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荆楚网 > 新闻频道 > 最新播报

中东面面观丨巴勒斯坦记忆博物馆

发布时间:2023年05月19日13:39 来源: 央视新闻客户端

难民营里的博物馆

1948年,第一次中东战争爆发,年仅6个月大的穆罕默德·哈提卜 (Muhammad al-Khatib) 跟随家人从巴勒斯坦辗转来到临近的黎巴嫩避难。离开故土时,一家人只带了几件衣物和几把房门钥匙,他们想着很快就能回家,然而始料未及的是,巴勒斯坦成为再也回不去的家乡。

2005年,57岁的哈提卜在黎巴嫩开办了一家博物馆,名为“巴勒斯坦记忆博物馆”,用以纪念那段回不去的旧日时光。

收藏巴勒斯坦记忆的博物馆

1949年,国际红十字会在黎巴嫩首都贝鲁特的南郊建立了夏蒂拉(Shatila)难民营,用以收留来自巴勒斯坦北部的难民。

70余年过去了,难民营从若干顶帐篷发展为一个方圆一千米的社区,记忆博物馆就坐落在难民营里的小巷之中。

难民营里街道狭小而拥挤,最直观的感受是手机信号接近于零。由于楼房过于紧凑,日光很难直射到路面上。

几经询问,终于找到了博物馆,但,关着门。

又经过几番询问,我们拿到了博物馆钥匙,自己开门。

但,室内一片漆黑。来得不巧,正赶上市政停电。

等待约1小时后,来电了。

不得不说,这是我见过的最为“寒酸”的博物馆,只有一间老旧的屋子。

△记忆博物馆一角

老旧的家具上摆放着约600件来自巴勒斯坦的旧物,从首饰盒到木梳,从炊具到油灯,从中可以想象巴勒斯坦人曾经的日常生活。

△巴勒斯坦女性厚底婚鞋

博物馆的创始人穆罕默德不在贝鲁特,他的兄弟阿里泡了一壶红茶,邀请我们坐下来慢慢聊。

△阿里

阿里青年时代曾留学古巴,学习机械工程,于是有了以下这一幕:一个巴勒斯坦人和一个中国人在黎巴嫩聊到了古巴导弹危机、巴以局势和世界格局的变化。

博物馆里收藏了许多书籍,是各国出版的巴勒斯坦难民问题的专著。

我在藏书中发现了一本写犹太人历史的阿拉伯语专著,我问阿里对以色列的看法,他指着书说“巴勒斯坦人反抗的不是犹太人,而是极端的犹太复国主义分子,你知道这两者的区别吗?巴勒斯坦人想要的是和平”。

△巴勒斯坦前领导人亚西尔·阿拉法特在黎巴嫩工作期间使用的手摇式电话机

我接过话茬儿,告诉他阿拉法特在中国是家喻户晓的人物,阿里指着架子上的老式电话机说“你猜,那是谁用过的?就是亚西尔·阿拉法特”。

1970年代初,阿拉法特和巴勒斯坦解放组织从约旦迁到黎巴嫩。然而黎巴嫩内部局势在随后的几年里变得复杂起来,教派冲突愈演愈烈。

1982年6月,以色列越境打击巴勒斯坦解放组织。9月,战事扩展到贝鲁特南郊。9月16日,夏蒂拉和附近的萨布拉两座难民营内枪声四起,短短两天之内,有1000至3500人死亡,绝大多数是巴勒斯坦人和黎巴嫩什叶派穆斯林教徒。

阿里的父亲是医生,1982年9月16日,他就在难民营里抢救伤员。

落叶不生根

△夏蒂拉难民营

1949年初建时,夏蒂拉难民营仅为一些帐篷。时至今日,夏蒂拉已经发展为一个名副其实的社区,常住人口近2万,其中包括9842名登记在册的巴勒斯坦难民。

根据联合国近东巴勒斯坦难民救济和工程处(近东救济工程处)提供的数据,黎巴嫩境内的巴勒斯坦难民约为48万人,但黎巴嫩政府认定的难民人数为18万。这些难民大多生活在近东救济工程处认可的12座难民营中。

尽管很多难民在黎巴嫩出生,但他们的身份依然是巴勒斯坦难民,甚至是没有身份的无国籍人士。

△夏蒂拉难民营

黎巴嫩政府规定难民不能从事包括医生、律师等在内的39种职业,也不能拥有房地产,他们大多以打零工、做小生意为生,终其一生生活在拥挤的难民营中。这里常年缺少电力、医疗等服务,超过90%的居民生活在贫困线以下。

既不能落叶归根,也不能落叶生根,这是巴勒斯坦难民人生的真实写照。

△记忆博物馆里收藏的巴勒斯坦房屋钥匙

回到本文开始的地方,小小的记忆博物馆中藏有12把生锈的房屋钥匙。

时光荏苒,钥匙属于的房屋早已在炮火中沦为废墟。但夏蒂拉的巴勒斯坦人想记住这段历史,记住他们的来处——巴勒斯坦。

后记:

聊天中,阿里始终面带微笑,他有着老人家特有的淡定和睿智。

他拿出手机,给我们展示一段户外风光,我问是哪里,他说是他的家乡,现在位于黎巴嫩以色列临时边界的以色列一侧。

视频里的家乡,有蓝天白云和橄榄树,却没了民居。

监制丨穆莉

制片人丨李超

记者丨次晓宁

【责任编辑:李琛】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营业执照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互联网出版机构网络视听节目许可证广播电视节目许可证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合作咨询

版权为 荆楚网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