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李朝霞 通讯员 沈商轩
“对外开放是基本国策,我们要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形成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
经济社会领域专家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为新时代湖北省开放型经济发展指明了方向。面对新形势、新挑战,湖北认真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深入推进对外经贸交流合作,积极建设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提出构建高水平对外开放“新沿海”的目标。
国际“朋友圈”越来越大
去年我省进出口规模突破5300亿元,创下历史新高。“十四五”对外贸易开局良好,表明湖北外贸稳中向好的基础不断巩固,外贸稳增长政策效果明显。
开年来,湖北外贸在新起点上再迎新机遇。
1月1日,《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正式生效,为湖北外贸发展注入新活力。RCEP成员包括中国、日本、韩国、澳大利亚、新西兰5国以及东盟10国,涵盖约全球30%的人口、30%的经济总量和30%的对外贸易。随着RCEP自2月1日起对韩国生效,以及3月18日对马来西亚生效,区域经贸合作迎来更大发展空间。
对外贸易一路快跑,对外投资合作稳步推进。3月,我省认定首批6家省级境外经济贸易合作区,带动进出口额近3亿美元,为本地企业“走出去”提供重要平台;对外承包工程优势凸显,全省2021年对外承包工程新签合同额198.1亿美元,同比增长10.7%,增速居全国第一。
高质量走出去,高水平引进来。
全球第四大汽车集团斯泰兰蒂斯集团中国贸易总部落户武汉硚口,组织采购中国境内生产的汽车零部件,出口至集团旗下阿巴斯、雪铁龙、玛莎拉蒂等14个全球知名汽车品牌的30多个生产基地;人工智能自动驾驶芯片设计领域龙头企业黑芝麻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全球总部落户武汉青山,在算力、功耗、算法和车规级要求等核心能力方面,带动湖北智能汽车产业链发展。
水深则鱼悦,城强则贾兴,越来越多外资企业“深入内陆探荆楚”。2021年,在鄂投资世界500强企业达324家,其中境外企业205家;全省实际使用外资124.6亿美元,同比增长20.3%;外商直接投资25.0亿美元,同比增长48.8%,排名重回中部第一。
新通道新平台加速链接世界
亚洲首座货运枢纽机场——鄂州花湖机场试飞任务的圆满完成,标志着湖北打造“双枢纽”、融入“双循环”落下关键一笔,我省对外开放的“空中出海口”呼之欲出,内陆“新沿海”迈出坚实一步。
湖北加速与世界链接。武汉至日本关西集装箱江海直达航线、武汉至东盟四国航线等一批江海直达、江海联运品牌航线开通;中欧班列(武汉)初步形成畅通欧亚经济循环的要素流通通道,湖北外贸出口辐射能力进一步提升。
构建高水平对外开放经济体制,通道是重要支撑,平台是重要载体。
赋能国家级省级开放平台。去年,湖北新获批了襄阳、黄石两个综保区,完成襄阳综保区省级预验收;宜昌综保区顺利封关运营;东湖综保区跻身全国“双A类”。
襄阳跨境电商综试区获国务院批复,助推襄阳产品更好更快走出国门;武大科技园等4家湖北园区(企业)获批新一批国家特色服务出口基地,获批数量位居全国第二、中西部第一。
服务开放功能不断完善。省商务厅联合武汉海关起草综保区15条措施,由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实施,从强化综保区功能、优化产业定位与布局、打造保税物流分拨中心等方面促进综保区高质量发展,助推湖北不断提升开放水平。
26项创新制度全国推广
以企业感受为第一感受。武汉海关制定了包括全面压减业务办理时间、优化通关模式、聚焦结合部加强机制建设、压紧压实责任等4个方面的29条措施,进一步提升湖北跨境贸易便利化水平,其中“快件作业无纸化”“保税物流触发申报新模式”“进口货物目的地检查新模式”“双随机一公开应用平台”“智慧核查新模式”多条举措源于自贸区试点取得的成功经验。
向改革要红利,向制度创新要红利。省委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充分发挥湖北自贸区开放引领作用,实施外贸主体培育行动,积极推进制度型开放,打造高水平内陆“新沿海”。推进制度创新,推动经济增长转向人才、信息、数据、技术等创新要素驱动,形成和释放制度开放新红利。
据悉,湖北自贸区累计形成253项制度创新成果,助力全省在政府职能转变、投资领域改革、贸易便利化、金融开放创新、创新驱动发展、双循环链接等领域取得积极成效,制度创新指数居全国前列。其中26项制度创新成果经国务院批准,在全国范围复制推广,数量在第三批自贸区中领先。2021年,湖北自贸区外贸进出口额1512.6亿元,同比增长39.2%,以全省万分之六点五的国土面积,贡献全省同期进出口额的28.1%。
自贸区已成为制度创新的重要动力源,必将为湖北加速打造内陆“新沿海”提供更多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