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荆楚网 > 新闻频道 > 楚天都市报-极目新闻

一碗酱油面成江陵美食名片

发布时间:2022年03月04日07:24 来源: 楚天都市报

王庆平检查秘制酱油的发酵情况

一碗地道的酱油面

江陵易沟子酱油面馆

扫码看视频

□楚天都市报极目新闻记者 黄志刚 通讯员 陈清扬 王二霞

易沟子,江陵老县城毗邻长江的一条老街。这里的酱油面,集萃了酱油的醇香和面条的筋道,成为最具代表性的江陵美食名片。

“闻香佛跳墙,入口浑欲仙”。文人墨客专门为易沟子酱油面撰联,表达对美食的爱恋。

下岗女工谋生计,家门口摆摊卖面条

易沟子酱油面,是江陵面条最响亮的招牌。江陵老县城的建设路,当地人习惯性称呼为“易沟子”,这条老街见证了江陵的过去,承载了几代人的味觉记忆,易沟子酱油面也成了人们寄托情怀的风味美食。

这款美食传承至今,与一名下岗女工有关。

上世纪70年代,江陵郝穴姑娘曹锦凤,跟随父母学习篾匠手艺。编竹筐、制竹篮、做竹筛……心灵手巧的曹锦凤依靠勤劳好学的双手,很快就学会了讨生活的本领,一个月能挣得十几块钱。

1983年,曹锦凤与江陵县毛巾厂的锅炉师傅卢秀虎结婚,由篾匠摇身一变,成为毛巾厂的工人,在浆染坊车间上班,给毛巾套色。

“25块钱包一道工序,我3个小时就能完成任务。”3月2日,曹锦凤向极目新闻记者回忆着当年的经历,满脸洋溢着自豪。当时,她和丈夫月薪加起来达到200元,属于高薪家庭。

上世纪90年代,曹锦凤成了下岗潮中的一员。她没有像大多数下岗工人那样,前往沿海城市闯滩,而是在易沟子棚户区租住的小房子门口摆摊卖面条。

“每天起早贪黑,但能勉强维持一家人的生计。”曹锦凤说,开面馆的同时能照顾好家庭,一家人觉得满足。

几十年坚守古法工艺,只为儿时味道

早期,曹锦凤一家三口租住的房屋只有32平方米,面馆的操作间在堂屋,顾客进餐不得不安排在门口临时架起的大棚里。

曹锦凤回忆,当时的牛肉面3元一碗,素面1元一碗,最初主要供应周边小茶馆的牌客。人们消费水平不高,一般都舍不得吃牛肉面,只吃素面。

在江陵,素面又叫酱油面,由酱油、猪油、面条、汤和葱五种材料组成,无需味精提鲜,也无需荤卤码子来盖浇,清爽简单,价格实惠,又美味十足。

循着儿时的味觉记忆,曹锦凤严格把控酱油面的味道。她说,一碗正宗的酱油面,面条必须是现轧的新鲜碱水面,猪油要与菜籽油按比例调和,将慢火熬制5小时的大骨高汤与特制酱油混搭,点缀葱花,一碗酱油素面便诞生了。

酱油,是核心竞争力。近30年来,易沟子酱油面采用的是当地古法酿制的酱油,保留了道地的家乡味道。不少食客都感叹:易沟子酱油面,几十年来都是记忆中的儿时味道。

“一碗面条的口感折射出做人的尺度。”曹锦凤说。做面如做人,必须真材实料,还要去杂选优,精心烹饪。为人真诚的曹锦凤用心调配每一碗素面,用一团和气对待每一位顾客。

江陵多数人吃情怀,会吃6元一碗的素酱油面。

经过时间的沉淀,曹锦凤逐渐在食客心中留下了好口碑,不少人亲切地称呼她为“凤姐”,人们口口相传:“去易沟子凤姐家吃酱油面!”

“吃着面条,喝着面汤,小时候奶奶煮面条的情景又浮现在脑海中。”3月2日中午,家住江陵县资市镇的李雄邀好友专程品尝易沟子酱油面。50岁的李雄说,小时候物资匮乏,奶奶总是将最好的食物酱油面留给他吃。“现在吃一碗纯正的酱油面,是对亲情的回味。”

女婿继承面馆,延续“一碗面的故事”

母亲把味觉深植在孩子的记忆中,熟悉的味道会提醒孩子家的方向。

曹锦凤的女儿卢晶晶在沿海城市闯荡多年,但每当夜深人静时,涌上心头的思念总是伴随着江陵酱油面的味觉记忆。离开故土多少年后,卢晶晶才明白,酱油面的味道原来就是“妈妈的味道”。

2005年,卢晶晶与河南小伙王庆平在福建厦门相识。卢晶晶回到江陵帮助父母打理面馆后,两人通过网络保持联系。“我在黄河游过泳,在海里游过泳,就是没在长江游过泳。”王庆平向家住长江边的卢晶晶表白。2009年,王庆平与卢晶晶在江陵组建了家庭。

后来,年事已高的曹锦凤慢慢将面馆的业务交给女婿打理。曹锦凤将面馆的事情看得很重,因此,对女婿掌勺的能力,她暗地里考察了很久。

面的味道,在王庆平味觉记忆中基本上就是河南烩面的味道。如何理解岳母口中的“家的味道”,这对他是不小的挑战。

“用了很多食材,做了数不清的试验,一遍一遍请丈母娘品鉴。”王庆平说,除了继续遵循江陵酱油面的道地食材和秘制酱油配方,掌握煮面的火候和对味觉层次的掌控,这个过程他花费了不少功夫适应。到后来,王庆平的舌尖练就了一项“绝活”:只要轻舔一口酱油,就知道食材配方是否合规。

2016年,易沟子棚户区面临改造。王庆平一家在老店斜对面盘下了一套约100平方米的房子。女婿对易沟子酱油面的理解已经成熟,曹锦凤正式点头,将面馆的生意交给王庆平打理。接手面馆的王庆平让“易沟子酱油面”进一步名声大噪,周边县市以及武汉的食客纷纷慕名而来,只为品尝地道的江陵味道。

“高峰时期,一天要卖出400碗面条。”王庆平说,从上午9时开门营业,到次日凌晨2时打烊,易沟子酱油面馆的生意就是这么兴旺。

包装酱油面,把这张美食名片擦得更亮

如今,易沟子酱油面馆,平均一年要卖出10万多碗面,已经成为江陵酱油面的头号招牌。如何让江陵酱油面等本土饮食文化产品走出深闺,是王庆平思索最多的问题,也是江陵县委、县政府正在探索的工作重点之一。

在推进全域旅游过程中,江陵县积极挖掘本土化饮食文化故事,让地域化的美食通过讲故事的方式传播。本月即将在江陵县举行的“全国油菜专家大会(观摩现场)暨千里江陵油菜花赋+全域旅游”活动上,该县将借助节会平台,重点推介一批美食名片,让江陵美食名片破圈、出圈。

前期,江陵县文旅局组织开展了“江陵美食文化地图”征集活动,各乡、镇、管理区报送了200多款特色美食。经过层层筛选,全县46款特色文化美食脱颖而出,易沟子酱油面、铁牛饼、老巴子牛肉串、马市炖鱼等当地特色美食名列其中。

在节会上,该局将同步推出江陵美食地图的手绘版和电子版,以文创产品和互联网为载体,传播江陵的美食故事。

“依托江陵县的直播带货平台,借助节会活动,把江陵的美食名片推出去。”江陵县经济信息化和商务局副局长卢峰说,江陵县中心城区约有100家酱油面馆,目前,正在探索促成易沟子酱油面馆为代表的龙头品牌与江陵县职业教育中心合作,发挥双方的优势资源,升级改造店面,在江陵中心城区再建设3个标准化旗舰店,丰富面馆的产品种类,“以点带面,逐渐向荆州、沙市等地的市场推广。”

江陵县烹饪行业协会会长肖永芳表示,协会正在着手研发原汁原味、开袋即食的酱油面新品,把江陵这张美食名片擦得更亮。

【责任编辑:张依】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营业执照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互联网出版机构网络视听节目许可证广播电视节目许可证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合作咨询

版权为 荆楚网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