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荆楚网 > 新闻频道 > 国内

完整地认识节气文化

发布时间:2022年07月29日14:33 来源: 法治日报·法治周末

□ 李言统

2016年中国申报的“二十四节气”正式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以来,二十四节气在中国民俗文化研究中占据了较为显赫的地位,并逐渐成为这一时期的学术热点。它是中国人基于生产、生活经验而形成的时间知识和实践体系,是人作为自然与文化的共同体,对自然宇宙和生命节律的深刻体认。它与礼乐文化结合,给民众社会生活赋予了丰富多彩的民俗内涵,并不断通过饮食、仪式、社交、娱乐、养生、保健等显著性的民俗“事件”,越来越多地嵌入当下的民众生活。

霍福笔下的《二十四节气与礼乐文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全文七章四十余节,共二十九万字,是一部二十四节气与礼乐文化结合系统论述的著作。

本书突破以往民俗主体的理解局限,探寻“事件”背后的文化内涵。以往对民俗主体的理解,不管是学术研究还是非遗保护实践,经常在上层与下层、精英与草根、官方与民间的二元结构中,总是不假思索地导向下层、草根和民间普罗大众。在这种情境下,国家在场自然而然被屏蔽。

然而任何民俗文化,都是国家和民间社会长期发展过程中不断互动和相互影响的结晶。二十四节气和中国礼乐作为中国传统的制度设计乃至一种意识形态,对于民俗的化成具有深远的影响。

作者正是意识到这些,才将二十四节气与中国礼乐文化并置,探究其内在的演绎和发展特性。他认为二十四节气是古代的一项伟大发明,这套时间制度数千年来深刻影响着传统中国社会。

在此过程中,以节气(历法)等为纽带,在上下层文化之间建立了“以上率下”和相互依存的文化关系,由此产生了特殊的文化内聚力。进而,作者提出“节气文化圈”理论,认为“节气文化圈往往涵盖一个或若干个民俗文化圈,不同的节气及其物候特点,往往会形成不同的民俗文化生活”。

根据中国节气制度设计与各地文化的差异性,作者点面结合,将地方性的细致描述与整体性论述巧妙结合。如关于民间俗谚“冬至大如年”,作者例举了民国时期江苏吴中人、郡人冬至盘、冬至夜、节酒、享先、挂像等仪式,生动展示了“冬至大似年”“冬至长于岁”“肥冬瘦年”等地方性知识。

从结构上看,作者从节气的源起与传播起笔,囊括了节气的基本内涵,节气与传统秩序、日常生活、人生礼俗、农耕生产、指证及启示等内容。

作者认为,自周代以降,“礼乐治国”模式成为历朝历代的根本遵循,两千多年来一直是国家治理的根本途径和方法。由此,礼和乐成为中国传统社会的两大基石。节气指证着礼乐文化传统,建构着礼乐文化语境。全书正是基于这个逻辑前提,层层推演,将节气文化作为国家制度建构的重要策略,在宽阔的视野和庞杂的材料中,显幽发微,抽丝剥茧,刷新观点。

在论述国家传统和民俗日常生活关系时,作者认为“上层在节气日安排国家祭祀,传承礼乐文化;在民俗文化中,节气调适并规范着熟人社会中的人际关系,构建地方传统,维系地方秩序,成为地方性知识的重要表述内容”“对于民众而言,如果没有雅乐教化和礼乐文化语境的规范,虽然生活上富足却在文化上找不到根(即归属感),内心依然会躁动不安宁”。

资料丰赡,史论结合也是本著的亮点。作者系统梳理了二十五史及各地方志资料,将材料和观点完美结合,将客观的描述与专业知识巧妙地衔接了起来。

作者认为,节气形成于上层,官方通过“敬授民时”来指导下层社会的生产生活秩序,其中物候经验的观察最初可能形成于下层,最终被上层所采纳。于是,节气与物候紧密结合,从而建立了一套认识天、地、人和自然界变化规律的完整的知识体系。

本书不尚空言,论必有据,博观约取,推陈出新,体现出作者严谨学风。本著中,节气与礼乐的结合,无疑是难点,但也成了它的出彩点。作者在写作时利用民俗学的文化分层理论,恰好有效规避了一些深奥难解的专业知识的纠缠。

作者在前言中写道:“对于节气文化的认识,我觉得应该关注国家传统和民俗生活两个层面,才有可能得到较为完整的理解。”这类难点处的行笔,谨慎却不拘谨,从宫悬雅乐传统到度量衡秩序,国家法治秩序到地方民俗秩序,作者举重若轻,张弛有度,显示了行文严谨又不落俗套的文字驾驭和写作功力。

(作者系韩山师范学院教授、广东省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岭东民俗与非遗传承研究中心负责人)

【责任编辑:王会】

Copyright © 2001-2024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营业执照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互联网出版机构网络视听节目许可证广播电视节目许可证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合作咨询

版权为 荆楚网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