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荆楚网 > 新闻频道 > 热点

入秋后,少吃火锅麻辣烫!多吃它们→

发布时间:2023年09月14日17:34 来源: 光明网

秋季是由夏到冬的过渡期

天气干燥,昼热夜凉

气候寒热多变

稍有不慎,容易伤风感冒

许多旧病也易复发

所以有“多事之秋”的说法

9月12日,由武汉市卫健委、武汉市爱卫办联合打造的健康科普大型系列直播“健康大家谈”第十一期开讲,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湖北省人民医院)中医科主任、博士生导师宋恩峰教授表示,多事之“秋”,人体养生应以“收敛”为主,顺时滋阴潜阳,以生化气血。

在这季节交替的时节

人们很容易

因为没来得及察觉而受寒

一定要注意预防保健哦~

01

“秋燥”找上门,中医应对有妙招

秋季气候干燥,由于失去水分滋润,人们常会感觉鼻干、口干、咽干、皮肤干燥,甚至大便干结等。《黄帝内经》曰:“肺者为阳中之太阴,通于秋气。五脏中的肺,对应自然界的秋,秋季燥邪易侵袭肺部。因此,平“秋燥”重在滋阴养肺。

滋阴养肺的中药有很多种,比如川贝有清热润肺、化痰止咳之效;玉竹可滋阴润燥、除烦止咳;麦冬养阴生津、润肺清心;沙参养阴润肺、益胃生津等。此外,建议在三餐中适当多选择药食同源的滋阴食物,如银耳、百合、雪梨、山药等。

入秋后,还可根据气候变化,按照“减辛增酸”的原则,通过饮食对秋燥进行调治。“大辛大热之品助燥伤阴”,应少吃辣椒、花椒、胡椒以及葱、姜等辛辣食物,少吃麻辣烫、火锅,以防“助燥为虐”,化热生火,加重秋燥;“酸甘之品可养阴”,可以多吃乌梅、葡萄、梨、蜂蜜等酸、甘、润的食物。

02

“悲秋”不是矫情而是病,如何对症调理?

秋天有“肃杀之气”,落叶凋零的凄凉感。容易使人感到悲伤、情绪低落。中医认为,“悲秋”的情绪属于“郁证”,是因脏腑气机失衡,随致情志不遂,郁郁寡欢。肝脏掌管疏泄、调畅情志的功能,长期情志不高,就会肝郁气滞,损害健康。因此,在中医看来,“悲秋”真不是矫情,而是一种病。

宋恩峰教授介绍,玫瑰、郁金、薄荷是疏肝解郁的常见中药。玫瑰有理气解郁、和血散瘀之效;郁金具有活血止痛、行气解郁、清心凉血、利胆退黄的多种效用;薄荷可起到疏散风热、清利头目、利咽透疹、疏肝行气的效果。

人们在秋天,尤其是易“悲秋”之人,要注意精神调养,避免不良情绪的干扰。

一要宁心安神,静心养气,保持良好的心态,稳定自己的情绪,逐渐适应气候的变化;

二要多接触大自然,登高远眺,心胸开阔;

三要多参加一些文体活动,多与外界沟通交流,使秋愁在愉悦之中悄然而去。

03

挥之不去的“秋乏”从何而来?

入秋之后,天气渐凉,人体开始进行自我调整,各种生理功能渐趋平衡。但夏季炎热的气候造成的人体能量消耗一时未能完全补偿,于是,不少人感到浑身疲软无力、精神疲惫、倦怠、睡意连绵、呵欠不断。这种现象被称为“秋乏”。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湖北省人民医院)中医科主任、博士生导师宋恩峰教授为线上线下的观众科普中医养生知识。

缓解“秋乏”,首先应从生活起居上进行调整。夏天晚睡早起,秋凉后应改为早睡早起,注意不要熬夜,切忌过劳。其次,秋高气爽是锻炼身体的大好时机,可开展太极拳、八段锦、慢跑等增强身体素质的体育健身活动。但需注意运动量不宜过大,防出汗过多;再次,在饮食上可适当补充优质蛋白质,如鸡蛋、瘦肉、鱼、乳制品等。宜多吃碱性食物,如苹果、海带、新鲜蔬菜、香菇、豆类等,中和体内的酸性物质,消除疲惫。

此外,中医认为,“秋乏”是一种脾胃虚弱、中气不足的表现。“秋乏”挥之不去,可在医生指导下适当服用益气健脾的黄芪、党参、白术、茯苓,宁心安神助眠的酸枣仁、柏子仁、灵芝等中药,进行辅助治疗。

04

不想贴“秋膘”,怎么吃才能不发胖?

苦夏之后,人们的食欲开始恢复,胃口变得越来越好。过多的脂肪在体内不断堆积,更容易发胖,这就是俗话说的“长秋膘”。

如何吃得营养又健康,且不会长胖贴秋膘?宋恩峰教总结了3个实用的饮食技巧。

一是荤素搭配,以素为主。若一入秋就大量进补肉食,会加重肠胃负担,导致消化功能紊乱,出现厌食、腹泻等症状;

二是少食多餐,七分饱为宜。少食多餐,养成规律进食的习惯能帮助减少空腹时长,肚子一直处于不饱、不饿的状态,更容易控制食欲和血糖。不要吃得过饱,以免令脾胃过劳,而脾胃运转不佳,身体的其他器官也会存在湿瘀虚的混合状态;

三是讲究食疗。多吃冬瓜、决明子、白茅根、玉米须等,可起到利水消肿、改善血脂的作用。

想要尽快适应多事之“秋”

增强身体抵抗能力

适当秋冻也是不错的选择~

记者丨刘越 摄影丨柯志刚

来源:37度里丨长江健康融媒

【责任编辑:袁筱】

Copyright © 2001-2024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营业执照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互联网出版机构网络视听节目许可证广播电视节目许可证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合作咨询

版权为 荆楚网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