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目新闻记者 康旭阳
通讯员 余鲁西
实习生 赵鹏格
说起汉派服饰,不得不提到武汉汉正街。
上世纪90年代,武汉服装业一度引领中国时装潮流,汉派服饰风头一时无两。而汉正街,正是汉派服饰的发源地,孕育了大大小小的汉派服饰品牌。
李丽是一家汉派服饰品牌的创始人。13岁那年就来到汉正街做服装的她,见证了汉派服饰的发展。从小作坊到传统档口,再到云尚·武汉国际时尚中心这一新兴市场的写字楼,李丽把自有品牌依丽雅做出了爆款、做成了规模。
“我这辈子最喜欢做的就是服装。”谈起服装,李丽有着说不完的话。
从小裁缝到品牌老板
6月7日,武汉室外温度直逼35℃,和天气一样热的,还有汉正街的服装市场。
上午10时,李丽正忙着在位于云尚·武汉国际时尚中心的依丽雅服饰有限公司设计部看版样。2000年,李丽成立了汉派服饰品牌依丽雅,20多年间,从一个籍籍无名的品牌新秀,到年产百万多件、销往全国,在汉派品牌聚集地汉正街占有一席之地。
李丽在设计部看版样
李丽是如何带着依丽雅成长起来的?这要从30多年前,她做裁缝学徒时说起。
最开始接触服装行业时,李丽才13岁。起初,她在天门老家学做了半年的衣服,有了些基础后便来到武汉汉正街宝善巷的小作坊做学徒。
“我到现在还记得,第一年来武汉做了三个月衣服就挣了一千块钱,在1990年算是一笔‘巨款’了,回到老家大家都羡慕坏了。”李丽说,那时,武汉服装业的发展势头正猛,老家有很多年轻人来汉正街学做衣服,这笔“巨款”让她在这行有了更足的冲劲。
做学徒替别人打工,不如自己开作坊当老板。
在把做衣服的手艺学精后,李丽便萌生了自己开作坊的想法。“当时我刚结婚,和老公一起在汉正街开了个小作坊,带了七八个徒弟,接单给品牌服装做加工。”李丽说,慢慢地手里攒下了一笔积蓄,她又觉得做服装代加工也不是长久之计,要想在服装市场上分得一杯好羹,必须得有自己的服装品牌。
1998年,李丽开始自产自销做起了童装。“那个时候的童装市场不像现在,不太好做,量很难走起来。”
童装销量不行怎么办?李丽迅速转型,瞄准了消费群体庞大的女装市场,但是做什么品类的女装,又成了困扰她的难题。
“最开始是想做女装上衣的,但是汉正街的女装上衣摊位特别紧俏。正在我发愁的时候,看到有朋友做女装裤子做得不错,我就想不如也尝试做裤子吧。”说干就干!2000年,李丽在中心商城做起了女装裤子的生意,并成立了“依丽雅”品牌。
这一做,就是20多年。
从小品牌到爆款频出
品牌创立之初,路并不好走。
“最困难的时期,就是刚开始那几年,算是摸着石头过河,但所幸每一步都站稳了。”李丽说,最初工厂只雇了10个工人,慢慢地发展成几十个、上百个,到了2010年左右,工人已经稳定在两百多个,规模越做越大。
但李丽不安于现状,开始寻找新的出路。
那时,很多人对汉正街的印象是抄版、没创意,李丽觉得要想在众多女装品牌中脱颖而出,必须脱离千篇一律的款式,自己做原创。
“我们的品牌能做起来就是靠一条爆款五分裤,当时按照版样做出来后,只发给了五个客户,没想到一下子火了,客户们纷纷来补货,每个客户一补就是七八百单。那一年,每天都要出货四五千条。单靠这一个单品就做了三年,上半年做五分裤,下半年做成靴裤。三年卖了一百多万件,从此就在汉正街站住脚了。”李丽说,这也让她觉得把款式做好,才能把生意做长久。
2015年,依丽雅开始做原创设计,李丽请来了设计师和打版师,捕捉最新时尚潮流。“现在潮流更新换代很快,我们要不停地设计新款,走在市场前面,才能站得住脚。”李丽说,疫情前,她经常在全国各地服饰市场上观察取经,也在网络上观察市场最新动向,吃“抢先菜”,专开新品,做别人都没有的。
现在,依丽雅一年可以出上百个版,覆盖十几岁到四五十岁的女性群体,每年可以生产一百多万条女裤,有不少二批商和大型商超等稳定客源,服装销往河南、山东、河北等地。并且,几乎每季都会出爆版。“比如有一年夏天我们推的针织九分裤,市场反应强烈,每天能出一万好几千件。”李丽说。
搬到云尚的设计部门
去年,李丽将品牌的设计部门从汉正街传统门店分离出来,搬到了云尚·武汉国际时尚中心,并尝试做起了直播。“把公司的‘大脑’设计研发和直播部门设立在云尚,可以得到汉正街市场第一手的最新消息,办公环境也要舒适很多。”李丽说,现在设计部门有两位设计师、一位打版师,还有几个小样工人,去年10月份,她也开始尝试做直播,第一个款就卖了几千条。
这也让她对之后的线上销售有了更足的信心。“云尚有很多在直播上做得比较成熟的品牌,搬来后有更多的机会向他们学习直播成功的经验。”李丽说,有了自己的直播间和研发设计团队,企业发展的后劲更足了。
这样的汉派品牌故事在云尚还有很多。据悉,今年6月,云尚新汉派服饰产业基地将启幕,借助项目及产业优势,抢抓直播风口,借力云尚直播产业生态,打造汉派服饰原创设计中心、品牌展示中心、一站式采购中心、直播选品中心、信息发布中心五位一体的新型产业基地,引领汉派服饰数字化转型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