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荆楚网 > 新闻频道 > 湖北日报

阳新布贴“拼”出新天地

发布时间:2022年05月15日18:38 来源: 湖北日报

剪样、拼贴、走线、缝制……5月13日,步入阳新县文化馆阳新布贴传习所,几位“布贴女”正聚在一起商量新款产品的设计。在她们的工作室内,摆放着各色文创小物件、被服饰品,处处展现着亮眼的布贴元素。

早在2008年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前,阳新布贴就曾多次受邀到多国参展,蜚声海内外。但随着社会发展和市场需求的变化,它的传承曾难以为继。在扶持政策和消费新风潮的牵引下,昔日用边角衣料制成的布贴正“拼”出一方新天地。

让“非遗”重归生活

“小时候,家里每年请人做衣服,剩下的布头总被妈妈收集起来做布贴。”阳新县文化馆阳新布贴传习所主任胡芳回忆,二十多年前,当地亲朋好友间还保留着互送布贴制品的习惯。“小孩用的馋兜、马甲,新人婚房装扮用的飘带,基本出自各家主妇之手。”

阳新布贴品类繁多、实用性强,涉及家庭日用品、妇女婚嫁饰品、儿童穿着等30多个系列。它的用色和图案组合不拘一格,山川河流、草木鸟兽乃至民间传说都可同时出现在一幅作品上,浪漫独特的审美引人入胜。

然而在时代更迭下,阳新布贴赖以生存的基础却在快速消逝——流水线上的标准品将手工制品扫下日常使用的舞台。它所承载的传统审美也受到多元文化的冲击,渐失竞争力。

将非遗重新接上地气,它的发展才有底气。为汲取外界养分,阳新布贴传习所与湖北师范大学、武汉纺织大学等院校建立合作关系,向专业设计师们取经。

“近年‘国潮’的风靡,让许多学生关注到阳新布贴,和他们交流也给了我们不少启发。”胡芳介绍,为贴合当下流行趋势,除了传统棉布以外,阳新布贴还将真丝、欧根纱、香云纱等现代材料纳入设计中,作品呈现的色彩更丰富,层次感更强,广受年轻消费者好评。

听从院校师生们的建议,“布贴女”们借鉴苏绣、土家织锦的成功经验,开发小品类文创产品,融入阳新布贴元素的挎包、抱枕、茶席在网店销量不俗。

高校之外,阳新布贴也进入更多人的生活。每年该县举办的阳新布贴技能培训班深入乡镇、军营、景区、校园,相关辅导培训、专题讲座近三年超过60次,参加培训人数达6万余人。阳新实验小学常设阳新布贴课程,每周两次,由传习所的“布贴娘”负责授课,从小培养学生的传统审美。

老手艺搏击新市场

与许多“非遗”产品相同,纯手工是阳新布贴的亮点,也是其发展的痛点。

“制作传统布贴硬衬,要特调米糊、分两层仔细晾晒。绕边缝制须由粗细线交替进行,这样看起来才大方美观。”“阳新布贴”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叶春介绍,阳新布贴包含剪、粘、缝、绣等工艺,数十道环节无法用机器完全替代。

高昂的成本随之而来。“一副35厘米见方的壁挂,光人工就要200多元,相似品类的机制品售价不过100元。”叶春说,由于当地从业者较少,手工生产效率低,市场规模一度不见起色。

如何让慢而美的阳新布贴接上快而灵的市场需求?洪汉锐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2016年,他在阳新成立湖北鸿运工艺品股份有限公司,专攻阳新布贴壁挂产品。“公司招聘了不少残疾人,由传习所的老师们提供培训,既解决了公司的用工难处,还为他们提供就业岗位。”洪汉锐介绍,目前公司内的15名固定员工已能满足日常订单需求,不少长三角、珠三角城市的订单慕名而来。

运营6年多来,该公司在当地搭建起成熟的用工网络,订单较多时,可雇佣20多名临时工集中处理,还可向较远地区的农妇派单,以此缩短生产周期。依托“传习所+公司+农户”模式,当地已建立25处传承基地,相关从业人数超3万人,“布贴娘”在镇、村(社区)比比皆是。

“最近正准备外购一些工业刺绣的成品,缩短工艺流程,提升加工速度和产能。”洪汉锐说,通过与阳新布贴传习所合作,该公司计划在部分镇区建立扶贫车间,以计件付费的方式,带动更多人从事布贴事业。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马文俊 通讯员 向能来 饶正茂)

【责任编辑:刘建维】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营业执照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互联网出版机构网络视听节目许可证广播电视节目许可证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合作咨询

版权为 荆楚网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