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荆楚网 > 新闻频道 > 省直快讯

长江水利文化遗产荆江分洪闸的保护与利用

发布时间:2022年05月13日10:05 来源:

作者简介:

吴红敬,1968年2月生,男,汉族,中共党员,贯籍湖北公安。毕业于中南财经大学工商管理专业。现就职于湖北省文物事业发展中心,先后在国内专业期刊发表论文10多篇。

摘 要:

作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荆江分洪闸是荆江分洪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蕴含着历史、艺术、科学、社会、生态和旅游等价值,在乡村振兴及文化与旅游融合背景下,保护与利用好这一独特的资源,可以有效带动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

关键词:水利文化遗产;荆江分洪闸;保护与利用

一、荆江分洪工程历史沿革

万里长江,险在荆江。长江中游上起湖北枝城,下讫湖南城陵矶,全长347千米的江段被称为荆江。荆江历史上水患频繁,给两岸人民带来深重苦难。新中国成立后,为解除悬在荆江两岸人民头上的洪水威胁,七十年前的1952年3月31日,中央人民政府决定举全国之力兴建荆江分洪工程,当年4月5日开工,并成立了由唐天际任总指挥,李先念任总政委的荆江分洪工程指挥部。仅用75天建成进洪闸、节制闸等主体工程。参加工程建设的解放军、工程技术人员、民工等共30万人。

图片2.png.png

毛泽东主席为荆江分洪工程题词:“为了广大人民的利益,争取荆江分洪工程的胜利!”

图片3.png.png

周恩来题词:“要使江湖都对人民有利。”

荆江分洪闸—一进洪闸,是荆江分洪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位于分洪区北端的公安县太平口,又称北闸。进洪闸系钢筋混凝土底板、空心垛墙、箱式岸墩轻型开敞式结构,共54孔,全长1054米。钢质弧型闸门采用55台电动机和手摇启闭机两种方式启闭,设计分洪进洪流量为7700立方米秒。1954年长江发生特大洪水,中央决定实施荆江分洪,进洪闸三次开启分洪,最大进洪流量7760立方米秒,总计分洪量125.9亿立方米,降低沙市水位0.96米。为确保荆江大堤、江汉平原和武汉市的防洪安全发挥了重要作用。

荆江分洪闸——节制闸,是荆江分洪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位于湖北省公安县黄山头虎渡河上,毗邻湖南省安乡县,地处荆江分洪区最南端,故又名南闸。节制闸结构形式为开敞式钢筋混凝土1级建筑物.闸长336.8米,闸宽148.5米,有32个闸孔,闸面高程45.65米,闸底板高程36.20米。其作用是控制虎渡河下泄流量最大不超过3800立方米秒,与南线大堤共同组成一道防洪屏障,保护洞庭湖区的防洪安全。

1954年长江发生特大洪水,中央决定实施荆江分洪。节制闸在分洪中联合运用,兼顾上下游控制泄洪,为确保江汉平原和武汉重镇以及洞庭湖区的防洪安全发挥了重要作用。

60年来,国家对荆江分洪闸的建设给予高度关注和支持,先后投入巨资进行维修维护。现在,荆江分洪闸仍然是保护荆江大堤防洪工程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解决荆江河段较大和特大洪水危害的重要保证。

荆江分洪工程进洪闸、泄洪闸统称为荆江分洪闸,全部位于湖北省公安县境内,它是荆江分洪主体工程之一,在荆江分洪工程中占有重要地位。荆江分洪工程纪念碑、纪念亭共建有三处,一处在荆州市沙市荆江大堤上;一处在公安县太平口处;一处在公安县黄山头处。均为纪念荆江分洪工程胜利竣工而修建。

2002年7月,湖北省人民政府公布荆江分洪闸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5月,国务院公布荆江分洪闸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二、荆江分洪工程价值

1、历史价值

荆江分洪工程是新中国成立后建设的第一项大型水利工程,其规模之大,速度之快,质量之好令世界震憾。在当时历史条件下修建如此浩大的水利工程,是中国人民为世界和平事业所作出的卓越贡献。充分反映了中华儿女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的伟大创举,有较高的历史价值。70年来,荆江分洪闸依然为确保荆江大堤、江汉平原和武汉重镇以及洞庭湖区的防洪安全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图片1.png

荆江分洪工程示意图

荆江分洪工程纪念碑上镌刻有毛泽东主席、周恩来总理的亲笔题词及老一辈革命家撰写的碑文,两侧石碑上镌刻着928名英雄名字,是荆江分洪工程的实物见证,为荆州近代历史发展进程中一处重要文物,有很高的研究价值。

2、艺术价值

荆江分洪工程进洪闸、泄洪闸分别有54个孔和34个孔,全部采用钢筋混凝土现浇,工程雄伟,规模庞大,设计造型独特,在当时历史条件下建修如此浩大工程,的确不易;荆江分洪工程纪念碑虽然是现代建筑,但造型美观、风格别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纪念碑前面坐落两座仿古建筑六角亭,檐下装修轩椽吊挂,做工考究。枋间雕刻象征工农兵形象的镰刀、斧头、齿轮组成的图案,及动物花卉,形象逼真。柱间安装雀替雕刻精美,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观赏价值。

3、科学价值

荆江分洪工程进洪闸设计54个孔,全长1054米,设计进洪流量近8000立方米/秒;泄洪闸设计34个孔,长336米,设计泄洪流量为3800立方米/秒。1954年长江特大洪峰期间首次启用,三次开闸泄洪,确保了荆江大堤及两岸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充分发挥了荆江分洪工程的巨大作用,具有较高的科学研究价值。从工程整体来讲,规划设计合理,闸堤坝河渠系统简约而完整,极大地降低了工程维护成本。

荆江分洪工程同时还具有供水、灌溉、泄洪、排污、水力利用等诸多功能,体现了中国人民利用自然资源和科学技术创造美好生活的智慧。该水利系统的工程布局、建筑型式同时也体现出中国人化害为利辩证利用水资源的意识,及其与河流和平共处的自然观,坝型、建筑材料则显示出长江流域荆楚区域本土化的技术特点,以及长江文明特有的建筑审美情趣。以其存在的70年的历史及持续发挥的诸多功能,无不证明了这一长江水利文化遗产的科学价值。

4、社会价值

荆江分洪工程建成后,进洪闸其主要作用是分泄荆江上游巨大的超额洪水峰量,降低沙市水位,以确保180余公里荆江大堤安全,同时,减少荆江四口注入洞庭湖的水沙量。泄洪闸其作用是控制虎渡河向洞庭湖分流量不超过3800立方米/秒,在确保洞庭湖地区数百万人口与广大农田的安全方面起了重要作用。时至今日,作为荆江分洪工程的主体工程——进洪闸、节制闸仍为确保武汉、整个江汉平原和京九大动脉的安全发挥着巨大作用。荆江分洪闸——南闸纪念碑、纪念亭坐落在南闸纪念公园内,对公众开放,具有巨大的社会宣传教育作用。

5、生态价值

作为水利文化遗产的荆江分洪工程是充分利用河流的流向和区域自然地形条件,利用中国人卓越的创造能力,修建了一个给江汉平原、洞庭湖平原及周围村镇带来长效工程效益的大型水利工程。在70年演变积累的过程中,荆江分洪工程与周围的环境长期协同进化和动态适应形成了荆江地区特有的土地利用系统。水利工程滋润周围的山林田地,林木茂盛,物产丰饶,环境优美,形成了独特的人工生态系统,形成了完整的生态循环、生产循环和环境保护的功能系统,折射人与自然协调一致的内在联系。工程为区域内百姓共享,工程与生产结合,与自然山水相融,山水、田园融为一体,渠系、村落相互映衬,自然、人文交相辉映,体现了古人“天人合一”的思想。水利工程所灌溉的土地与周边山水田园城镇结合,形成了随四季变换的优美田园风光,使得工程、河流与周边环境融为一体,体现出人类对自然的生存依赖与利用改造的完美结合。

6、旅游价值

水利文化遗产承载着丰富价值内涵是可供开发利用的文化旅游资源,在区域旅游产业发展中有其独特的资源地位和品牌效应,可以产生较高的市场价值,为所在地域带来巨大的旅游经济与社会效益,并在带动区域文化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发展、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等方面发挥突出作用。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水利文化遗产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科学、艺术、生态等功能逐渐被人们认识和发掘,其作为文化产业和旅游经济重要资源的经济价值也逐渐为人们所认识,并在开发利用特别是在乡村振兴战略过程中的作用不断得以凸显。湖北宜昌地区的当代水利遗产三峡水利枢纽就是典型例证。在当今高质量发展阶段,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改革的背景下,人们对文化遗产旅游的需求将持续增长,水利文化遗产在区域文化旅游业中的经济价值也将得到进一步发挥和提升。荆江分洪工程独有的旅游价值势必靠政策与创新予以激活,并将得以科学有序的开发和利用。

三、荆江分洪闸的保护与利用

(一)立足于文物真实性、完整性,还原文物本体风貌环境,依法科学做好文物保护。

1、编制荆江分洪工程及荆江分洪闸文物保护规划,推动和科学指导荆江分洪闸的专项保护工程。根据荆江分洪工程中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荆江分洪闸的各个构成部分,分门别类编制出各专项规划。其中主体工程进洪闸、泄洪闸,荆江分洪工程纪念碑、纪念亭及配套建设项目是重点,应依法科学编制出具体详细的实施规划,评估、确定文物保护区划,并与城乡建设规划、土地利用规划、交通道路规划、环境保护规划、文化旅游规划、乡村振兴规划等协调衔接。

有针对性地制定保护措施,根据文物的价值、类型划定能够确保文物安全及真实性、完整性的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提出管理、控制要求和指标。为工程保护提供科学规范的指导,以有效抑止文物保护工程保护范围及建设控制地带内不适当的生产、生活和无序、破坏的利用。妥善解决荆江分洪闸保护、管理与合理利用之间的矛盾。

通过荆江分洪闸保护规划的编制与实施,能充分展示文物本体与环境的原有内涵,使其真实性、完整性、延续性得到最大保护,并能充分发挥文物的自身价值,并借此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使荆江分洪闸的社会效益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2、采取有效措施整治文物本体环境风貌突出问题。在作为荆江分洪工程主体工程的荆江分洪闸,面临开发、建设、旅游及发展等各个方面的压力,环境风貌破坏事件时有发生,长此以往将有损荆江分洪工程形象及这一大型水利工程的安全存在,也极大地影响了一处近现代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优秀建筑的观瞻。整治与文物整体风貌不相协调的环境已成当务之急。

科学编制荆江分洪闸环境综合治理规划。整治应首先清除位于保护区划内影响文物安全的违规建设项目、违法建筑物和杂物堆积,文物保护范围及建设控制地带是红线;根据规划和专项设计有计划地对文物本体及配套设施实施整治维护;对可能损害文物本体的社会因素进行综合整治。对直接影响文物本体安全的生产、交通设施要坚决搬迁。对交通不畅,周边纠纷和治安不良等因素,可通过“共建”、“共管”,建立协作关系加以治理;对可能降低文物价值的景观因素,应通过分析论证逐步解决。改善景观环境,应在综合评估的基础上清理影响文物景观风貌的建筑和杂物堆积;通过科学分析、论证、评估确定视域控制范围,并在保护区划的规定中提出建筑高度、色彩、造型等的控制指标,通过文物保护规划和相关城乡规划实现视域保护。划定环境或景观控制区域,并将其应纳入当地城乡规划。

3、实施三大工程,做好文物主体工程的维修保护。按照国家文物局《文物保护工程管理办法》分类标准,在不改变文物原状的前提下,实施文物本体维修保护工程,以消除文物安全隐患。维修的重点是,确定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荆江分洪工程主体部分的荆江分洪闸(包括北闸进洪闸和南闸节制闸)及其附属纪念性建筑“纪念亭”、“纪念碑”。精准实施荆江分洪荆江分洪闸闸体防锈、防炭化维修工程,荆江分洪南北闸启闭机室维修工程和荆江分洪纪念亭、纪念碑维修工程。解决荆江分洪闸主体建筑物金属部分及金属部件存在锈蚀问题,荆江分洪闸主体闸墩、胸墙等老混凝土炭化较为严重问题及局部存在的混凝土剥落、露筋及裂缝问题。解决启闭机部分电线、电路、设施、设备的维修和更换,以确保闸体启闭机室正常运行的重要操作机器。

图片4.png.png

荆江分洪工程节制闸(南闸)

图片5.png.png

荆江分红工程进水闸(北闸)

(二)着眼于公众对水利遗产资源丰富内涵和价值的认识、理解和体验,实现乡村振兴及文化与旅游融合背景下水利文化遗产的综合利用、可持续利用。

1、实施全景展示荆江分洪工程项目

通过展示项目的实施,诠释荆江分洪工程文物本体的特征、价值及意义,使观众能够完整、准确地了解与荆江分洪工程相关的历史、文化、社会、事件、人物关系及其背景;全面、系统、准确、真实、科学地了解荆江分洪工程的历史与现状,以及荆江人民如何治理荆江、平波安澜、造福人民,如何与荆江相依相存、追求人水和谐的克难奋进,坚韧不拔,敢为人先,开拓创新的时代风貌。

通过展示,弘扬水利文化,纪念荆江分洪工程建设过程的艰苦卓绝、精益求精和创新奋进历史过程,传递水利科普知识,感受新中国第一代水利建设者的艰辛与成就。同时,唤起人们尊重、传承优秀的历史文化传统,自觉参与对文物的保护。

2、实施荆江分洪工程主体工程绿色廊道项目

荆江分洪工程主体工程绿色廊道主体由北闸(进洪闸)、南闸(节制闸)、北面和东面荆江干流堤道(长95.8千米)、西面虎渡河堤道(长90.58千米),南面南线大堤(长22千米)和区内纵贯南北的排水干渠和与之相接的各级排灌渠构成,形成万里绿色廊道。

对于蓄洪区内具有灌溉和排洪功能的沟渠进行系统的疏通与优化,将渠道的建设与蓄洪区绿廊的建设相结合,形成水网和绿网结合,两者互利共生,从整体上改善蓄洪区域环境,提高生态活力。河道与景观绿廊道结合在一起,不仅荆江分洪工程富有历史文化意义的闸渠系统得到了保护,更加强了河道水渠的生态功能和景观美感,形成一道靓丽的风景线,成为荆楚大地独具特色的一张生态旅游名片。绿色廊道兼具防洪护坡,观赏美化功能,与区域城乡规划、乡村振兴和经济社会发展,统一规划,统筹安排,打造高质量绿色经济增长点。

3、打响三张“文化公安”文旅品牌

首先是远古文化公安品牌。打造以旧、新石器文化遗存为主要内容的远古文化旅游线路。荆江分洪区核心区的公安县西南部章庄铺镇松林村、白云村和卷桥水库,发现有斋公凹遗址、魏家洼遗址、朱家山、油茶山等9处距今约5万-1万年前旧石器时代晚期文化遗址。在狮子口镇和甘家厂乡发现有距今1万-4千年的王家岗、陈守岗、鸡鸣城、青河城等处新石器时代遗址,还有在郑公渡镇和孟家溪镇出土的东周铜器等。这一片区的古文化遗存是公安文化的根脉,对研究长江中游地区远古时代农业文明的萌芽与发展、聚落形态、环境与气候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

规划建设以鸡鸣城、青河城遗址为重点的考古遗址公园,将其纳入乡村振兴规划。展示新石器时代古人类生产生活等史前文明为核心,将古代农耕、建筑、磨石、制陶、渔猎、轮制等技术通过多种方式进行展示,同时增加公众的体验参与互动,充分感受稻作文明与悠久的农耕文化。保证遗址安全的前提下,以考古遗址公园建设为纽带,同时保护好生态环境,处理好历史景观、自然景观、人文景观之间以及与外部城镇及交通建设的相互关系,带动周边地区乡镇发展,逐步形成集遗址保护、遗址展示、考古科研、旅游、休闲、教育等功能为一体的远古文化综合园区,打响远古文化公安品牌。

其次是书香文化公安品牌。明朝万历年间,袁氏三兄弟一一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出生于公安县的长安里长安村,即现在的孟家溪镇三袁村,他们以仁山智水的人文襟怀和领异标新的创作思想,在复古成风的晚明文坛独树一帜,创立了中国文学史上重要的文学流派一一“公安派”,其“独抒性灵,不拘格套”的文学风格引领中国文坛风骚数百年,其新文学思想对后世几百年思想文化史以至“五四”新文化运动都产生了积极而广泛的影响。中国文学史上的“公安派”是公安县千年文化品牌,三袁是公安县读书人的魂,只有读书方能出人才,唯有人才方能改变公安。读书是人们获取知识和信息的重要手段,是人类吸取精神能量的重要途径。读书能够突破时空限制,实现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知识和文化的传播、交流和融合。

广泛开展读书活动,要让读书成为公安县的社会风尚。积极营造人人读书、崇尚学习的良好社会氛围,在公园、餐厅、广场,在机关、乡镇、社区、企事业单位,不论男女老少,闲时大家都在读书,让阅读文化在公安无处不在,要让人人都是读书人。把阅读当做事业,做成一个产业,每两年举办一次全国性的“公安派”学术论坛活动、举办书香公安全球征文活动、创设书香公安读书节、创立公安三袁书社、举办公安三袁图书节、建设三袁纪念馆。打响书香文化公安一张高雅文化旅游品牌。

第三是水文化公安品牌。

荆江分洪工程引水闸与节制闸横跨公安县南北,坐拥不绝的水资源,河流、湖泊、沼泽湿地众多,公安以水为魂、因水而兴。主要河流除长江外,境内自东向西有藕池河,虎渡河,松滋东河和松滋西河等14条,湖泊有崇湖、淤泥湖、牛浪湖、玉湖、陆逊湖、北湖等50多个,都是历史上长江溃堤时形成的,向南注入洞庭湖,是长江向洞庭湖输送水流的重要通道。

管好水、用好水,做好活用水资源综合利用文章,打响水文化公安品牌,发展公安水经济是推动公安县生态文明建设,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要借助做好文物国保单位荆江分洪闸保护利用契机的同时,着力念好水字经、做好水文章、打好生态牌,奋力将生态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经济优势、发展优势。打响“百湖之县”特色水产品牌,做强做优水产育种产业,“一湖一策”推行鱼虾共生、鱼类养殖等水产有机种养模式,统筹规划域内水文景观,推进水旅融合,宣传推介公安优质水资源、扩大招商引资、合作交流,做活水文化。利用独特的水资源环境,规划建设湖泊湿地公园、荆江分洪博物馆、荆江水文化博物馆,搭建水文化载体,因地制宜发展以休闲疗养、旅游养生为主的荆楚乡村休闲观光体验产业,做大水平台,形成高质量发展新格局。

【责任编辑:叶辉】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营业执照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互联网出版机构网络视听节目许可证广播电视节目许可证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合作咨询

版权为 荆楚网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