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与归
沸沸扬扬的“女子高铁被占座换回后遭殴打”事件,迎来了最新通报。对比此前的热搜词条和网络信息,可以发现存在一些出入。比如,张某某未要求与聂某某换座,无霸座行为;冲突是发生在聂某某认为后座旅客田某某大声说话打扰其休息之后。
由于这份通报给出了明确的时间线、描述了前后经过、冲突过程中双方的行为及其造成的后果,赢得了网友的普遍认可。从结果来看,对田某某处七日拘留并处二百元罚款,对张某某处五百元罚款,对聂某某不予处罚,也符合大众心中朴素的是非判断。
近年来,类似在公共场合发生的肢体冲突不少,舆论场也对“互殴”一再焦虑,很多人因为不知边界在哪而感到不安。也因此,要通过具体的案例,尤其是上了热搜引发广泛关注的典型案例,在全面、详实呈现的基础上去明示是非,建立规范,普及常识,引导人们规范自己的言行,也正确对待他人的言行。
随着社会的发展,我们的生活也在悄悄起变化。首先是环境的变化,在绿皮火车时代,人们似乎很少谈及车厢里的喧哗,侃大山、嗑瓜子、打牌等,是绿皮车厢的常见场景。那里仿佛是一个封闭的小集市,“啤酒饮料矿泉水,花生瓜子八宝粥,腿收一下”,坐过绿皮车的人,都能被这副“对联”瞬间代入。
在快节奏的时代,不仅交通工具快了,大家的工作和生活节奏也更快了,连本该体现慢生活的旅游,都发展出了“特种兵式旅游”。节奏快,意味着压力大,随之而来的是情绪上的烦躁和焦虑,很多时候,这种情绪会被一个小小的不愉快点燃。
人们的边界感也越来越强。这一方面,反映了公众的权利意识、规则意识越来越强,这是好事;另一方面,也让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感越来越明显,这又未必是好事。人际接触中,这种距离感有时也会让人忘了有话好好说,一言不合就开怼,甚至恶语相向、大打出手,将传统的人际交往之道抛之脑后。
最近还有一个热搜词条——#硬卧下铺别人到底能不能坐#,乍看之下,让人诧异和不解,这居然也成了一个热搜话题?我们用朴素的眼光去看待,这似乎根本就不算是个事:下铺乘客对座位具有使用权,需要躺着休息时,可以要求乘客起来;自己不休息时,也没必要非让坐着的乘客挪开。
还有一个不易察觉的变化是,公共空间的迅速发育。比如高铁车厢、电影院、大型游乐场,乃至一家网红小吃店门口长长的排队人群,都构成了密集的公共空间。而从发育到成长再到成熟,公共秩序必然经历一个较长的构建过程,也需要我们保持足够的耐心和思考,去适应这种变化。
再加上,移动互联网+社交平台——这个最大的公共空间的放大效应,动辄使得个人与个人之间的矛盾冲突,顷刻间登上热搜,引发全网围观、评判,乃至审判。
只是,社会是具有成长性的,人们也要随之成长。高铁和绿皮车相比,绝不只是速度的提升,还有各方面服务的升级,乘客对看得见和看不见的乘坐环境都有了更高的要求,包括噪音、气味、座位使用权等。有条件的时候就讲究一点,没条件的时候也不妨将就一些,但在讲究和将就之间,首先要相互尊重和理解。
或许有一天,公共交通真的达到了一人一单间的地步,再也不用担心一个乘客干扰到另一个乘客,在自己的“绝对空间”里,怎么舒服怎么来,把“自我”撑满。或许,那个时候的我们,又有了新的焦虑:咱是不是太孤独、太封闭了?(与归)
来源:澎湃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