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7日,俯瞰罗田县付家庙村,民居掩映在绿水青山间,犹如花园般秀美。近年来,该村党支部通过“村企共建”发展模式,大力发展羊肚菌特色产业和乡村旅游,村集体经济实现“三连跳”。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薛婷 通讯员 刘世民 萧洒 摄)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汤炜玮 通讯员 罗曼 田勇
数字乡村是建设数字中国的重要内容。
武汉市江夏区是全省四家国家数字乡村试点地区之一,也是武汉市唯一的试点区,同时作为全国117个试点县市区中的重点案例地区。
在这里,“数字”正沿着阡陌小径飞入田间地头、养殖基地、乡村医院……
智慧农村动力十足
5月9日,位于江夏西南部安山街的金龙养殖基地,育肥区的猪栏里,有的猪躺着,有的闲逛。
猪栏一边,地下垫着细小格子镂空隔板,另一边是干燥区。猪排便的时候就到镂空隔板的漏粪区域。暗沟管道装有排风扇,随时将粪便产生的氨气抽出去,注入过滤系统。粪污则通过管道接到环保池进行环保处理。
猪舍正中间,有一个红外线感应器。猪圈的温度、湿度,实时感应。感应器连接风机水帘。猪圈内温度、湿度不合适,系统能调动风机转速变动。
猪圈里的食槽装上了感应器。食槽自动盛满食物,猪一吃空,食槽就再次盛满。如果猪生病了,红外线探头也能第一时间发现,并且根据猪咳嗽的频率、声音,做出基本疾病诊断。
每只小猪刚出生都会戴上耳标,随着它不断长大,耳标包含的信息越来越多。上了餐桌,仍能通过这个耳标找到这只猪出生于哪个基地、在哪个栏成长。
在江夏,有不少公司已实现畜禽养殖自动化,全区万头以上畜禽养殖业均实现自动化养殖。
在江夏区西部的郑店街,已建设起农产品产业链监管服务和农副产品溯源平台,实现检测、追溯、监管数据的本地化管理,溯源平台与销售平台产销对接,供需明确。
根据江夏区国家数字乡村试点规划,未来,在江夏区东部的五里界街,将全域开展智慧旅游服务平台建设;在南部的山坡街道将实现全域智慧治理建设。聚焦党建引领,江夏区还将推动党建数字化、民生数字化、综治数字化等数字融合发展。
城市资源直达农户
山坡街是武汉市版图面积最大的街道,距江夏城区有35公里多路。
5月5日上午10时,山坡社区75岁的艾爹爹头痛一周后,来到山坡中心卫生院就诊。
医生为他做了CT,10分钟后,他就拿到诊断结果,而这份结果由远在35公里外的江夏区中医医院放射科出具。
“平均每天通过远程影像诊断中心收到100多份影像会诊资料。”江夏区中医医院放射科医生艾继涛介绍,江夏区已有20家基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CT等放射影像检查,接入江夏区中医医院及时会诊诊断的区域远程服务网。
据了解,江夏区第一人民医院和江夏区中医医院均组建了心电图和放射影像会诊中心,实现村级远程诊疗服务全覆盖,患者在家门口就能享受二级医院的诊疗服务。
依托武汉教育云平台,江夏区建设学校机构空间、班级空间、教师个人空间,建设网络教学资源,实现网络授课有效互动。
江夏融媒“掌握江夏APP”开通服务子栏目,开展在线预约、零跑腿、远程踏勘、企业开办等政务服务,以及民生通知、公交查询、实时路况等线上生活查询。
大数据中心精准服务农业
在江夏大数据中心,每天数万条来自各单位的数据涌入大数据平台,中心3楼的大数据运管中心,有一个90平方米的电子屏,可以同步与市、区、街道、村级各相关负责人同时连线召开视频会议。
“这里就相当于一个中央厨房,根据乡村发展需求点单,我们‘配菜’。”江夏区大数据中心副主任秦爱芬介绍。
以防汛专题应用场景为例,汛期时,“城市大脑”可以根据预先配置的算法,在汇聚水务、气象、应急、消防、交通等各类数据后,自动生成相关预警处置预案,并且直接触发联系系统,根据不同的层级,将具体“指令”发送给不同的人员。
据统计,该中心已有3600余万条数据可以用于农业发展信息共享,包括空间地理、湖泊、港渠,农业人口数、从事的产业,全区的农家乐项目、地理位置等等信息。
“未来更多的数据会接入系统,辖区居民也可以通过公共服务云平台享用更多的数据信息。”秦爱芬说,大数据平台和公共服务云平台两大平台共享资源池,可实现全域感知数据、政务数据、社会数据的全面汇聚与融合。未来农业布局、农民创业、农旅融合、农业技术等方面的发展有更多数据支持,分析结果更为客观,农业发展方向将更加精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