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叔子院士2013年3月在长江讲坛讲座。 (本报资料图)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方琳 通讯员 王潇潇 高翔
他是我国智能制造基础理论与关键技术研究及工程应用的开拓者;
他在我国高校首倡并大力推进文化素质教育;
他是华中科技大学第一位院士,担任过校长;
他是师生们口中“学高为师、德高为范、文理兼修的大先生”。
2022年11月4日22时53分,中国科学院院士杨叔子先生在武汉不幸病逝,享年89岁。
云山苍苍,江水泱泱
“首先要学会做人,同时必须学会做事;以做事体现与升华做人,以做人统率与激活做事。”
在杨叔子院士所著、其夫人徐辉碧撰写后记的《往事钩沉》一书中,扉页上便是杨叔子亲笔写下的这句话。他的一生,也是这句话的真实写照。
1933年,杨叔子出生于江西省湖口县。他生在书香世家,幼年随父亲躲避日寇战火,学会的第一首诗是《静夜思》。成年后,在很多场合,杨叔子都说起乱世中辗转各地没有条件求学的经历,这也是他思乡爱国的起源:立志在“床前明月光”的伴随下,为中国崛起奋发图强。
他一生致力于机械工程及其与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等新兴学科的交叉研究,开发出国内第一个信号处理系统,出版国内第一本“基于知识的诊断推理”的学术专著,发表国内第一篇智能制造的学术论文,47岁成为湖北省当时最年轻的两位正教授之一,是华中理工大学(现华中科技大学)第一位院士。
华科大机械学院康宜华教授至今记得,杨叔子带领他们攻克钢丝绳断丝定量检测国际难题的过程。“杨老师身体力行,和团队成员有时一干就是通宵,假期也很少休息。”在杨叔子鼓励和带领下,钢丝绳团队几代人接力突破,成为国际钢丝绳“探伤”最强力量。
就在两个月前,华科大建校70周年之际,学校举办《杨叔子院士喻园70年图片展》暨“杨叔子教育基金”启动仪式,致敬他做出的突出贡献。“看过展览后,多想能亲耳聆听大先生的教诲,可惜再也不能了!”“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华枝春满,天心月圆。老师一路走好!”“高山仰止,先生千古”……截至目前,相关政府部门、兄弟院校、学术领域及校内师生、校友等各界人士,通过各种形式对先生表达敬意与怀念。
以文化人,以人化文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没有现代科学,没有先进技术,一打就垮。而如果没有优秀的历史传统,没有民族人文精神,不打自垮。”
这是杨叔子的一句名言。
5岁起便在父亲指导下念古书,9岁入高小学习时,杨叔子已遍读《四书》及《诗经》《书经》、唐诗三百首与百篇古文等。此后岁月,他一直信奉并推广科学与人文“同源共生”。
1993年,杨叔子被正式任命为华中理工大学校长。初任校长,他收到一封学生来信,信中说:“杨校长,有件事情我想不通。作为一个中国的大学生,英语四级过不了关就不能获得学位证书,这点我赞成。因为要改革开放,要中外交流。但是汉语错别字一大堆,用词不妥,句子不通,文章不顺,居然可以拿到学位证书。请问杨校长,这应作何解释?”
此前,杨叔子在美国做访问学者时,几位美籍华人教授也质疑过:“中国来美的留学生ABC(英语)很好,XYZ(数学)很好,也懂得美元、英镑(经济),就是不太了解长城、黄河(地理),不太了解文天祥、史可法(历史),也不太知晓《四书》《老子》《资治通鉴》和《史记》(传统民族文化),这种学生毕业以后能不能为中华民族服务?”
这两件事情引起杨叔子深思,也促使他下定决心,高举人文教育大旗,积极倡导在我国高等院校,特别是在理工类院校中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一股“人文风暴”。由他任编委会主任、汇集国内高校人文讲座精品的《中国大学人文启思录》出版发行后,至今仍影响着千千万万大学生。
曾经受益于人文教育的学生们,至今仍留念着那样的时光:“多少次从南三跑到西五(注:华科大教学楼),占座位听人文讲座。那条法国梧桐阴翳的路,当年觉得是那样长,秋冬季飘着的絮,弄得人鼻子发痒真烦人。今天,这已是回不去的殿堂了。老校长,一路走好!”
有匪君子,终不可谖兮
大先生不仅属于华科大,属于科学界,还属于普通大众。
作为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全国优秀教师,杨叔子多次走出校门,走近大众,进行科学、人文普及教育。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别鸣曾经在2013年多次采访杨叔子。他回忆,当年3月24日早上7时50分,他和湖北省图书馆相关负责人前往杨先生家中,接先生做长江讲坛的讲座。先生早已准备妥当,站在门口微笑着等待他们。当天讲座全场爆满,听众掌声一次比一次热烈。“先生是一位极具人格魅力、有智慧有风骨的前辈高人!如其诵读的《诗经》名句‘有匪君子,终不可谖兮’,乃高雅真君子。”
获悉先生离世,武汉市第十一中学特级教师王忠文悲痛不已。他找出一封珍藏多年的信,那是杨叔子2004年写给他的回信。他说,当年市教育局组织一场报告会,邀请杨叔子讲绿色教育,会后,他写信向杨叔子请教,谈到自己正在研究这一课题,没想到一周后便收到杨院士亲笔写的5页长信。信中写到:“教育是育人,而非制品。‘绿色教育’正是从此延伸出来的……”
得知先生去世,江西九江学院撰文怀念名誉校长杨叔子。“您说,青年大学生是祖国的明天,要把建设国家的担子挑起来,稳稳妥妥地挑好。您说,青年教师要去做奉献自己、服务大众的‘傻瓜’,要信念执着、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文中流淌着师生对先生满满的眷恋:怀念先生不顾年迈体弱、工作繁忙,每年都抽空来校指导,给大学生做报告,和青年教师座谈;2009年起,杨先生每年捐资表彰学生;2011年起,他在家乡的湖口中学先后资助千余名优秀学子,直接资助金额200余万元。
临终前,杨叔子对夫人徐辉碧说,“回顾我这一生,在党的培育下,在同志们帮助下,做了一点工作,我是幸福的。我们相处70年来从同学、朋友到夫妻,感情非常好,生活是美好的。天长地久有时尽,此爱绵绵无绝期。当我死的时候,一定要丧事从简。”
大师远去,先生千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