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荆楚网 > 新闻频道 > 湖北日报

为耕地培肥 为农业增绿 ——绿色种养循环农业试点助力湖北农业高质量发展

发布时间:2022年11月03日08:16 来源: 湖北日报

田头粪肥收储点。

送肥到田。

开展肥效试验。

沼肥灌溉还田。

机械抛洒粪肥。

沼肥机械还田。

人靠饭饱,田靠肥料。又是一年秋冬播季,湖北各地乡间田头,一场“变污为肥”的“绿色接力”正在进行。

畜禽粪肥是土壤改良的“看家肥”。健全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制度,推进绿色种养循环是《“十四五”全国农业绿色发展规划》明确的重点工作之一。2021年,我省18个县(市、区)被纳入全国绿色种养循环农业试点,通过扶持一批企业、专业化服务组织等市场主体提供粪肥收集、处理、施用服务,探索县域内粪肥就地消纳、就近还田。省农业农村厅组织各试点县通过财政补助奖励支持,建机制、创模式、拓市场、畅循环,收集利用畜禽粪污量124万吨,实现粪肥还田面积188万亩,试点区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90%以上,作物平均增产3.12%,节本提质增收1.62亿元,扶持75家专业化服务主体开展粪肥还田工作,吸引社会资本2.21亿元,减施化肥纯量6552吨,化肥减量15%以上,实现了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双赢。

成绩来之不易,更应清醒坚定。2022年以来,在省农业农村厅的指导下,省耕地质量与肥料工作总站开展施肥季集中培训、组织专家实地走访调研,进一步为各地创新技术模式、探索运行机制、加强项目管理保驾护航。

当前,18个试点县抢抓农时,按照“重点区域、重点作物、种养配套、就近还田”的策略,全面打响秋冬季粪肥还田攻坚战,持续探索“贮、收、运、制、还”为一体的全链条技术集成模式。省耕地质量与肥料工作总站将当好“店小二”,聚焦项目实施中的难点、堵点问题,主动靠前服务,加强项目实施指导,落实监管责任,争取尽快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种养结合,养殖场户、服务组织和种植主体紧密衔接的绿色循环农业发展模式,为大面积推广应用积累经验。

荆州区

建立“四方联动”工作机制

为切实解决堆肥施用到田“最后一公里”问题,荆州市荆州区探索构建堆肥生产方、联络协调方、还田作业方、项目管理方“四方联动”工作机制。由堆肥生产方开展堆肥生产服务;由镇农业服务中心负责联络协调,统筹安排;由还田作业方负责运转到田,机械施肥;由项目管理方统一指挥调度,开展技术指导和监督管理,确保项目全程高效推进、公开透明。根据各个重要环节的服务优势,遴选出堆肥生产与机械还田两家优质服务主体,实现堆肥收集、发酵、生产、运输、机械还田无缝对接。通过出库过磅与收货核磅两张磅单监控堆肥发放的数量,相互验证,可信度高。整镇、整村推进连片堆肥还田,农户根据各自流转土地证明信息签名核实,满意度高,争议少。集成水稻侧深施肥、玉米秸秆还田、蔬菜土壤改良、稻草全量还田、油菜免耕飞播等技术并采用堆肥机械还田手段,解决劳力不足、施肥难的问题。

麻城市

推行“1+N”服务模式

麻城市此前没有有机肥生产企业,利用畜禽粪污整县推进项目建成的三个大型畜禽粪污处理中心,因缺乏技术、资金,一直处于闲置状态。粪污类型复杂,堆肥收集处理涉及三个畜禽粪污收集处理中心,沼液处理涉及全市35个规模养殖场的黑膜沼气发酵池。该市通过公开招标方式确定一家综合实力强、粪肥处理技术过硬的第三方粪肥还田服务主体和一家商品有机肥企业。由第三方服务主体投入资金完善粪肥还田服务硬件建设,充分利用已建好的畜禽粪污收集处理中心的场地、设施、运粪车辆和五个沼液收集处理池等资源,统一处理发酵,统一建立粪肥收集处理台账和粪肥质量台账。项目区面积大、涉及作物多、还田地块交通复杂,这种一家专业公司带动N个粪肥还田小服务主体的模式,不但可以盘活现有畜禽粪污收集处理资源,也便于统筹管理,保证粪肥换田质量和项目高效推进。

长阳县

构建山区循环农业网

长阳县立足山区特点,划分区域网格,推行“1+1+N”模式,构建覆盖全县的循环农业网络,即1个乡镇遴选1到2个市场主体带动N个规模种养合作社建立绿色种养联合体,推动“环境治理、资源收集、无害处置、还田利用”一体化运行。该县坚持因地制宜,探索出一批有效利用、长效运行的示范创新模式,如田间红泥软体储粪(水)袋模式。该模式根据农户需要将田间红泥软体储粪(水)袋安置在田间地头,利用吸粪车定期收集养殖场粪水田间储藏,农户负责储粪(水)袋日常管护和管网还田,既缓解环境污染压力,又解决田间用肥,减轻农民劳力负担,深受当地村民欢迎。田间储存池+管网模式,利用田间粪水储存池,将养殖粪水定期收集到储存池发酵,通过田间管网还田,满足了规模化产业基地用肥需求。还有堆肥腐熟还田模式、生产有机肥还田模式等。

崇阳县

严把“四道关口”

为保障项目高效实施,崇阳县严把准入关。对承担项目的第三方服务主体、有机肥生产主体和种养基地,坚持标准条件,严格遴选择优。严把质量关。对粪肥质量进行定期检测;根据地力条件、作物品种和产量目标,科学确定粪肥还田数量、时间、方法和替代化肥比例并长期跟踪监测,确保还田质量安全。严把逻辑关。以养殖品种和养殖规模确定粪肥产生量,以粪肥产生量和粪肥处理模式确定粪肥种类和数量,以粪肥种类和土地承载量标准确定利用面积,在项目验收时充分考虑养殖规模、粪肥利用量,利用面积之间的对应逻辑关系,以此来确定补贴粪肥种类和数量,坚决杜绝弄虚作假。严把监管关。要求第三方服务组织每周汇报进度,由工作专班安排下周计划;要求养殖主体在集中运输、施用粪肥时提前1个工作日向工作专班和第三方服务组织报告,种植主体对每批次运输到基地的粪肥做好记录,工作专班不定期检查和核实。

钟祥市

做实“五个坚持”

坚持遴选程序定主体。拟参与项目的社会化服务组织和有机肥企业先申报,再接受钟祥市农业农村局专班考察。坚持全程追溯抓抽检,除填写台账外,堆肥还田服务主体每天购进粪污的来源、数量,沼液还田服务主体每天沼液还田数量,示范主体每次的提货数量需上报微信工作群,安排专人统计并抓好抽检工作。坚持辐射带动抓示范。在实施有机肥替代试验的基础上,增加粪肥还田量试验,研究并提出适合本地的粪肥还田量。在综合考虑土壤类型、还田模式、作物品种、地力水平等因素的基础上,选好监测点,办好示范对比样板。坚持形式多样抓宣传,充分发挥传统媒体、新媒体、社交媒体优势,宣传试点工作。坚持注重实效抓培训。针对过去粪肥还田中存在的问题,聘请专家编印技术手册,并集中培训;制作PPT,发到工作交流群;指派专业技术人员在群内答疑解惑,让示范主体提出的问题能够在第一时间得到解决。

武穴市

探索油菜配肥最佳比例

油菜是当地主要作物。为促进油菜产业节本增效,武穴市在项目实施过程中,专门开展小区试验,确定油菜粪肥还田替代化肥的比例,探索油菜的有机无机配施技术模式,为油菜科学施肥提供理论依据。第一年试验结果显示,施肥能显著提高油菜籽粒产量、地上部干物质量和养分吸收量。与优化施肥相比,粪肥还田替代15%氮肥的油菜籽粒产量、地上部干物质量和养分吸收量差异不显著,而粪肥还田替代30%氮肥的油菜籽粒产量、地上部干物质量和养分吸收量则差异显著,说明油菜沼液粪肥每亩还田1.28立方米可以替代化学氮肥15%,但不能替代化学氮肥超过30%。该市还开展设备攻关,自主研发堆肥撒施机、液体施肥机、多功能一体蔬菜移栽机,实现了粪肥施用全程机械化,未来拟将粪肥机械化还田、配方施肥、病虫绿色防控、高效栽培等技术集成创新,力争构建农作物绿色栽培全程机械化粪肥还田“武穴样板”。

【责任编辑:王会】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营业执照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互联网出版机构网络视听节目许可证广播电视节目许可证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合作咨询

版权为 荆楚网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