敢稍愈约。”中的“走”字是什么意思呢?
“止”
字形演变:
这个“止”字是个象形字。甲骨文①多像一只脚啊!脚趾朝左,脚后跟朝右。②是金文形体,③是小篆形体,这两种形体非常类似。④是楷书的写法,由小篆直接变来。
字义解读:
从甲骨文字形来看,我们很容易理解“止”的本义就是脚。《汉书•刑法志》:“斩左止。”将一个人的左脚砍掉,是多么残酷的一种刑罚。
但现代人们几乎不用“止”来代“脚”,那么“止”那些引申义又该怎么理解呢?
根据李学勤《字源》和左民安《细说汉字》中关于“止”的说法,“止”的引申义可以这样理解:
“停止”义与脚有关(即“脚不前行”为 “止”),所以“止”又引申为“停止”,如《韩非子•难势》:“令则行,禁者止。”
由“停止”进一步引申为停留、逗留义。如《论语·微子》:“止子路宿。”
栖息就有“停止”义,如《诗经•秦风•黄鸟》:“交交黄鸟,止于桑。”这句诗的意思是:交交而鸣的黄鸟,栖息在桑树之上。
由停留引申为居住、处所义。如《诗经·商颂·玄鸟》:“邦畿千里,惟民所止。”
由停止义引申为禁止、去除义。如《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相如止臣。”
“止可以一宿,而不可久处。”(《庄子•天运》)这里面的“止”字实为 “只”的假借字,当“仅仅”或“只是”讲,作副词用。上面这两句话的意思是:只可以住一夜,而不可以长久住下去。
后人在“止”的左边加了“足”旁,这就产生一个左形(足)右声(止)的新形声字“趾”了,所以“趾”就代表脚,“止”也就不再表示脚的意思了。
除此之外,“止”字还是个部首字。在汉字中凡由“止”字所组成的字大都与“脚”有关,如“出”、“此”、“步”等。
这两个字一动一静,各自蕴含着千百年来的古人智慧。人们靠手劳动,靠脚行动,人生的路就是需要一步一步踏实地走。
走进甲骨文,就像走进古人的生活,感受古老年代的独特文字魅力。今日甲骨文学习到此,下期我们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