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荆楚网 > 新闻频道 > 楚天都市报-极目新闻

祝贺!湖北三人被授予“中国青年五四奖章”

发布时间:2022年05月03日17:35 来源: 极目新闻

极目新闻记者 刘丁维

通讯员 湖小青

5月3日,在五四青年节来临之际,共青团中央、全国青联共同颁授第26届中国青年五四奖章,表彰青年中的优秀典型和模范代表。湖北3名优秀青年代表获此殊荣。他们是: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协和医院检验科主任、再生医学中心主任王琳,湖北顺丰速运有限公司唐家墩营业点收派员张裕,湖北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水稻杂种优势利用研究室主任、研究员,水稻党支部书记周雷。

从百年前“外争国权、内惩国贼”的正义呐喊,疫情下“无惧生死、履职尽责”的奉献牺牲,无数青年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上完成了从“生力军”到“主力军”的转变,一代又一代青年的成长历程,诠释了中国青年的理想与追求、责任与担当。

时代的荣光属于青年,美好的梦想属于青年。

“蚕丝解语”王琳:

寻找再生医学的修复密码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开始家蚕养殖和发明丝织技艺的国家,早在公元前3000年,中国人就已成功驯化野生桑蚕,利用蚕丝织造布匹。

细密丝线经纬纵横,把自然的馈赠和祖先的智慧紧紧交织,代代相传。如今,这项目古老的中国技艺,又在现代医学中重新绽放生机。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再生医学中心主任王琳开创性地从蚕丝的丝胶中发现了“修补”生命的宝藏,将提取的丝胶用于受损神经、心肌、骨骼肌等多种创伤的修复与治疗,她完成的系列工作打开了丝胶在生物医学中研究与应用的新领域,使中国在该领域迈入了国际前列。

中国是世界人口大国,由创伤、疾病、遗传和衰老造成的组织、器官缺损、衰竭或功能障碍也位居世界各国之首,以药物和手术治疗为基本支柱的经典医学治疗手段已不能满足临床医学的巨大需求,而再生医学,却有望解决人类面临的重大医学难题。

王琳出生于医学之家,2005年,她赴美攻读生物医学博士学位,后担任哈佛大学研究员,在“骨骼肌的再生修复”等领域取得了突出成果。2011年,得知国家启动“青年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急需再生医学人才时,王琳立刻决定回国。

回国后,王琳在协和医院创建起我国华中地区第一个再生医学研究中心。在一次与学生的讨论过程中,她敏锐地觉察到藏在丝胶背后的“修复密码”——一直以来被当作废料处理的丝胶,很可能是一种适用于创伤修复、能够用于组织再生的生物材料。

“蚕丝是中国特有的生物资源,丝胶的生物医学研究当时在国际上还是一片空白,没有现成的经验可循,我们是这个领域研究的先驱团队,有很多未知需要进行探索,但是有意思的地方也正在这里。”王琳说。

她的团队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失败,再一次又一次地优化条件,仅丝胶提取这一项,就进行了数百次的实验,历时近3年才成功提取出结构完整并具有生物活性的纯丝胶蛋白。在美国召开的国际组织工程与再生医学学会年会上,被评价为“近年来在蚕丝医学应用领域具有影响力的研究”。

王琳先后获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中组部“青年千人”、“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 、“中国青年科技奖”、吴阶平医药创新奖、钟南山青年科技创新奖、中国医师协会“白求恩式好医生”、教育部“霍英东青年教师奖”、王正国创伤医学创新奖、中国实验医学杰出青年奖、湖北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第一完成人)、湖北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湖北省“青年五四奖章”、湖北省“青年五四奖章”(集体)、湖北省三八红旗手标兵。

在她看来,做科研始终要看到临床患者的需求,她说:“集中精力做对人民有价值的工作、做不浮躁的科研,尽力造福患者,为人民生命健康而奋斗,是我们永恒的目标、方向与追求。”

“救人英雄”张裕:

伸出本该伸出的双手

“来,把孩子交给我!”2021年12月10日,武汉一居民家中起火,现场浓烟滚滚,面对噬人的火焰,顺丰快递小哥张裕伸出的双手,托举了一家三口生的希望。

张裕是武汉顺丰速运有限公司唐家墩营业部的一名普通快递员,当日上午11时左右,张裕在派件区域江汉区某小区内上门收件,路过15栋住宅楼时发现火情,现场火势凶猛、情况危急。在紧急关头,张裕毫不犹豫冲上去,徒手攀爬上二楼阳台,在危急关头,托举双手,将被困的小女孩救下,而后帮助两名大人成功脱险。

救人之后张裕低调离开,却被现场围观群众拦下。大家称呼他为“英雄”,想知道他的姓名,一位热心大姐摘下他的口罩,拍下他的照片和视频,想要记住他的模样。张裕说,记住是顺丰小哥就行了,人平安无事他就放心了。事后,被救的一家人想当面向张裕致谢,也被他婉谢了。

回顾救人的经过,张裕说:“我是一名党员,也是一名退役军人,这都是我应该做的。” 武汉快递小哥张裕徒手攀楼救人的壮举,经极目新闻率先报道后,引来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单条抖音短视频播放量当日破亿,有超百家官方媒体、机构账号参与传播,全网热度过亿,新华社、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等中央媒体纷纷点赞。张裕个人也获得江汉区“见义勇为先进个人”、武汉市消防支队授予张裕同志“消防勇士”称号,武汉市“五一劳动奖章”。

社会的赞誉、组织的肯定纷至沓来,大家都在表达一份心意——绝不让英雄寂入“无名”。但张裕没有让生活改变轨迹。他婉拒了许多曝光的邀请,依然和往常一样,每日奔波在辖区内的大街小巷,通知取件客户时,开口第一句话永远是:“您好,我是顺丰寄快递的。”

面对此次荣誉,张裕既激动又感恩。他说:“感谢国家和组织给予这么高的荣誉,我自己很知足,也很幸福。今后不管岗位如何变,但自己的初心不会变,就是踏实做事、热心助人。”

“农民”科学家周雷:

为中国碗装中国粮添底气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这句诗不仅可以形容辛苦劳作的农民,也可以用来形容周雷的工作环境。

周雷是湖北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研究室主任、研究员、水稻党支部书记,国家重点领域创新团队水稻分子及细胞工程育种创新团队执行首席,曾获湖北省首批青年拔尖人才培养计划、湖北青年五四奖章、湖北省杰出青年、湖北省青年岗位能手等荣誉称号。

他12年如一日深耕水稻遗传育种与应用研究,每年超过300天“泡”在实验室和田间地头,培育出16个水稻新品种,破解鄂稻高产不优质难题,获国家科技进步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一等奖2项、授权发明专利20余项,攻克水稻耐冷基因克隆、籼稻花药培养力低下等多项“卡脖子”难题。

种业是国家战略性、基础性核心产业,水稻良种是水稻产业的“芯片”。作为团队执行首席,周雷和同事坚持收集种质资源、选配育种亲本,培育优质高产水稻新品种。

历经数以万计的杂交组合,他们终于创制出R7272、R60、润珠香等多个优质抗病虫水稻新种质,育成鄂中5号、广两优272、广两优5号、巨2优60、华夏香丝等16个优质水稻新品种,实现了优质与高产的协调统一。新品种新技术累计推广超5000万亩,增产粮食超过30多亿斤,为湖北乃至长江中游地区水稻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湖北米”成为优质米的代名词。

近年来,极端气候频繁增多,倒春寒、寒露风等低温灾害时有发生,全国每年因低温造成的粮食损失高达数亿吨。周雷和团队迎难而上,开展水稻孕穗期耐冷性状的基因挖掘、遗传分析、QTL定位以及基因克隆工作,在国际上首次成功克隆并解析分子机理的水稻生殖生长期耐冷基因CTB4a,对水稻耐冷品种选育、改良低温等不利条件下水稻品种高产稳产性、解决低温造成的粮食减产问题具有重要科学意义。

2017年,他以第一作者身份,将这一研究成果发表在国际权威期刊《Nature Communications》,SCI影响因子高达14.9,向世界彰显了我国在水稻耐冷基因克隆领域的领先地位。

“保障‘米袋子’‘钱袋子’共赢,为‘中国碗’装中国粮增添底气。”是他的郑重承诺。

【责任编辑:杨威】

Copyright © 2001-2024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营业执照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互联网出版机构网络视听节目许可证广播电视节目许可证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合作咨询

版权为 荆楚网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