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荆楚网 > 新闻频道 > 楚天都市报-极目新闻

海归女科学家王琳 寻找生命的修复密码

发布时间:2022年05月04日08:51 来源: 楚天都市报

□楚天都市报极目新闻记者 刘迅 通讯员 协宣

她是再生医学领域青年科学家,十年前放弃海外优厚条件,回国创立华中地区首个再生医学研究中心。她首次发现丝胶的生物医学价值,使我国在该领域迈入国际前沿。她是新冠疫情阻击战中的英雄,在全省率先建立了核酸检测实验室并迅速开展核酸检测,完成核酸检测总量湖北省第一,为疫情防控作出了重要贡献。

她是80后医学科学家,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协和医院检验科主任、再生医学中心主任王琳。

发现丝胶的生物医学价值

王琳出生于医学家庭,从小受父母熏陶,对生物医学研究产生浓厚兴趣。2005年赴美国布朗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后在哈佛大学研究再生医学,在“创伤修复与再生医学”领域取得突出成果。2011年回国,在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协和医院创建了华中地区第一个再生医学研究中心。

王琳发现蚕丝中有一种丝胶,可以作为生物医学材料的原料。提取丝胶,既要保持结构完整,又要保证生物活性,她和团队一次次失败后重来。她开创性地采用溴化锂低温提取法,首次成功提取了结构完整并具有生物活性的纯丝胶,率先揭示了丝胶在创伤修复中的价值。

针对我国创伤修复的重大需求,她将提取的丝胶用于受损神经、心肌、骨骼肌、皮肤等多种创伤的修复与治疗,系列成果获得湖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经过十年的不懈努力和自主创新,她带领团队走出了一条原创的再生医学“丝绸之路”,使我国在该领域迈入了国际前列,被评价为“近年来在蚕丝医学应用领域具有影响力的研究”。

临危受命的抗疫“侦察兵”

疫情初期,受核酸检测技术限制,大量疑似病人确诊难、入院难,严重影响疫情防控。

王琳当时刚剖腹产不久,她投身抗疫一线,在全省率先建立了核酸检测实验室并迅速开展核酸检测,破解疫情初期新冠病毒诊断的瓶颈,并和团队昼夜奋战,使大量病人及时确诊。核酸检测总量湖北省第一,为疫情防控作出了重要贡献。

她还带领团队借助科研利器,为精准防控提供重要科技支持。例如,她创新研发了一种采样系统,可显著降低核酸检测假阴性,成果发表于国际权威期刊《Matter(2020封面文章)》,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授权,目前成果已进入转化阶段;创新构建了国际首个结合新冠影像和临床诊断的数据库以及研发了新冠人工智能诊断系统,目前已成功应用于临床辅助诊断,并入选2020年“GPB中国生物信息学十大进展”;发现新冠病毒小RNA可作为重症的预测标志物等等。

“作为当代中国青年,能为国家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我感到特别光荣。”王琳说。

【责任编辑:肖梦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