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环境建设,让我们出行更方便,也直接关系到许多残障人士外出旅游的愿望能否实现。在上海,同为残障人士的顾慈侠,在接近十年时间,带领两万多人次的残障人士进行无障碍出游,亲身感受大自然的美好。
早上6点多,顾慈侠和同事正为残障朋友们从上海前往苏州旅游做着准备。今年67岁的顾慈侠出生11个月时患上了小儿麻痹症,上小学三年级时,他曾连续进行三次手术,在医院一住就是半年。
上海市长宁区旅游协会副秘书长 顾慈侠:那个时候,又没有手机,又没有电视,整天只能看书,所以这6个月的感觉,其实影响了我一辈子,等刀开好,脚也没好,但是还是要跑出去,撑了两个小拐杖到处去跑,我深深知道关在家里和外面跑,感觉是不一样的。
从那时起,顾慈侠不再执着于一定要治好自己的病,而是决定过好当下的每一天。他做过工程师,开过旅馆。2010年,喜欢出行的他,开了一家旅行社,当年还成了上海第一批获得小客车驾驶资质的残障人士。
上海市长宁区旅游协会副秘书长 顾慈侠:那个时候只有6个,我是6个之一,我自己开小车,可以出去玩,但是我还有一帮兄弟们,坐轮椅以后,两年一关(在家不外出)你想想什么心情。
看到其他残障人士的困难,顾慈侠决定做点什么,一次偶然的机会,顾慈侠看到一本国外杂志上有无障碍升降车,2014年,他便开始与多家单位联手,设计出了一台国产化无障碍升降巴士,帮助行动不便的残障人士外出旅行。
上海市民 李如兰:精神状态发生了很大变化,以前一直待在家里很闷气的,自从有了无障碍大巴车可以出去旅行,放飞了自己的心情,又交了很多兄弟姐妹。
上海市长宁区旅游协会副秘书长 顾慈侠:有个小姑娘,脊椎损伤,躺在床上十二年,没有出过家门,去年带她出来,出来第一天,手上拿着老年手机,样样东西不会玩的,后来通过我们其他残友的交流啊,第二天第三天,她就在那里唱歌了,她的妈妈临走的时候,眼泪流下来,她说,也许这次旅途会改变她的人生,至少改变了(让)她知道,外面的世界不一样,所以无障碍旅游对关在家里的残友来说是非常有意义的。
在社会各界的帮助下,顾慈侠每年都会组织残障人士外出旅行,每次出行,他都会和志愿者们准备几个月的时间,许多健全人旅行容易忽略的因素他们都需要额外考量。
上海市长宁区旅游协会副秘书长 顾慈侠:我们要求(酒店房间内的)卫生间70厘米的门宽,轮椅能够到达坐便器边上,这都是有要求的,(很多)脊柱损伤的(残友)他(饭)吃下去到排泄,他不是人为能够控制的,他一定要人工干预的,那么我们要把算好时间,这个车,6个小时之内必须要停下来,这些都要考虑到,所以我们的行程安排都是按分钟的。
如今,顾慈侠他们已经开展了近百次的无障碍旅游活动,服务超过2万人次,最远的目的地已经抵达了新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