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荆楚网 > 新闻频道 > 楚天都市报-极目新闻

谢络绎《生与死间的花序》: 历史浪潮中江汉平原的小镇众生

发布时间:2023年09月09日08:51 来源: 楚天都市报

在读书分享会上给读者签名

本版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楚天都市报极目新闻记者 徐颖

▶ 本期作家介绍 ◀

谢络绎,现为湖北省作协副主席,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博士在读。

作品散见于《人民文学》《中国作家》《钟山》《花城》等文学期刊,出版长篇小说《生与死间的花序》《外省女子》,中短篇小说集《到歇马河那边去》等。

有作品被翻译成西班牙、尼泊尔语。

9月2日,谢络绎《生与死间的花序》读书分享会,在武汉萃辰天心书院举行。

《生与死间的花序》是作家谢络绎的长篇小说,2022年1月由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出版。小说以一位神秘画家的创作为线索,穿梭于历史和现实之间,生死交迭,亦真亦幻,江汉平原上一个小镇的画卷在不同视角下徐徐展开。神秘画家本是个乡野少年,在时代浪潮中成长为建筑巨贾,经历大喜大悲后转向纯粹的精神探索。那些帮助他建构了复杂生命体的小镇众生,仿若岸边成片的红蓼,以极强的韧性宣示着平凡的力量。

为创作这部小说,在新洲住了8个月

谈及《生与死间的花序》的创作缘起,谢络绎分享说,她2016年在新洲区辛冲镇采访了一名企业家,得知当地出了很多身家过亿的大企业家,这引起了她的好奇——这个地方看起来很普通很平常,为何会诞生成批的大企业家呢?于是谢络绎申请去当地挂职,想要解码这片土地的不凡之处。谢络绎在当地住了8个月,深入当地的生活,最终形成了这样一部小说。

评论家认为,这部小说可以称之为“微写实”小说

当日的读书分享会上,武汉大学文学院教授、湖北省作协副主席叶立文说,评价一部作品的成功与否,有两个维度,一是文学性价值,二是文学史价值。叶立文认为,从文学史价值角度来看,《生与死间的花序》在家族小说、革命战争题材写作、女性写作方面有继承和创新,谢络绎以自己的创作,丰富了现实主义创作的概念。这部小说可以称之为“微写实”,作品里有实和虚的两面。实的一面,有家族史、革命史到人物的生命史;虚的一面,则暗含了自我的寻根意识,对自我的寻找,最终归入到生命的由来与归去的哲学层面,就像著名作家余华所说的“写作就是回家”。

叶立文说,很多小说塑造人物的时候,把人物放在大的时代背景中,通过历史舞台来塑造人物,但写着写着可能就本末倒置了,小说变成了宏大的历史,人物隐而不彰,很多小说容易犯这样的错误。而这本书恰恰把历史背景虚化了,但又能认出不同人在不同时代中的遭遇,有点像余华的小说《活着》,小说的重心不在于再现中国现当代历史,而重点在于塑造人物。小说传承了中国传统小说里的世情小说传统,世情小说的特点是“极摹人情世态之歧,备写悲欢离合之致”,《生与死间的花序》就是把人物塑造放在人情交往当中去写,写出了世间的浮华,人心的幽微。

著名评书表演艺术家何祚欢也来到了现场,他称从《生与死间的花序》中看到了中国新文学展现的多样性。作家、湖北大学文学院硕士生导师王希翀,谈及自己的阅读感受说,从作品中感受到了音乐性,这部小说就像是一部交响乐的序曲。

有朋友建议改书名,作者坚持用了这个书名

当主持人问到书名“生与死间的花序”是怎么来的?谢络绎表示,书名是整部小说的意象表达。尽管有不少评论界的朋友建议她将书名改为两个字或三个字,对获奖更有利,但她坚持用了这个书名,因为从这个书名可以认出“谢络绎”。

谢络绎说,“花”代表着面对真善美时的空境,有点类似于佛家说的“拈花一笑”,而“序”代表着无处不在的隐藏的秩序,包括大自然的秩序,人与人之间的秩序。

“花”在小说中也有实的表达。她分享在新洲挂职时,经常看到江边的红蓼花,它们总是成片地出现,个体的力量虽然不大,但它们站在一起,默默不语,也是一种力量,常常让她感动流泪。小说中也有一个叫鲁红蓼的人,她捡拾了很多在别人眼里是无用的东西,经过时间的积累,有些东西看似没有用的,但一旦拉开时间拉开距离,就能让人看到它的价值,后来她创办了一家民间博物馆。鲁红蓼勇于追爱,在爱情求而不得时,也甘于过平凡的生活。

在宏大历史中追寻个体生存的探索与表达

湖北省作协首届签约评论家、青年学者李海音主持了读书分享会,谈及阅读这部小说的感受,李海音说:历史对当代作家的诱惑是不言而喻的。历史叙事背后既有着作家对于历史言说的“冲动”,也有着对叙事扩张的“野心”。于是,我们常常觉得一个善于描摹当下生活的作家转向对宏大历史的苦心经营,意味着他/她已经足够成熟了。这就是为什么谢络绎的《生与死间的花序》出来后引起了如此多的议论,获得了如此多的赞许。不过,如果仅仅把这部小说看作是谢络绎个人“冲动”和“野心”的产物显然是不够准确的,谢络绎以她细腻的女性视角打量历史时,延续着其过往小说中对当下个体生存的探索与表达,在“寻根”之外更有着建构“自我”的焦虑。一个人在剥离掉金钱、名誉、地位后如何寻找本真?什么才是生命背后的那个“实体”?这或许才是驱动小说创作的终极问题,也是小说主人公最终通过历史的书写和艺术的表达所要回答的问题。

【责任编辑:李琛】

Copyright © 2001-2024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营业执照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互联网出版机构网络视听节目许可证广播电视节目许可证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合作咨询

版权为 荆楚网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