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荆楚网 > 新闻频道 > 湖北日报

加快建设先行区 湖北实施科创能级提升行动

发布时间:2023年04月21日07:16 来源: 湖北日报

打造新格局 开辟新赛道 营造新生态 探索新机制

加快建设先行区 湖北实施科创能级提升行动

4月20日,省政府新闻办召开《关于加快建设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先行区的实施意见》精神解读系列新闻发布会第二场。副省长邵新宇(右三),省科技厅党组书记、厅长冯艳飞(右二),省人社厅党组书记、厅长刘艳红(右一),省教育厅党组书记、厅长周静(左三),省知识产权局党组书记、局长刘治田(左二)出席发布会。

坚持把科技创新摆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加快建设先行区,奋力谱写新篇章。

4月20日,省政府新闻办召开《关于加快建设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先行区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精神解读系列新闻发布会第二场。推动建设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先行区,是湖北省委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精神的具体行动,是转变发展方式、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现实需要,是立足湖北基础和条件作出的积极探索,也是我省深入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结合实际加以落实的重要内容。

副省长邵新宇介绍,省委、省政府出台的《实施意见》,对未来一个时期统筹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布局,提升全省科技创新能级作出系统部署,分阶段明确全省创新发展的总体目标:到2025年,科创能级实现新跃升,武汉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基本建成,创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取得突破性进展,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取得突破,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效率明显提高,科技创新策源功能显著增强,全民受教育程度不断提升,各层级人才梯队逐步健全,初步建成全国科技创新高地;到2035年,科技实力大幅跃升,跻身全国创新型省份前列,全面建成中部地区崛起重要战略支点。

“湖北建设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先行区,科技教育要先行。”邵新宇介绍,“实施科创能级提升行动”作为支撑“四化同步”的第一行动,既有战略性、引领性的任务部署,也有针对性、可操作性的工作举措。

为有效实施科创能级提升行动,打造全国科技创新高地,湖北将重点从哪几个方面集中资源、聚力突破?“概括起来,就是‘四个新’:打造新格局、开辟新赛道、营造新生态、探索新机制”,邵新宇介绍,将从加强区域创新体系建设、实施“尖刀”技术攻关工程、推进产学研用深度融合、强化教育人才支撑四个方面集中资源、聚力突破。

加强区域创新体系建设,打造新格局

建立部省会商、省市协同、多方联动的领导工作机制,加快建设武汉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推进以东湖科学城为核心区域,以光电子信息、大健康等为特色的光谷科创大走廊建设;聚焦区域重点产业发展需求,加快推进以新材料、汽车、“双碳”为特色的襄阳汉江流域区域性科技创新中心,以绿色化工、清洁能源为特色的宜昌长江中上游区域性科技创新中心建设,联动推进创新型城市(县市)建设。着力推动新时代高新区高质量发展,加大研发投入,培育新动能,形成新特色,打造新引擎。持续开展高新技术企业“十百千万”行动,既抓顶天立地的科技领军企业,又抓铺天盖地的科技型中小企业,构建科技企业成长梯度培育链条,推动高新区升级进位、高新产业扩规提档、高新企业提质增效。

实施“尖刀”技术攻关工程,开辟新赛道

着眼发展的独立性、自主性、安全性,紧盯光电子信息、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生命健康、高端装备、北斗等五大优势产业和人工智能、量子信息等未来产业,重点围绕超高层闪存芯片、高端医学成像设备等32项关键核心技术,解决真问题、产出真成果、作出真贡献,务求实效,宁缺毋滥。同时,基础研究是整个科学体系的源头,是所有技术问题的总机关。认真组织实施《湖北省基础研究规划(2022—2030年)》,统筹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和技术创新,提升优势学科基础研究能力。强化创新链对产业链的支撑,推进9家湖北实验室高效运行,努力创建国家实验室,力争在全国重点实验室优化重组中取得更大突破。推进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化布局,打造一批国家科学重器和战略科技力量。

推进产学研用深度融合,营造新生态

倡导“企业出题、政府立题、联合答题、市场判题”,建立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创新机制,搭建一体式、全链条服务平台,打通从科技强到企业强、产业强、经济强的通道。构建大中小企业协同创新机制,组建行业创新联合体,推进上下游企业联合开展体系化、任务型技术攻关。以车规级芯片等研发攻关为牵引,推进“光谷”“车谷”“网谷”三谷融合发展,形成合力。推动面向未来的人工智能产业基础层、技术层、应用层更好协同,统筹集成国家存储器基地、国家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基地、国家网络安全人才与创新基地、国家智能建造试点城市等平台,打造有影响力的人工智能创新核心区、应用先导区、产业集聚区。补齐短板,完善科创金融政策体系,推进“科技—产业—金融”深度融合,成立100亿元规模的楚天凤鸣科创天使基金,助力跑赢科技成果转化“最先一公里”。建好用好湖北·汉襄宜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中部区域性技术交易市场和中国工程院院士专家成果展示与转化中心,加强中试基地和高价值专利培育中心布局,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

强化教育人才支撑,探索新机制

教育、人才是科技创新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按照“夯实基础、构筑高地、打造高峰、擦亮明珠”的思路,强化教育和经济社会发展的统筹规划布局,支持部属高校“双一流”建设,启动省属高校一流学科建设、高职院校提质升级行动,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人才是根本,将聚焦战略人才、领军人才、青年人才培养,深入实施“楚天英才”计划,布局建设区域人才中心。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探索育才、引才、用才新模式,开展科技人才评价改革试点,推进高质量人才资源市场体系建设,面向重点产业集聚区建设人才创新服务中心,畅通人才跨体制、跨行业、跨地域交流渠道。进一步拓展开放创新视野,加强国际科技、教育、人才交流合作。同时,注重提升全民科学素养,办好以“科普+”为主线的国家级“东湖论坛”。

邵新宇表示,将按照《实施意见》部署要求,进一步细化工作举措,强化任务落实,主动担当作为,持续用力、久久为功,加快打造全国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为湖北加快建设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先行区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实施意见》绘蓝图——

“全国科技创新高地”这样建

总体目标

●2025年

武汉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基本建成,创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取得突破性进展,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取得突破,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效率明显提高,科技创新策源功能显著增强,全民受教育程度不断提升,各层级人才梯队逐步健全,初步建成全国科技创新高地

●2035年

科技实力大幅跃升,跻身全国创新型省份前列,全面建成中部地区崛起重要战略支点

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

●积极融入国家战略布局

在优势领域争创国家实验室和基地

●谋划布局若干个省基础学科研究中心

●加大支持力度

积极争创国家基础学科研究中心

●积极谋划与湖南、江西共同组建长江中游城市群国家技术创新中心

●加快先进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现代种业等优势产业合作创新

●推动实体化运行取得实效

打造一批高水平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研究的科技创新平台

●加快引进一批高水平科研队伍

在人才高地建设上取得突破性进展

●强化运行管理体制机制创新

创新人才引用和激励制度

不断增强各平台核心竞争力

建设省属高校一流学科

目标

●确定11所高校11个学科为一流学科建设学科

其中,4个重点建设学科、7个培育建设学科

●力争到2025年至少2所省属高校学科,能够进入国家“双一流”建设行列

任务

●加快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加快集聚高层次人才

加快建设国家级科研平台、加快产出重大科技成果。

保障

●省财政每年安排不低于10亿元专项资金支持省属高校一流学科建设

●设立10亿元的一流学科建设专项基金

通过市场化运作模式,支持建设高校开展科技成果转化

三大工程壮大人才队伍

●实施“博聚楚天”工程

壮大青年科技人才队伍

●实施“才聚荆楚”工程

壮大基础人才队伍

●实施“技兴荆楚”工程

壮大技能人才队伍

知识产权保护创新

●加强知识产权法治保障

●完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

●提升知识产权保护效能

●力争今年底建成100家以上省级工作站、300家以上市州各级工作站

●加快湖北省国家级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建设

●加强武汉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快速维权中心功能建设

●积极争取布局宜昌、襄阳知识产权保护中心

●推进国家海外知识产权纠纷应对湖北分中心、武汉分中心和湖北省海外维权援助中心建设

●支持重点企业开展知识产权海外布局

本版采写: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文俊 邓伟

本版摄影: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任勇

本版制图:徐云

打造创新极核,力争到2025年——

武汉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基本建成

新闻发布会上,省科技厅党组书记、厅长冯艳飞介绍,我省力争到2025年,基本建成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打造在光通信、生物育种等领域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策源地,形成光电子信息、先进制造、大健康等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万亿创新型产业集群,成为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重要增长极,引领中部地区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形成代表国家参与全球竞争的重要科技力量。

形成“一核一轴三带多组团”科技产业空间布局

《实施意见》在实施科创能级提升行动中,将“加强区域创新体系建设”作为第一部分进行布局,其中强调了“武汉”“光谷科创大走廊”“襄阳”“宜昌”几个重要区域。

冯艳飞介绍,省委、省政府大力推进武汉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加快布局建设世界一流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群和研发机构,集聚世界一流创新创业人才,建设前沿领域原始创新策源地、世界级产业创新高地、内陆开放融合创新高地、长江经济带绿色创新高地,力争到2025年,基本建成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

以东湖科学城为核心区域的光谷科创大走廊,大力发展光电子信息、大健康、智能三大创新产业带,形成“一核一轴三带多组团”科技产业空间布局,加快“武鄂黄黄咸”一体化创新发展,打造世界级产业创新高地,整体增强武汉都市圈主体功能。

襄阳、宜昌加快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建设,聚焦区域产业发展需求,面向新材料、汽车和绿色化工、生物医药等产业领域,通过建设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增强省域副中心城市创新引领功能,形成区域创新策源地和增长极。其中,襄阳区域科技创新中心目标是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新材料创新极、襄阳都市圈汽车产业创新引领区、汉江生态经济带“双碳”科技创新应用先行区和全省“北部阵列”科技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宜昌区域科技创新中心目标是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绿色化工创新升级示范区、长江经济带清洁能源创新应用样板区、宜荆荆都市圈生物医药产业创新引领区和全省“南部列阵”产业创新策源地。

积极融入国家战略布局

增强重大科创平台核心竞争力

《实施意见》部署了一系列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冯艳飞介绍,下一步,将积极融入国家战略布局,在优势领域争创国家实验室和基地,谋划布局若干个省基础学科研究中心,加大支持力度,积极争创国家基础学科研究中心。积极谋划与湖南、江西共同组建长江中游城市群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加快先进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现代种业等优势产业合作创新。推动实体化运行取得实效,打造一批高水平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研究的科技创新平台,加快引进一批高水平科研队伍,在人才高地建设上取得突破性进展。强化运行管理体制机制创新,创新人才引用和激励制度,不断增强各平台核心竞争力。

优化人才发展环境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为先行区建设提供有力人才支撑

新闻发布会上,省人社厅党组书记、厅长刘艳红表示,将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优化人才发展环境,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为加快建设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先行区提供有力人才支撑。

健全人才引进、评价、激励、服务四大机制

在招才引智方面,人社部门将聚焦五大优势产业发展,建设高质量人力资源市场体系,搭建市场化、专业化引才平台;支持高校院所通过设置创新岗位、特设岗位、流动岗位,引进急需紧缺人才,指导用人单位采取“一校一策”“一人一议”等方式,考核引进高端人才,帮助湖北实验室采取超常规措施,解决用人需求;重点实施“博聚楚天”“才聚荆楚”和“技兴荆楚”三大工程,大规模引才留才。

在人才评价方面,人社部门将对不同的人才采取不同的评价标准,科学设置人才评价周期;支持高新技术龙头企业开展职称自主评审;对特别优秀的人才,可以直接评定高级职称,对作出特殊贡献的人才,组织“特殊评审”,打破资历和台阶限制。

在人才激励方面,人社部门将对高校、科研院所等事业单位,放宽绩效工资总量调控,建立动态增长机制,对科研人员,在绩效工资、科技成果转化现金奖励等方面实施倾斜政策;选拔省特级专家、“省突”专家、“省贴”专家;加大对作出突出贡献的优秀人才表彰奖励力度。

在人才服务方面,人社部门将拓展“楚才卡”服务功能,提升服务质效;常态化开展“院士专家企业行”、博士后科技服务团活动、揭榜领题活动;办好湖北专家创新创业成果转化对接活动,举办博士后优秀科研成果推介活动,推动更多优质科技成果转化落地。

壮大博士后人才、基础人才、技能人才队伍

刘艳红详细介绍了“博聚楚天”“才聚荆楚”和“技兴荆楚”三大工程。

聚焦壮大博士后人才队伍,实施“博聚楚天”工程。人社部门将在扩大博士后聚集规模、打造全链条资助体系的同时,积极开展博士后揭榜领题活动、博士后创新创业大赛活动、博士后服务团基层行活动、博士后引才活动、博士后学术交流活动,汇聚更多博士后人才为湖北高质量发展作贡献。

聚焦壮大基础人才队伍,实施“才聚荆楚”工程。人社部门将在政策支持上持续发力,在优化服务上精准发力,在激活提效上全程发力,完善政策体系,开展系列行动,不断扩大高校毕业生留鄂来鄂就业创业规模,为湖北构建先行区厚植人才优势。

聚焦壮大技能人才队伍,实施“技兴荆楚”工程。人社部门将加大技能培训力度,加大技能人才激励力度,加大竞赛选才力度,大力营造崇尚技能的社会氛围,让更多优秀技能人才脱颖而出。

让高等教育与先行区建设“同频共振”

进一步提高我省人才自主培养质量

新闻发布会上,省教育厅党组书记、厅长周静表示,将加快推进省属高校一流学科建设,进一步统筹湖北省的高等教育和产业发展规划,使我省人才自主培养质量进一步提高,更好服务湖北加快建设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先行区。

加快推进省属高校一流学科建设

周静表示,加快推进省属高校一流学科建设,是省委、省政府巩固发展我省科教优势,优化湖北高等教育布局,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一项重大战略举措。

省教育厅将聚焦一流学科建设中人才、平台、成果重点核心指标,指导学校把准攻坚方向,找目标,找差距,在高层次人才引进、国家级科研平台建设、国家级科研成果产出等方面,采取超常规措施,靶向发力,力争在较短时间内推动建设学科在核心竞争力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将会同省财政厅组织各建设高校,逐校编制一流学科建设规划和年度目标任务,在平台建设、奖项评选、资源投入等方面,对学科建设加强督导激励。省教育厅将结合主题教育工作,督查督导各建设高校工作实效,看进度、督作风,帮助解决具体困难;将指导建设学科围绕国家重点战略和我省优势产业需求,瞄准科技前沿和关键核心领域,以省级卓越工程师学院建设和卓越工程师校企联合培养项目为抓手,深化产教融合、科教融汇,加快培养急需紧缺高层次人才。

优化我省高校学科专业布局

周静表示,省教育厅将力争通过两到三年努力,新设一批适应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本科专业,淘汰一批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专业,建设一批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基地和特色学院,形成一批特色优势专业集群,使我省普通高校本科专业结构更加协调,专业动态调整机制更加完善,人才自主培养质量进一步提高。

其中,根据我省经济社会发展总体布局和高校专业设置实际情况,结合人才需求预测和人才培养周期,修订高校专业建设与发展规划,适度超前部署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改善民生急需的相关专业;引导高校高起点布局具有支撑国家原始创新能力的基础学科专业,建设一批基础学科研究中心,培养基础学科拔尖创新人才;服务湖北“51020”现代产业体系和五大优势产业相关领域,引导高校新设专业和升级改造一批传统专业;积极发展新兴交叉学科专业,培养急需紧缺人才。

保护合法权益 激发创新活力

着力开展知识产权保护效能提升专项行动

新闻发布会上,省知识产权局党组书记、局长刘治田介绍,将着力开展知识产权保护效能提升专项行动,更好保护权利人的合法权益,更好支撑打造全国科技创新高地,激发全社会创新活力。

激励创新、服务发展

加强知识产权法治保障。推进知识产权保护综合性地方立法,提升知识产权工作法治化水平,更好激励创新创造,推动出台《湖北省知识产权促进与保护条例》,加快形成我省支持全面创新的基础制度;优化知识产权保护政策法制环境。高标准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推进知识产权强省建设的实施意见》《湖北省知识产权“十四五”规划》等知识产权保护重要政策措施,服务知识产权强省、科技强省建设。

完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工作统筹协调,充分发挥省知识产权战略实施工作联席会议办公室职能;加强跨区域知识产权保护协作,推进落实长江中游三省、十二省市以及武汉、襄阳、宜昌都市圈等知识产权行政保护协作协议;深化与法院、检察院、公安、司法行政、市场监管等部门协作,加强协同保护力度。

提升知识产权保护效能。加强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知识产权行政保护,加强对数字经济、网络市场、重要展会等领域行政保护力度,优化创新创业的市场环境;强化重点区域、重点产业知识产权保护,支持武汉争创全国知识产权保护示范区,助力武汉建设具有全国有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

促进知识产权创造与运用

聚合力强化布局。围绕省委省政府确定的五大优势产业和“51020”现代产业体系,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等重点领域“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打造一批“产学研金服用”各要素多元参与的高价值专利培育中心,加强优势产业高价值专利前瞻性布局,不断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和重大创新平台的自主知识产权创造和储备。

明方向精准赋能。建设国家和省级专利导航服务基地,将专利信息与经济、重点产业等信息进行全景式融合分析,呈现创新图景,绘制创新地图。组织“知海领航”专利导航成果系列发布活动,促进知识产权与科技、发改、经信等部门协同,让专利导航更好融入产业发展规划和企业发展战略。

优服务激发活力。深化实施专利转化专项行动,推动高校院所赋权改革和重点产业运营中心建设,广泛开展专利供需对接活动,推进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提质扩面,用好“知慧桥”专利转化服务平台,出台知识产权助力稳经济促增长相关政策。

提能力夯基固本。全面推开“百县万企”知识产权大培训活动,重点针对高新技术企业、“专精特新”企业、上市及后备企业等培育一批知识产权实务人才。依托重点高校知识产权师资力量及品牌知识产权服务机构,打造知识产权领域的高端智库和外脑。

【责任编辑:王会】

Copyright © 2001-2024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营业执照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互联网出版机构网络视听节目许可证广播电视节目许可证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合作咨询

版权为 荆楚网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