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荆楚网 > 新闻频道 > 湖北新闻

长江思想潮·荆楚学者热议二十大|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 开创人类生态文明建设新形态、新道路、新境界

发布时间:2022年11月02日10:45 来源: 湖北学习平台

党的二十大报告在总结新时代十年伟大变革伟大成就时指出,“我们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更加健全,生态环境保护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我们的祖国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展现出来的科学性、主动性和人民性,正指引着我们开创人类生态文明建设新形态、新道路、新境界。

一、理论科学性指引我国开创人类生态文明建设新形态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科学性源于对科学理论的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思想体系和科学的世界观、方法论,是人类思想文化发展的伟大成果。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人、自然、社会辩证统一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其思想贯穿着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是唯物辩证法和自然辩证法的统一,闪耀着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光辉,是科学的方法论,其理论渊源、哲学基础的科学性,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科学性提供了基础和源泉。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深刻阐述了推进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必须遵循的“六项原则”,这一思想坚持系统思维,对生态文明建设进行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人与自然关系思想的新境界,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人与自然关系思想的新内涵,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是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科学性立足于尊重中国具体实际。首先,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主动吸收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等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生态智慧,倡导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动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其次,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立足于中国具体国情,符合时代特征和中国发展阶段。党的二十大报告在总结新时代十年伟大变革伟大成就时指出,十年前,我们面对的形势是“资源环境约束趋紧、环境污染等问题突出”,“经济结构性体制性矛盾突出,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传统发展模式难以为继,一些深层次体制机制问题和利益固化藩篱日益显现”。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顺应时代绿色发展潮流,提出将推动绿色发展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指出统筹产业结构调整、污染治理、生态保护、应对气候变化,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推进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发展,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实践必须长期坚持的行动指南。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科学性彰显出强有力的实践价值。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源于实践又指导实践、经过实践检验的真理。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导下,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力度空前,成效显著,绿色理念深入人心,思想认识程度之深前所未有,污染治理力度之大前所未有、改革举措频度之密前所未有、监管执法尺度之严前所未有、环境质量改善速度之快前所未有。过去十年,我国以年均3%的能源消费增速支撑了我国经济6.6%的增长。2021年全国地级以上城市细颗粒物(PM2.5)平均浓度比2015年下降了34.8%,我国成为世界上大气环境质量改善最快的国家,我国地表水Ⅰ至Ⅲ类(优良)断面比例达到了84.9%,接近发达国家水平;土壤污染风险得到有效管控,我国全面实施禁止洋垃圾入境,实现了固体废物“零进口”的目标;自然保护地面积占全国陆域国土面积达到18%,300多种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野外种群得到了很好的恢复;这十年,全国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下降了34.4%,煤炭在一次能源消费中的占比从68.5%下降到了56%;我国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规模、新能源汽车产销量都稳居世界第一。实践表明,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在近十年取得的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离不开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科学指导。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深入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生态文明、怎样建设生态文明的问题,提出了真正解决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方面问题、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的新理念新思路新方法,为解决人类共同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共同建设清洁美丽新世界提供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方案,开启了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新时代,开创了中国式人类生态文明建设的新形态。中国式人类生态文明建设新形态必将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指引下,在中国大地的实践中不断丰富、完善和发展,持续呈现出强劲有力的磅礴生机。

二、历史主动性指引我国开创人类生态文明建设新道路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展现出的历史主动性源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伟大梦想。全面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我们对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作出科学完整的战略部署,提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伟大梦想的提出,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不忘初心的历史主动。从“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到“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拓展,彰显了党和国家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历史主动。建设更加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伟大梦想,彰显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历史主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主要内容,都是围绕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开创人类文明新形态的积极部署和主动作为。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展现出的历史主动性得益于党的坚强领导这一根本保障。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是我国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原则和重大经验,也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内容。在党的坚强领导下,我国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融入事业发展战略全局,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的重要内容, 从思想、法律、体制、组织、作风上全面发力,形成较为完整系统科学的党领导生态文明建设的体制,并转化为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和路径举措,形成强大的动员力、组织力和行动力,展现出强有力的历史主动精神。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展现出的历史主动性彰显于思想引领实践的伟大斗争精神。发扬斗争精神,不仅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原则,也是历史主动的重要体现。作为一个人口众多、工业化程度高的发展中国家,我国推动生态文明的挑战无疑是巨大的,但是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指引下,我国把生态文明上升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提出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和根本大计,将生态文明列为五位一体战略布局,把污染防治作为三大攻坚战,以强有力的斗争精神和气魄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发动了一场史无前例的绿色革命,开展一系列根本性、开创性、长远性工作,推动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展现出了前所未有的历史主动精神。

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引下,我国坚持党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领导,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坚持全国上下一盘棋,不断汇聚强大的生态文明建设合力,形成了独具中国气派、中国特色的生态文明建设道路,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在我国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我国仅用十年左右时间,在保证经济发展质量的前提下,就让生态文明建设理念深入人心,没有像西方国家曾经那样因经济高速发展导致环境严重污染从而使许多百姓感染重病和死亡,并且高质量、高效率完成了西方国家曾经要几十年甚至更长时间才能完成的环境污染治理问题,为人类生态文明建设开创了中国道路,提供了更加有效的道路选择。

三、深刻人民性指引我国开创人类生态文明建设新境界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人民性源于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把生态环境保护作为关系党的使命宗旨的重大政治问题和关系民生的重大社会问题,把良好的生态环境作为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将人民对幸福生活的追求作为推动人类文明进步最持久的动力,顺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态环境的诉求意愿,集中力量攻克百姓最关心的突出生态环境问题,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与此同时,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持人民群众是历史发展和进步的主体力量,紧紧依靠人民推动生态文明建设,把全民行动作为全过程人民民主和人民在生态文明建设领域当家作主的重要体现,注重激发全社会保护生态环境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营造人人、事事、时时崇尚生态文明的社会氛围。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人民性展现出不同于西方国家的人类情怀。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着眼于人类整体的和长远的利益,倡导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为全人类共同构建地球生命共同体、清洁美丽世界提出中国方案、贡献中国智慧,彰显中国特色、战略眼光和世界价值。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引领下,我国积极参与全球环境治理,切实履行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等环境相关条约义务,成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参与者、贡献者、引领者。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人类情怀”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区别于西方生态文明理论和绿色发展思潮的突出特点,超越了西方国家“人类中心主义”和“生态中心主义”的局限与狭隘,超越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局限,摈弃了西方国家的环境殖民主义倾向,展现出了不同于西方国家的宏大、深邃、宽广的人类情怀。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在着眼人类未来的可持续福利的基础上提出来的,这一思想的人民性决定了其指导实践的彻底性,这一思想超越了西方国家难以从根本上解决资本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内在动机与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矛盾冲突,强调文明交流互鉴共存,其蕴含的天下情怀和大国担当,展现出了推动人类生态文明的大国格局和更高视野、更高站位、更高情怀的新境界。(本文系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专项项目“健康中国视野下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22JZDZ010)

【作者简介】

汪再奇,中国地质大学(武汉)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湖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研究员

姚晟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湖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研究员

魏海勇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宣传部副部长、湖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研究员

【责任编辑:张依】

Copyright © 2001-2024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营业执照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互联网出版机构网络视听节目许可证广播电视节目许可证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合作咨询

版权为 荆楚网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