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荆楚网 > 新闻频道 > 湖北日报

龙感湖农场 赋予“不越雷池一步”新内涵

发布时间:2022年04月15日08:19 来源: 湖北日报

龙感湖田园风光。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柯利华 通讯员 严颖 张晋

吾忧西陲,过于历阳。

足下勿过雷池一步也。

—— 东晋·庾亮《报温峤书》

龙感湖位于黄梅县境内鄂皖赣三省交界处,古称“雷池”。

东晋咸和二年(公元327年),历阳(今安徽和县)内史苏峻起兵造反,时任江州刺史温峤急欲率兵东下保卫京城(今南京),与大臣庾亮共同推举荆州刺史陶侃为盟主,击灭苏峻。后庾亮在《报温峤书》中曰:“吾忧西陲(今九江西面),过于历阳。足下勿过雷池一步也。”“不越雷池一步”由此而来。

自明朝天启年间,古雷池已被浮沙覆盖,变为盛产粮棉的平原沃野。1956年,国务院批准成立国营龙感湖机械农场。此后30余年,来自全国20多个省市区的垦荒者艰苦奋斗,打造出100平方公里的综合性国有农场。

今天,龙感湖农场赋予“不越雷池一步”新内涵。

66年种粮面积不减

4月8日,走进龙感湖农场,一片片方格状的漫水稻田跃入眼帘,种有300亩虾稻田的严桂群,正在操作无人机,给小龙虾喂料。

“每亩田能产100公斤小龙虾、600公斤优质稻,亩均综合收入接近7000元。”严桂群说,七八年前,农场大多是低洼小田,每年种植“一稻一麦”,小麦怕积水,产量不高,亩收益不到1000元,农户种田积极性不高。

2015年,龙感湖农场整合国土、交通、农业、水产、水利、林业等项目资金,将分散在农工手里大小不一的田块,改造成50亩一个单元,配套完善水、电、路、渠,引导农工大规模、标准化虾稻连作。

稻香虾鲜,一田两收——既保障国家“米袋子”,又鼓起农民“钱袋子”。去年,龙感湖农场虾稻连作面积发展到6.6万亩,基本覆盖农场所有农田,年产优质稻谷3.6万吨,小龙虾1万吨,农民每亩增收近3000元,小户年收入二三十万元,大户收入在百万元以上。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再过几个月,这个景象就会出现在龙感湖农场禾隆稻蛙立体种养基地。

基地负责人曹叙洲介绍,去年10月,他流转农场230亩农田建稻蛙基地,今年4月底播种稻谷,5月投放黑斑蛙苗,“它与虾稻田相比,稻谷产量相近,但养蛙的纯利润比养虾高出近万元。”

黄冈市农科院为基地提供技术支持。农艺师李兴华说,整个稻蛙田,不施化肥、不用农药,稻田为蛙提供栖息场所,蛙在稻下捕食害虫,并反向提供排泄物,给水稻做肥料,有利于修复农业生态,改善土壤肥力。

水稻种植更加绿色,带俏稻蛙米,有不少客商找到曹叙洲,提前发来订单,每公斤出价40元。

粮稳天安下。龙感湖农场副场长於春明介绍,虽然“种”法一直在变化,但龙感湖农场66年来始终保持种粮面积不减、产量不降,“这是一条不能逾越的底线。”

生态优先一寸不让

3亿元高档尼龙胚布生产基地项目,10.5亿元环保无染彩色纺缝纫线生产基地项目……

今年以来,龙感湖一口气引进12个纺织项目,总投资额25亿余元。目前,已有68家纺织企业落户龙感湖工业园区,纺纱规模50万锭,喷水织机近万台,去年产值超过40亿元。

一个农场,怎么有这多纺织工厂?

“我们是农场,但并不是说不能发展工业。”龙感湖工业园区办工程师敖继华说,2009年,龙感湖获批为全省现代农业开发示范区试点单位,逐步构建有机种植、安全养殖、特色纺织、新型能源四大循环产业链,实现由“农场”向“工场”的历史性转变。

2010年以来,龙感湖逐渐成为沿海地区纺织产业转移目的地之一,之后因为生态保护,一度有过彷徨,导致产业发展停滞不前。去年,农场新一届领导班子形成共识:生态优先一寸不让,绿色发展半分不松。

在湖北成毅纺织科技有限公司,记者看到,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水集中处理,达标后又回到生产区冲洗,剩余的杂质挤压成泥块,由环保部门回收处置。

以生态优先倒逼产业升级。作为黄冈市现代纺织产业链链长单位,龙感湖高标准规划纺织产业园,拟引进市场主体共同打造,实现集中供水、回用、供热、排污、处置,以备足承接纺织产业转移的空间、环保容量。

去年12月,龙感湖与中国工程院院士、武汉纺织大学校长徐卫宁团队合作,共建纺织产业研究中心,为产业智能化、高端化、绿色化提供智力和技术支持。

龙感湖农场党委书记高维鹏说,龙感湖力争用3年时间,实现纺织产业产值超过100亿元。

【责任编辑:王会】

Copyright © 2001-2024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营业执照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互联网出版机构网络视听节目许可证广播电视节目许可证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合作咨询

版权为 荆楚网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