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荆楚网 > 新闻频道 > 湖北日报

走向共同富裕!十个脱贫村的新期待

发布时间:2021年11月25日08:33 来源: 湖北日报

编者按

日前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指出,全面深化改革开放,促进共同富裕,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协同推进人民富裕、国家强盛、中国美丽。

深刻认识和顺应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始终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如今,一幅促进共同富裕、同创幸福美好生活的新画卷正在荆楚大地徐徐展开。

“共同富裕没有捷径,不是变戏法,必须靠14亿多中国人民艰苦奋斗来实现。”连日来,湖北日报全媒记者回访10个“定点观察村(社区)”,从秦巴山区到幕阜山中,从武陵山脉到大别山下,用文字和图片记录下村民们新阶段的奋斗历程,用心感受他们丰收后的喜悦,展现他们在基层党组织带领下艰苦奋斗的历程。

感党恩、共奋进,开拓更加美好的新生活!‍‍

石田村朝天椒加工车间一角。

阳新县枫林镇石田村

朝天椒串起火红的日子

文/图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汪训前 通讯员 向能来

11月20日,石田村辣椒示范基地,十几名农民挎着竹篮,采摘最后一茬朝天椒。

走进村农产品加工园区,车间堆满火红的朝天椒,几名妇女站在机器传送带两侧,手指如蜻蜓点水般娴熟地分拣,优质椒装袋外销,品相稍差的进入清洗池准备制成辣椒酱。

今年,石田村朝天椒大丰收。阳新石田农业旅游产业园总经理柯贤祥来了精气神。“石田村示范种植100多亩泰系朝天椒,带动周边1000多户农民参与其中。”柯贤祥说,今年风调雨顺,朝天椒每亩产量达5000斤左右,公司保障种植户利益,敞开收购。“朝天椒畅销贵州、江西、河南、山东等地,公司朝天椒销售额达1000多万元。”

泰系朝天椒采摘期长,从7月中旬持续至11月底,可以收四五茬,需要大量采摘人工。石田村在家的妇女和老人忙起来了。柯贤祥介绍,村里有40多名乡亲采摘,4个多月平均收入1万多元。

村民孙灵芝一家三口,儿子生病,是脱贫户。她常年在基地务工,参与朝天椒育苗、种植到采摘,一年下来收入2万多元,不用担心返贫。

“农业旅游产业园建成后,村里兴起产业,群众有活干了。”石田村村支书柯希栋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关键,农民富裕是落脚点。“产业园常年招工30多人,他们平均年收入2万多元。”

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催人奋进。柯希栋表示,村委会将做好服务,在产业园加快发展中推进共同富裕。

村支书周从贵介绍红虹食品公司的电商生意。

红安县城关镇小丰山村

村集体收入要奔70万

文/图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张泉 通讯员 刘子靓

11月18日上午,暖阳普照,雾霭初散,初冬的小丰山村五彩斑斓。

在村头的红虹食品公司,脱贫户杨旺珍正忙着打包食品、贴快递标签。近段时间,受“双11”带动,这家公司的热干面、红薯酸辣粉等线上订单都在1万单左右。

杨旺珍一家6口,丈夫在周边承包一些建房工程,自己一边在家门口务工,一边照顾两个孩子和公婆,日子比前几年在广东打工稳定安逸许多,一家人的幸福感、获得感明显增强。

“多亏村里引进红虹食品公司,优先让我们脱贫户在公司上班。刚开始每个月只能拿几百元,现在能固定拿到2500元。”杨旺珍说。

小丰山村村支书周从贵说,红虹食品公司是村里2019年通过厂房入股引进的项目,不仅吸纳了40多名村民在家门口务工,每年还能给村集体固定分红12万元。

周从贵介绍,这几年坚持“产业兴村”,村集体从光伏发电每年可分红16.8万元,50个蔬菜大棚年收租金6.8万元,500亩香莲种植塘收承包费十几万元,今年又流转周边村闲置地800亩发展红薯种植,村集体收入突破50万元,顺利实现2020年确定的“小目标”。

目前,她正忙着请人设计“兴丰禾”生态科技公司产品的包装。该公司由小丰山村与黄冈市供销社等单位共同成立,将于明年9月投产,主要从事香莲的深加工。“加工后的莲米每斤价格可翻3到4倍。保守估计,明年村集体经济收入突破70万元没有问题。”周从贵信心满满。

青龙泉社区居民采收香菇。

十堰市郧阳区青龙泉社区

产业兴旺“输血”社区建设

文/图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祝华 通讯员 兰昌林 姬廷顺

青龙泉社区,是湖北脱贫攻坚最大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走进社区,道路干净整洁,车辆停放有序,广场上一片欢声笑语。

“刚刚进行了大扫除,清理路面,清除杂物,栽种花草。现在社区干净了,卫生死角没有了,住着很舒适。”社区居民吴小勤满脸兴奋。

社区书记侯晓东介绍,为提升居民生活环境,社区组织居民全面清除垃圾,植树种草,修复道路,让环境明显改善。为更好地防范火灾,社区还深入重点人群家中,摸排调查风险,为30户居民安装智慧烟感、可燃气体报警器,通过人防、技防相结合,让居民住得安心、放心。

考虑到居民搬迁来之前住在农村,喜欢串串门、聊聊天,社区还修建了小广场,村民可以一起锻炼、聊天、跳舞,好不热闹。

“160多栋居民楼,每栋楼前都有晒衣杆。”吴小勤说,以前住在一楼,晒衣服、被子不方便,现在统一安装了晒衣架,既实用又美观。

这些项目的建设资金从哪里来?侯晓东介绍,除了相关配套资金,另一部分来自村集体收入。现在青龙泉社区有香菇大棚3000多个,面积1200多亩,年产值4000多万元,除了带动3000多人就业外,每年还增加集体收入十几万元。加上袜子产业、资产出租增加的收入,社区全年集体收入近百万元,这些资金全部用于人居环境整治、基础设施提升和公共服务。

航拍四棵枫村。(通讯员 程抱中 摄)

英山县方家咀乡四棵枫村

吃上旅游饭 打造“网红村”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汪彤 通讯员 吴滕钰 周璞

“远看有种朦胧美,近看也能惊喜连连。坐标:白莲河水库,英山县方家咀乡四棵枫村。”11月14日上午,安徽鸟类摄影爱好者张向东将拍摄的村交通文化驿站、农副产品展馆等照片发至朋友圈,引来“鸟友”们纷纷点赞。

“抖音上有不少我们村的视频!”村民李爱环提醒张向东,语气带着骄傲。

四棵枫村属于白莲河水库库区村,因基础设施薄弱、资源匮乏、交通闭塞,曾是县重点贫困村。2015年起,中国红十字会、湖北省侨联和英山县司法局工作队驻村帮扶。为方便山货出村、游客进村,工作队和村两委多番争取,英山最美乡村公路——九大线、四葫线穿村而过,让村庄连通四季花海景区和白莲河水库环库生态旅游公路。

打通了两条主动脉,沿线村民在家门口吃上了旅游饭。2019年,村民李爱环瞄准商机,在河边开办农家乐,旺季来此的游客络绎不绝。村民胡细胜利用路边交通驿站附属设施,修建“碧枫港”农家乐,店里的土菜、菌菇、河鱼是游客的最爱。

“我们村发展乡村旅游、打造‘网红村’,交通优势非常明显。通过精准扶贫,建起村民服务中心、党员活动中心、侨心卫生室、村史馆等,基础设施也比较完善。下一步就是高起点谋划、高质量打造。”村支书王保林介绍,今年,该村已纳入全县乡村振兴一号工程——九龙湾乡村振兴先行区范围。村里将根据项目统一部署,着重发展农业特色产业、民宿和农家乐。目前,一个建设占地30亩的汽车露营营地,正在场地平整中。

业产坪村村委会。

五峰县仁和坪镇业产坪村

明年建成生猪产业园

文/图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刘澍森

11月20日,穿过开阔平坦的盘山国道,湖北日报全媒记者驱车抵达业产坪村。这个占地约22.3平方公里,人口共计556户、2017人的世外桃源,正迎来村委班子新老交替、老中青3代村民共筑新生活的美好景象。

刚下车,记者就碰到了正在巡林的护林员王昌军。55岁的他曾是村里的低保户。2017年,村里进行危房改造,王昌军家得到整体修缮。2018年,除了每个月400元的护林员补贴外,王昌军在家里养起了生猪,整体年收入突破万元。2020年,王昌军的女儿大学毕业,进入广州一家公司上班,家庭收入逐步提高。今年,他主动申请取消低保,他笑着说“如今吃药都不用花钱,我已经衣食无忧了。”

40岁的杨超曾在外打工,如今成为村里的养猪大户。他每年养殖生猪过百,去年年收入过10万元。“虽然今年下半年行情不好,但控制好成本,全年盈利没问题。”杨超表示,因为交通便利,生猪饲料都能免费送货到家。到了生猪出栏的时候,合作社又会派专车上门服务,称重、装车、运送一气呵成,一个人就能养过百头猪。和杨超一样,全村养殖户都因为人工成本减少,降低了生猪市场波动带来的影响。

新上任的“90”后村支书刘健告诉记者,这两年村民和村集体增收主要来源于生猪和茶叶,明年村里将建成现代化生猪产业园,引进的“吸粪车”能统一回收粪污垃圾并集中处理,成为村里生态茶园的有机肥。到时候,业产坪村的风景更美,村民的收入会再攀新高。

黄龙观村统一的民宿、新建的礼堂以及彩虹桥。

保康县马桥镇黄龙观村

“4A”牌牌早日挂起来

文/图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赵峰 通讯员 杨龙声

11月18日,见到黄龙观村党支部书记章祖良,已是下午2点。可他还顾不上吃午饭,正在山顶上与湖北大学教授团队商讨一处旅游景点的开发。

“今年已经申报4A景区了,现在所有工作都围绕全域旅游开展,不管什么困难,明年一定要挂起‘4A级景区’的牌牌!”终于得空,老章捧着盒饭,打开了话匣子。

黄龙观村位于保康县最西端,莽莽群山,交通不便,一度“穷”名远播。穷则思变,利用漫山的林业资源,黄龙观村发展核桃种植产业,村出列,户脱贫。

脱贫只是起点。在59岁的章祖良带领下,黄龙观村大力发展全域旅游,累计投入2亿元修民宿、建广场、硬化道路、引进游乐设施。去年,全村吸引游客20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超过1000万元。

“我就认准一个理——种核桃可以美化环境、提升空气质量,就能吸引游客来村里住宿、餐饮、采摘,走时还能买走村里的土特产。”70岁的村民徐景高说,“章书记说咋搞,咱就跟着干。”

20多栋木屋已开门迎客,4个篮球场、1个足球场镶嵌其间,几十米外是国学礼堂、会议室、农家乐餐厅,更远处是彩虹桥等游乐设施……俯视这一切,章祖良说:“这绿水青山是老祖宗留下的宝贵资源,作为共产党员,要为子孙留下更丰厚的遗产。”

任甚红在基地采摘砂糖橘。

武汉市江夏区山坡街光华村

橘园酝酿甜蜜生活

文/图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艾红霞 通讯员 刘言

田野里,一棵棵橘树沐浴在冬日的阳光下,黄澄澄的砂糖橘点缀绿叶间,犹如一盏盏明亮的灯笼。

11月19日,光华村的砂糖橘基地里,脱贫户任甚红正忙着采摘。她一手拿着剪刀,一手翻看枝头的果子,很快,一个个“小星柑”砂糖橘就装满采摘桶。

从2017年返乡到基地打工,任甚红和丈夫见证基地发展壮大,对未来充满期待:“基地目前正在积极发展观光农业,以后游客多了,我们的日子会越来越好。”

砂糖橘基地负责人张朝告诉湖北日报全媒记者,受天气影响,今年橘子成熟得晚一些,大面积成熟要到月底,预计可以收获20万斤砂糖橘。

“明年会更好。”张朝说,经过近5年的发展,基地第一批种植的砂糖橘即将丰产,第二批种植的砂糖橘明年挂果,预计明年收成可以破200万斤,后年达400万斤。

在基地旁边,一栋厂房主体已经完工。张朝介绍,厂房内将安装自动清洗分拣产线,同时还会建设冷库,现在砂糖橘产量起来了,流通环节也要加强。

不仅如此,张朝还在谋划着砂糖橘深加工,经过多地考察后准备引进新的生产线,生产橘子酒,努力提高砂糖橘附加值、延伸完善产业链。

乡村振兴,产业是支撑。光华村村支书付开华说,产业发展才能带来稳定脱贫和农民持续增收的长效措施,将努力做好服务,助力企业发展壮大,稳步有力推进乡村振兴。

安馨农业专业合作社负责人胡志刚查看果苗长势。

咸宁市咸安区官埠桥镇雨坛垴村

“幸福生活干出来!”

文/图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周鹏 通讯员 李星 雷刚

雨坛垴村正坐落在斧头湖边,烟波浩渺,鸥鹭齐飞。

“到现在仍然激动呢!”11月20日一大早,驱车来合作社基地巡逻的村民胡志刚告诉湖北日报全媒记者,“收看十九届六中全会公报,让我们老百姓感到日子越来越有奔头!”

他介绍,响应长江大保护号召,他家主动拆掉斧头湖围网上岸。最开始有点不适应,但在村两委的带领下,他成立安馨农业专业合作社,承包了800多亩土地,发展生态观光农业。“幸福生活没有捷径,都是干出来的!”

“建都市家庭农场!”站在堤上,胡志刚指着山头介绍,这一片以前是荒山,合作社承包后,按照地形在山顶上种植无刺花椒、樱桃和蜂糖李,缓坡处则种沃柑和果冻橙等,果园长势正旺。“今年种的30多亩花生、300亩精养鱼都被买走,非常俏,挣了100多万元!”

村主任陈艳焰介绍,沿湖8.2公里,村里有两个合作社和88户种养专业户,未来将建成武汉和咸宁都市家庭的休闲乐园,让城里人方便地度假、休闲。

“现在环境好了,各种鸟儿都飞来了。你看湖边,观鸟的人一拨接着一拨!”走着走着,一辆挂着武汉牌照的小车驶来,一家三口来到鱼池边垂钓。

安子堡村村民喜迎制种水稻丰收。(通讯员 张杏 摄)

来凤县三胡乡安子堡村

种稻改制种 收入翻几倍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蔡俊 通讯员 向相辉

“今年收成好,水稻制种亩产达到400斤,每亩纯收益在4000元左右。”11月18日,安子堡村水稻良种基地,村民翁成兵向湖北日报全媒记者介绍。

翁成兵是村里的水稻种植大户。2016年,农业农村部种业管理司结对帮扶安子堡村,在该村建立水稻良种繁育基地,把水稻制种作为村里的主导产业。他也从种水稻转变为从事水稻制种。

“从外地返乡创业不久,村里动员我带头搞制种,我还有点犹豫。一直都是买种子,现在反过来搞制种,心里没底。”翁成兵说。后来,他抱着试试看的想法,拿出3亩田进行制种,当年每亩纯收益达到2500元,是种植普通水稻的好几倍。

如今,翁成兵已流转农田80亩,专门从事水稻制种,年收入30多万元。

在安子堡村,像翁成兵一样从事水稻制种的农户,已发展到56户,其中制种大户5户。

村党支部书记伍小英介绍,安子堡村曾是来凤县46个重点贫困村之一,全村脱贫户112户368人。经过5年的发展,全村已发展1100亩水稻良种制种、1000亩藤茶,年销售收入超过800万元。

“田间种水稻,坡地上种茶,种出新希望。”伍小英说,今年年初,村里开发茅草山坡,栽种了200亩绿茶,这将成为村里新的富民产业。

蔬菜,让刘王村村民收入在短短两年快速增长。

监利市网市镇刘王村

让人人成为种菜能手

文/图 湖北日报通讯员 胡雪飞 张志斌

11月19日,在刘王村里,峰蓝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基地的各种蔬菜长势喜人。

村民李丙洪忙着采摘广东菜心。“一天摘300斤,每斤5毛钱,一天150元收入。”老李咧开嘴笑起来。

两年前,李丙洪还是贫困户,家里3亩地的收入不够用,还要打零工。去年,峰蓝公司来村里包地种菜,他将3亩地以每亩1000元流转给公司,夫妻俩在基地做事,月收入加起来有5000元以上。

峰蓝公司董事长杨春芬介绍,基地流转1800亩地,划片区轮作种植芥蓝、菜心等10多种时令蔬菜,全年种植5到6茬,既提高土地利用率,也保证工人全年有事做。

村党支部书记岳海燕说,刘王村以前种植水稻,因地势不平,常年东旱西涝。2019年村里争取500万元改善道路、水利设施,引进香港大派集团投资3000万元种植蔬菜,现年产值3600多万元,村民年收入增长230万元,村集体每年增收15万元。

同时,村里整合水田790亩,流转给亿澳水产养殖龙虾,群众流转土地增收64万元,村集体增收5万元。

短短两年,刘王村集体经济从一片空白到年收入超20万元,被评为“全国文明乡村”。

岳海燕说,将继续带领村民种好蔬菜,争取产值破5000万元。本月底,将邀请省市农科院蔬菜专家来村里传授种菜技能,让人人成为种菜能手。

【责任编辑:李琛】

Copyright © 2001-2024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营业执照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互联网出版机构网络视听节目许可证广播电视节目许可证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合作咨询

版权为 荆楚网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