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荆楚网 > 新闻频道 > 湖北新闻

他们37年来在海拔2905米上守望,只为保护一片绿水青山 | 过影

发布时间:2022年04月20日18:31 来源: 大武汉客户端

长江日报大武汉客户端4月20日讯 1985年,一座可以观望到“华中屋脊”的民兵哨所在海拔2905米的山顶上被建了起来,此后37年的岁月中,这里的7任哨兵们担负着104万亩原始森林的防火瞭望、资源管护、气象监测、通信中转、游客协助等任务。每年11月到次年4月,值守哨兵要面对严寒、孤独过上近半年的冰雪生活。这里就是被誉为“华中第一哨”的神农顶民兵哨。

“华中第一哨”的民兵哨所上五星红旗随风飘扬。特派记者任勇 摄

王大志现年49岁,是“华中第一哨”的第七任民兵哨,在此之前,王大志是神农架林区的一名木材厂工人。从大举“开山伐木”支援国家建设,到“立法保护”修复生态环境,王大志见证了神农架的巨大变化。

“华中第一哨”历任7任哨兵,从左至右分别为袁裕豪(首任哨兵)、谭志刚(第二任哨兵)、王洪(第三任哨兵)、王少清(第四任哨兵)、袁选斌、潘世菊(第五任哨兵,夫妻哨)、李军(第六任哨兵)、王大志(第七任哨兵)。特派记者任勇 摄

2015年3月,王大志来到神农顶值守,开始了这段艰苦的磨炼,7年来,王大志远离繁华喧嚣,远离亲人朋友,陪伴他的只有头顶的星空和脚下的林海。

清晨6时许,神农顶迎来第一抹朝阳,王大志起床后第一件事是到瞭望平台上进行防火瞭望。特派记者任勇 摄

王大志在瞭望平台上进行防火瞭望,已近4月中旬,远处山头上还是白茫茫的积雪。特派记者任勇 摄

清晨6时许,神农顶迎来第一抹朝阳,王大志起床后第一件事是到瞭望平台上进行防火瞭望。特派记者任勇 摄

刚到神农顶时他很不习惯,首当其冲就是山顶上的饮食问题。在山顶生活了7年,王大志吃得最多的就是火锅和炖菜。由于气压低,菜很难做熟,在平原地区10分钟能做好的菜,王大志至少需要半个多小时才能做熟。每到冬季他一天只吃两顿饭,早上八九点钟的那顿主要是把前一天的剩饭剩菜解决掉,晚上则会用腊肉炖点白菜、土豆。

常年在高海拔和湿冷地区驻守,对王大志的身体带来了不少伤害。而他体会最明显的是自己的风湿病。“每当降温或下雨时,我的腿都疼得厉害。”

清晨6时15分许,王大志走出哨所,准备开始巡山。 特派记者任勇 摄

清晨6时30分许,王大志正在巡山,远处天边太阳才刚刚露出山头。 特派记者任勇 摄

清晨6时50分许,王大志结束哨所周围的巡山后开始洗漱。特派记者任勇 摄

上午7时10分许,王大志吃着饭望着窗外的风景说,“早上和傍晚,经常会在哨所周围看到梅花鹿。” 特派记者任勇 摄

距离哨所300米左右的山头上,一头梅花鹿正在吃草。 特派记者任勇 摄

“说不孤独那是假话,但我从来没有后悔过。”王大志说,过去条件更艰苦,前几任哨员都能坚守,自己绝不能当逃兵。

傍晚6时50分许。王大志在哨所附近巡山。特派记者任勇 摄

王大志巡山休息时望着眼前的林海。特派记者任勇 摄

傍晚天色已暗,王大志在哨所背后的森林中巡山,地上是前几日刚下的雪还未融化。 特派记者任勇 摄

晚上7时30分许,太阳已经落山,王大志巡完山后准备回到哨所。 特派记者任勇 摄

哨所虽小,在王大志眼中,这却是自己的家。神农顶瞭望哨是一个有着光荣传统的团队,前辈们感人的故事一直激励着他。三十多年来,历任哨兵从未间断对自然保护区的守护,传送电报2万余份,记录监测数据9万余份,累计巡山1万余次、行程50余万公里,先后发现、扑灭森林火情50余次。在他们的守护下,神农架保护区内原始森林覆盖率由1985年的63.7%上升到96%,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金丝猴由500多只增加到1200多只。

王大志在值班日志上记录下一天的工作情况。特派记者任勇 摄

晚上8时许,王大志吃着一锅炖菜当晚饭。在山顶生活了7年,王大志吃得最多的就是火锅和炖菜,气压低,菜很难做熟。特派记者任勇 摄

晚上9时40分许,王大志坐在床上和爱人视频通话。常年在山上驻守,王大志与妻子聚少离多,一年下来,夫妻俩相聚的日子还不到一个月。特派记者任勇 摄

(长江日报特派记者任勇 摄影报道)

【责任编辑:刘建维】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营业执照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互联网出版机构网络视听节目许可证广播电视节目许可证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合作咨询

版权为 荆楚网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