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力电工襄阳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总裁高文广(右)做客湖北日报企业家全媒体纵横谈。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魏铼 摄)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肖擎 通讯员 张继宏 黄道锋
从一个成立时注册资金只有3万元的小公司,成长为国家火炬计划重点高新技术企业;从起动功率数值不断刷新,到“孵化”一批本土软起动厂家,推动襄阳形成电机软起动产业集群;从结缘“软起动”,到逐梦“清洁电能”……位于襄阳市的大力电工襄阳股份有限公司,近30年来不断蹚水涉滩,坐热创新“冷板凳”,成为软起动行业的龙头企业。
4月18日,大力电工襄阳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总裁高文广做客湖北日报5G演播室,解析企业的创新“密码”。
企业名片
大力电工襄阳股份有限公司始创于1993年,专业从事电机软起动及电气成套设备的研发、设计、生产、销售及服务,在全国拥有较为稳定的客户3000多家,市场覆盖全国及海外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0余个行业,拥有发明专利50多项,主导制定了7项产品的国家标准和4项行业标准。同时持续14年投入钒电池储能系统的研发,持续8年投入粉尘治理,取得丰硕成果。
精彩语录
当变频技术被攻克的那一刻起,大力电工就不再只是做软起动了,而是能进一步解决大型电机的变频调速、风力发电的自动无功跟踪补偿,市场容量扩大10倍以上。
创新是大力电工的“命脉”,没有创新,企业走不到今天。
一旦坚定了目标,破点皮不要紧,只要不撞得头破血流绝不回头。
一家头部企业带动一个行业——
襄阳软起动产业赫赫有名
大型电机开机时,需要借助辅助设备让电机慢慢转起来,以保护电网和机械设备,并提高其使用寿命,这种辅助设备就是软起动。
大力电工襄阳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总裁高文广介绍,襄阳的软起动产业声名赫赫。上世纪80年代,原襄樊市第一水泥厂总工程师、被誉为“中国液体电阻起动器之父”的丁丕烈,为解决厂里最主要的设备水泥磨起动难题,设计制造了液体电阻起动器,此项技术后来转让给原襄樊市机电研究所。
1992年12月,机电研究所与两个制造厂合并,成立长虹数控集团,主营机床电气控制等。其间,软起动不再作为主业,被边缘化。
1993年1月1日,机电研究所13位技术、生产、销售人员下海,自筹资金3万元,在相关部门支持下,成立传感测控技术研究所,继续推进软起动相关业务。此为大力电工的前身,这也是当时国内最早专注于软起动研究的企业。
高文广也因为一纸专利技术,放弃了当教师和研究所职工的工作,义无反顾走上软起动之路。
曾经,电机起动最困难的领域是水泥行业。由于重载起动,加上电网容量小,一些厂几周时间都起动不了,几乎处于停产状态。大力电工成立后,不断改进技术,以星火燎原之势在全国迅速推广,彻底解决该行业的电机起动问题。
随着工业企业规模越来越大,电机容量越来越大。软起动涉及的行业从水泥拓展至钢铁、石油化工、矿山、水利等数十个领域。
高文广说,开风气之先的大力电工陆续开发出电子降压软起动、降补软起动和变频技术软起动,推动该市形成电机软起动产业集群。最高峰时,襄阳这一产业集群占据全国80%的市场份额,撑起中国软起动行业的大半壁江山。
客户点赞产品创新——
“你们简直就是送来了一台印钞机”
在企业近30年发展中,高文广对3次技术创新记忆犹新。
1999年12月,山西海鑫钢铁集团公司建设1080立方米的高炉,在西安召开技术方案论证会。得到消息的公司董事长张军红和总工程师余龙海正在前往广州的火车上,二人下火车直奔机场,赶到西安,冲进会场,诚恳表露心声:“请给我们一个机会。”海鑫钢铁公司一位懂技术的负责人听完介绍,当场拍板:冒一回险,软起动装置用大力电工的电阻软起动。
2002年5月,山西闻喜县。在3家行业报社记者、20多家大型客户代表等百余人见证下,大力电工把握住机遇,把国产软起动装置功率推高到13500千瓦,且一次起动成功。
高文广当时31岁,事后有人问,你们胆子真大,起动不成功怎么办?“机电研究所出来的这批人,技术功底扎实,反复验证,心里有数。”高文广说。
2007年,全球第一代大型电动机降补固态软起动装置在大力电工诞生,并在重庆钢铁公司一次起动成功,这是该企业第二次技术创新。
该产品的成功使用,使西门子和ABB等国际巨头,在我国退出了2万千瓦以下的软起动市场。
变频技术代表软起动发展的最高水平,大力电工的第三次技术创新主要围绕高压更大功率电机展开。
2011年12月,该企业研发的1.5万千瓦高压变频软起动装置在江苏中天钢铁集团一次起动成功,这也是当时国内最大功率的变频软起动。大力电工在超大功率电动机起动与国外巨头同台竞技的基础由此奠定。
高文广说,当变频技术被攻克的那一刻起,大力电工就不再只是做软起动了,而是能进一步解决大型电机的变频调速、风力发电的自动无功跟踪补偿,市场容量扩大10倍以上。企业顺势开发高压大功率变频调速器,此后又首次在江苏吉化化工一台大型风机上使用,为对方每日节约电费万元。吉化化工企业负责人点赞:“你们简直就是给我们送来了一台小型印钞机呀。”
创新驱动力从何而来——
机制活,多维度筑牢发展基石
坐“冷板凳”不易,把“冷板凳”坐热更不易。
回首走过的近30年,高文广坦言,创新是大力电工的“命脉”,没有这个“杀手锏”,企业走不到今天。
公司十几个创始人从研究所出来,多数人对技术感兴趣,有实力。为鼓励稳定持续的创新,大力电工制定激励政策,根据开发产品每年销售获得的毛利,前三年按5%,以后按3%奖励研发团队。技术人员只管把本事拿出来,一门心思搞创新。
除此,公司还把研发中心设立在武汉东湖高新区,把营销服务中心设立在北京,生产基地放在襄阳,多维度筑牢企业发展基石;和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建立紧密的合作模式;每年根据企业效益拿出收入的5%至8%用于技术研发与改进;建立湖北省高压大功率电动机软起动工程技术中心和重点实验室。
通过这些措施,大力电工不仅在软起动技术上遥遥领先,主导起草7项软起动行业的国家标准和4项行业标准,而且在变频调速技术、自动无功补偿技术等方面取得一大批成果。截至目前,企业拥有50多项发明专利,培育了一个国家级博士后创新团队和两个“隆中”人才创新团队。
从2008年开始,大力电工又在风光发电领域布局,重点研发钒电池储能技术。
“明确了清洁电能的目标,我们会坚定走下去。破点皮不要紧,只要不撞得头破血流绝不回头。”高文广介绍,大力电工经过14年持续不断的研发与试制,顶住各种压力投资1个多亿,已拥有钒电池全部核心技术和一定生产能力,正朝着产业化稳步迈进。目前企业已在襄阳高新区建立230亩的清洁电能产业园,致力深耕襄阳,再打造一个百亿的钒电池储能制造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