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荆楚网 > 新闻频道 > 网群资讯

十八洞村和“她的邻居们”①丨十八洞村:巨变与感恩

发布时间:2023年11月07日09:58 来源: 红网

编者按:让时间有温度的不是时间本身,而是深藏的力量被唤醒。这是新时代的山乡巨变:从封闭保守落后到文明开放自信,十八洞村创造了湘西苗寨千年发展史上的奇迹。更可贵的是,这个奇迹并不是一个村子的“独角戏”,而是一村带百村、携手前行、共创美好的“群像戏”。在“精准扶贫”重要理念提出十周年之际,在奔向中国式现代化的路上,红网时刻新闻特别推出《十八洞村和“她的邻居们”》融媒体报道。我们以十八洞村为原点,向着东南西北不同方向出发,深入采访花垣、永顺、保靖、凤凰、吉首等多个村庄,展现十八洞村和“她的邻居们”的共富生态,讲述湖南村庄的十年之变。

红网时刻新闻记者 杨怡晴 秦楼 陈啸鼎 李赛凤 龚子杰  钟家英 欧阳璐 湘西报道 

10月,我们从长沙出发,驱车5个小时左右抵达湘西州,为的是探寻深藏于云贵高原最东部、武陵山脉腹地的十八洞村。

十八洞村,一个曾经名不见经传的山野村寨,在十年间甩掉了贫穷、落后、闭塞的“帽子”,成为中国脱贫攻坚史上的一块里程碑,吸引了来自全国、乃至全球关注的目光。

如果仔细观察你会发现,十八洞村的身影渗透于中国社会,尤其是农村社会发展与变迁的众多角落。许多人好奇“她”、学习“她”、受其振奋与感动,也有太多人为“她”写诗、歌唱、著书,发散出源源不断的“精神力量”。

人们往往将极难做到的、不同寻常的事情称之为“奇迹”。这十年,发生在十八洞村的山乡巨变就是一种逆转千百年命运的奇迹。而更难能可贵的是,这种奇迹并不是一个村子的“独角戏”,而是一村带百村、携手前行、共创美好的“群像戏”。

变迁:十年胜过百千年

两三只喜鹊从精准坪上的古树枝头飞落,盘旋于梨子寨的上空,在微凉的深秋透露出活力与生机。

一座刻着“精准扶贫”的醒目石碑立于精准坪上,十年前,精准扶贫重要理念在这里萌发。如今,无数游客将此视为必来的打卡地,试图探寻其中的蓬勃之力。站在精准坪之上,放眼望去,是一片错落有致的苗乡风景,隐约间还能闻到山中人家用柴火做饭的香气。

十年时间,深山苗寨“换了人间”,一次次震撼世人。这种变化绝非“愚公移山”中偶然降临的“神迹”,而是一群人艰苦奋斗、人定胜天的成果,途中充满了挑战与挫折。正如十八洞村党支部书记施金通所说,变化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逐渐发生的。

透过几组数据和日期我们或许能直观地感受到,十八洞村难以用言语形容的变迁:

2013年,十八洞村全村人均收入仅1668元,至2022年,村民人均年收入为23505元,村集体经济由空白增长至380万元;

2016年,十八洞村整村脱贫,在2017年2月成为湖南省第一批退出贫困序列的村子;

2018年,十八洞村入选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名单;

2019年,十八洞村入选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

2021年,十八洞村被评为“全国脱贫攻坚楷模”;

2023年8月18日,经历5年的建设,湘西边城机场正式通航,机场距离十八洞村仅十八公里……

让湘西飞向世界,请世界飞到湘西。这是发自内心的呼唤,也是逐渐实现的美好现实。

来自天南海北的游客,也见证了十八洞村变迁。在石拔三家门口,一行人从此经过,其中一人感慨道:“这里的变化真的好大!”言语间,能听出他已经来过十八洞村许多次。

说起改变,74岁的石拔三极具发言权。

十年前,习近平总书记到十八洞村走访的第一户贫困户就是施齐文和石拔三家。她记得,当时总书记翻开铺盖,摸了摸被子;打开米缸,看看有多少米;用手敲敲谷仓,听声音是不是满的;还特意去猪圈,看养的猪肥不肥。

笑容灿烂的石拔三。

如今,老屋换新颜——石拔三家的木屋整洁、明亮,成为了精准扶贫旅游打卡地,往来游客络绎不绝。

石拔三只能说苗语,如果没有当地人同行翻译,很难与其交流,但她的脸上始终释放出灿烂的笑容。

永远上扬的嘴角,传递出无尽的喜悦,而十八洞村妇联主席梅瑶也将这笑容视为“感恩”的象征——以最大的热情欢迎远道而来的客人。梅瑶说,“十八洞村的村民可能是中国最懂感恩的一群人。”

村民们深谙“吃水不忘挖井人”,将感恩融于细节里、生活中——龙先兰给女儿取名为龙思恩,施六金的儿子名叫施泽恩……

发展:人才兴盛村子旺

10月13日,伴着细雨,我们走进了阿雅农家乐。民宿老板杨正邦、施兰珍夫妇俩正乐呵呵地在厨房烧火做饭、招待游客,忙得脚不沾地。

杨正邦正在自家的农家乐招待游客。

2017年,十八洞村刚整村脱贫不久,眼见游客愈来愈多的杨正邦从外地返乡创业,在村里开起了农家乐、建起了民宿。因为价格公道、服务周到,他所经营的民宿农家乐也成了小有名气的“网红店”。

走进阿雅农家乐,贴满一面墙的奖状证书尤为醒目,那是杨正邦夫妇俩的女儿从小到大收获的荣誉。谈起读高中的女儿,杨正邦眼里是藏不住的喜悦和骄傲,这是“小家”的希望,也是十八洞村的未来。

杨正邦说,以前进出村子还是一条3.5米宽的泥巴路,当时的出行基本靠“挑/背”,把村里的农产品挑出去卖钱,把外面的化肥种子、日用品挑回来。因此,他最大的梦想就是拥有一辆拖拉机,这意味着“走出深山”。2018年,他实现了“汽车梦”,买了一辆“宝马的‘大哥’宝骏”。现在,他坚守在十八洞村,希望让家乡有更好的发展。

从“拖拉机梦”到“汽车梦”再到“家乡的振兴梦”,像杨正邦这样回归家乡的人越来越多。“以前贫穷的时候,留在村子是没办法出去的人,有能力的人都出去了。”杨正邦说道:“过去,留守是一种无奈;现在,留守是一种责任。”

1996年出生的施康,是十八洞村年轻一代的代表。2020年年初,施康放弃在长沙从事的新媒体领域工作。彼时,他所运营的账号已经有超过百万的粉丝数。

施康通过直播带货推销十八洞村的农产品。

当时,憋着一股劲儿想创业的施康,看到了十八洞村的变化,认定村里一定有很好的发展机会。返乡之后,施康从“老本行”出发,拍视频、做电商,以实际行动助力十八洞村的振兴。

在一批电商创业青年的带动下,十八洞村的特色农产品插上了互联网的“翅膀”,线上销售量显著提升。而施康不仅有了自己的事业,更当上了十八洞村团支部书记,娶了“隔壁村的村花”,返乡的日子越过越红火。

乡村振兴,人才为先。十八洞村一共有四个自然村寨,全村人口不足千人,村子规模较小。十年巨变,可以说“外乡人”的身影,伴随了十八洞村发展历程的始终。

安静的苗乡村寨传出一阵喧闹,在十八洞村苗绣乡村振兴示范基地里,挤满了从外地赶来的游客,42岁的绣娘杨珍香麻利地整理手中的苗绣扇子,时不时向游客介绍基地的苗绣作品。去年8月份,杨珍香开始在苗绣基地工作。有了稳定收入后,她不再伸手要钱,觉得自己腰杆都硬起来了。

杨珍香(左)在苗绣基地工作。

苗绣,成为十八洞村妇女攥在手中的致富经。

2014年,在老支书石顺莲的带领下,十八洞村成立苗绣特产农民专业合作社。2018年,十八洞村启动“苗绣让妈妈回家计划”,让十八洞村的妇女们 “带着娃,守着家、绣着花、有钱拿”。2022年,苗绣传承人陈国桃成立了花垣十八洞苗绣文化产业有限公司,通过培训,留守妇女们掌握了苗绣非遗技艺后,每月在家就能增收1200元至5000元左右。据统计,仅今年1-10月苗绣销售收入就达到了620万元,其中十八洞村苗绣实体店收入460万元,线上及其他收入达160万元。

毫无疑问,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让农村生活尤其是妇女命运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十八洞村妇联主席梅瑶,已在十八洞村工作了5年时间。她带动苗族留守妇女积极在家就业创业、组织孩子们学习苗歌苗鼓等传统文化,积极维护妇女儿童的合法权益,被村民视为“自己人”。她说,如今,村民们不再满足于物质生活,更加追求精神富足,妇女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

一对母女在苗绣基地试戴苗绣手工艺品。

十八洞村有太多的“建设者”与“参与者”,难以用文字概括他们——

施金通告诉我们,采风的摄影师将镜头对准哪里,哪里就是十八洞村靓丽的风景,他们也是十八洞村的“规划师”;杨正邦说,外面的游客只要来十八洞村就是对我们村的认可与支持……

携手:一村带动百村富

“一家好不叫好,大家好才是好。”10年奋斗路,十八洞村的产业不仅“富自己”,更“富大家”。

地处山区的十八洞村,人均耕地只有0.83亩,土地有限、产业条件薄弱。因此,按照“跳出十八洞发展十八洞产业”的发展思路,十八洞村积极探索“飞地经济”,这也直接带动了周边村子的发展。

种猕猴桃——在湘西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流转了1000亩土地建设精品猕猴桃基地,种植红心和黄心猕猴桃。2017年进入产果期以来,每年给脱贫户人均分红800元左右。

种灵芝——以每亩200元的价格租用群众流转林地,种植灵芝菌棒500棒,面积超过30余亩,带动周边村民务工40余人。

建水厂——为村里解决就业20多人,用工辐射到十八洞村和周边的马鞍村、双龙村、排碧村等……

与此同时,十八洞村发展文旅产业的溢出效应也如水波纹一样向外延伸。

2021年6月,矮寨·十八洞·德夯大峡谷获评国家5A级景区,入选全国“建党百年红色旅游百条精品线路”。作为新时代的红色地标,十八洞村旅游、研学项目日渐火爆。如今,十八洞全村共有民宿、农家乐20多家,398人实现在家门口就业,2022年共接待游客60余万人次。这也自然而然带动了周边村子发展旅游业。

例如,距离十八洞村仅9公里的沙科村,背靠十八洞村的丰富游客,依托自身良好的生态环境、深厚的苗族文化底蕴,以及位于湘西边城机场空港区的地理优势,积极探索乡村旅游和研学项目。今年暑假,湖南师大附中农村实践研学团160余名师生来十八洞村研学,并前往周边地区体验或学习,其中一站就是沙科村。

从“大水漫灌”到精准施策,10年间,十八洞村走出了一条可复制、可推广的精准扶贫经验。站在新的起点上,十八洞村又奋力奔跑在乡村振兴的第一序列。

一波又一波的游客涌向十八洞村,“她”仍然处于深山之中,但已经挣脱了大山的“枷锁”,发生在苗寨的故事迎来了转折,并向着高潮迈进:

曾经在外工作的施康,过去很少回村。他说第一次真真切切地感受到村子的变化是在2018年,那一年新村部刚刚建成,老旧破碎的寨子似乎也随之焕然一新;

杨正邦、施兰珍夫妇俩的女儿正在花垣县城读高中。过去,村里的孩子只能靠一双脚走出大山到镇上、县城求学。曲折的山路不好走,孩子们往往凌晨五六点就要出发,冬天天亮得晚,有时他们不得不举着火把照明。夫妇俩很高兴,如今女儿的上学路越来越畅通了。

杨珍香很珍惜在苗绣基地的工作,能够自食其力让她感觉一身轻。2005年,为了照顾家中小孩,她回到村里,唯一的“活计”是种地,但是人均0.83亩的耕地面积,让她拼命干一整年也难以维持温饱。现在她不再“向人伸手”,笑容成了“常客”……

十八洞村的采访之行,我们看到几乎所有人的脸上都挂着笑容,有幸福的,有羞涩的,也有骄傲的。

是啊,没有理由不笑——前路光明,十八洞村和“她的邻居们”携手共进,共创美好。中国式现代化村庄模样越来越明晰。

出品人:贺永祥

总策划:肖世锋

执行策划:周逸峰 田卓衡

本期主笔:杨怡晴

报道团队:秦楼 刘璇 陈啸鼎 李赛凤 龚子杰 钟家英 樊令钰 张盟 张艺凡 向力 郭薇灿 杨斌 何青 徐士洁 李艳华

后期:张广蓉 刘明珠 欧阳璐 蒋利君 彭浩

制作:邓琴 黎娜 陈彦 宋芳

【责任编辑:何青】

Copyright © 2001-2024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营业执照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互联网出版机构网络视听节目许可证广播电视节目许可证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合作咨询

版权为 荆楚网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