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林阳
打开手机,跟着生物学家观察生活中的花鸟鱼虫,听名校教授解读文学经典《红楼梦》,向物理学家提问《三体》中的物理问题,听哲学研究者分享生活与哲学的思考……近几年,知识类短视频迎来了井喷式发展,观看知识类短视频逐渐成为一种新的阅读形式。
知识类短视频之所以受到青睐,无外乎是因为它满足了人们学习和自我提升的需求。从天文地理到自然科学再到诗词歌赋,不论是作为业余学习,还是拓宽知识面,短视频越来越成为书籍之外的一种资源。短视频平台上的创作者,或是人们耳熟能详的学术“大佬”,或是耄耋老人,或是中小学生,但无一不是对小众领域有所钻研的爱好者,通过各种知识与经验的分享,为人们了解世界、观察生活提供更多新奇的视角。此外,不少名校也充分利用短视频推出课程,在云端建立起“第二课堂”。比如,相关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8月,抖音双一流大学覆盖率增长至93.2%,一级学科覆盖率100%,共有400位教授、45位院士、4位诺奖得主用短视频和直播分享前沿理论和研究成果。
借由科学小实验、动画特效、面对面授课等形式,短视频让抽象知识变得更有实感,同时打破了时空限制,让获取知识不必非要端坐在书桌前,而是可以在各个时间、各个地点进行。而这也正是知识类短视频的魅力所在。
不过,看知识类短视频是否构成对传统阅读媒介的消解?类似话题的讨论,自进入互联网时代以来就从未停止过。上海理工大学《短视频时代的阅读研究》指出,伴随阅读介质的演变和发展,人们的阅读方式也在不断变化,如今已经发展成为多种阅读形式融合发展的新阶段。客观地说,人们用网的时间变多了,看纸质书的时间自然会减少。但也要看到,知识的摄取效果不应以学习时长或形式来衡量。如今,人们获取知识的意愿比以往更加强烈,如果能够将互联网作为学习工具,则能显著提升学习知识的效率,让学习“事倍功半”。而且,互联网媒介增加了学习途径,也令学习形式更生动直观。书页上所能承载的信息,转换成了视频中更丰富多元的内容,给人们带来了更丰富的阅读体验。
短视频与纸质书不是此消彼长的替代关系,它们作为知识的载体,互为补充。正如一些纸质书籍会附上视频讲解,增进读者理解一样,有人将短视频内容进行系统整合,沉淀为一本书籍。比如,抖音知识创作者“动物学博士”是两位来自中国科学院的生物学家,也是科普教育工作者,常利用短视频讲解昆虫学知识。在短视频内容的基础上,他们联合中信出版社推出书籍《读虫记》。在这本书中,作者用流畅幽默的语言和精心拍摄的图片,给读者带来了如观看其短视频作品一般的生动体验,讲述了昆虫在整个人类发展历程中扮演的角色。这种短视频作品向纸质书籍的转化,说明了知识并不区分载体,也不因其所呈现的形式不同而有高下之分。相反,由知识短视频沉淀而来的书籍,可能因为吸纳了读者日常的建议和诉求,在内容上更贴合读者需求,一定程度上避免知识生产陷入“闭门造车”的窘境。可见,知识在各种阅读形式之间自然转换和流淌,为的只是给读者更好的阅读体验。
此外,短视频也为传统阅读媒介提供了一个传播平台。比如,作家和短视频创作者,可以通过短视频将自己的书或是阅读纸质书的感想分享给更多人,还能在评论区找到志趣相投的“同好”;图书出版社也能用短视频拓宽新书宣传渠道,触达更多潜在消费者。
当短视频成为知识的载体,当短视频阅读与纸质书阅读互相助益,知识获取将变得更触手可得、丰富有趣。目前,短视频平台上已形成一股学习知识的风尚。据《2023抖音公开课学习数据报告》显示,过去一年,抖音用户搜索了275亿个知识相关的问题,平均每个用户搜索了45个知识点。未来,知识传播还会以何种形式出现?面对新技术的不断发明与更迭,只要“万变不离其宗”——使其更好地为打破知识壁垒、提升阅读体验所服务,我们不妨多一些包容和想象力。(林阳)
来源:光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