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杨富春 通讯员 吕鉴蕾 程俊淇 郭健健
如何摆脱依靠大量资源投入、高度消耗能源的发展方式,形成以科技创新为主的新质生产力?这是当下的一大时代课题。
黄石优选十大产业链供应链,建立“链长+链主+链创”三方联动机制,紧紧围绕四大优势产业集群和“1133”产业体系,发展壮大新兴特色产业,全面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
该市发布重点企业技术需求81项,组建市级产业技术研究院12家,培育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325名……通过实施技术攻关“提能”、创新平台“提效”和创新人才“提智”三大行动,推动“链创”协同攻关机制走深走实,赋能产业链高质量发展。
以需为导向 技术攻关“提能”
隆冬时节,湖北振华化学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热度不减。
“我们研发铁铬液流电池电解质溶液,开辟新能源电池新赛道。”公司董事长蔡再华介绍,通过发榜“亚铬酸钠基正极材料制备技术研发与应用”项目,与揭榜的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达成合作,向储能技术探索。
这是该市以需求为导向,实施技术攻关“提能”行动的一个缩影。近年来,黄石紧扣“链主”技术需求,推动企业与高校院所双向奔赴。今年,该市已发布重点企业技术需求81项,组织企校专场对接25场,促成新兴管业、迪峰换热器等50家产业链企业与高校达成合作意向60项、签约23项。截至目前,全市技术合同成交额182.25亿元、增长46.76%。
6月25日,黄石市创新委办公室(市科技局)制定出台《黄石市重点产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三年行动方案(2023—2025年)》,面向电子信息、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等四大主导产业,启动揭榜挂帅攻关项目,破解产业发展“卡脖子”技术难题。其中,共发布技术需求25项、揭榜19项。振华化学“亚铬酸钠基正极材料制备技术研发与应用”等企业10项技术需求立项。
黄石支持特钢精深加工、铜精深加工等产业链“链主”企业承担国家及省级重大专项、重点研发计划等项目。大冶特钢、华中铜业、人本轴承等承担省级以上重大项目49项,资金支持9078.52万元。其中,大冶特殊钢获省“尖刀工程”立项,资金支持4400万元。
以用为导向 创新平台“提效”
8月22日,黄石(深圳)离岸科创中心成立,这是该市在全省率先建成武汉、上海科创飞地后第三家离岸科创平台。黄石市科技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创新平台是推动“链创”协同攻关的重要载体,通过狠抓创新平台应用,提高产业链协同攻关效率。
为推进科技园区建设,该市出台黄石离岸科创平台管理体制机制实施办法、黄石科技城封闭运行管理办法等举措,完善科技创新、产业基金、招才引智、招商引资“四位一体”体制机制,离岸科创平台升级为“2.0版科创飞地”。目前,黄石科技城已入驻企业59家;武汉离岸科创园已入驻100家;深圳离岸科创中心开园当天签约项目21个、总投资51.75亿元。
紧扣主导产业技术需求,该市大力发展新型研发机构,出台黄石市产业技术研究院建设指导意见,组建市级产业技术研究院12家,实现主导产业全覆盖。加快培育企校联合创新中心,备案弘盛铜业企校联合创新中心等市级企校联合创新中心193家。推进新型研发机构进阶提档,省级产业技术研究院达4家、企校联合创新中心22家。
校地合作,迸发出澎湃动能。“今年,通过黄石大学科技园,武汉科技大学等高校的26项科技成果在山力科技等重点产业链企业转化运用。”黄石市科技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武汉大学电子信息学院、武汉理工大学创新中心、湖北工业大学创新中心已建成运营,中科院武汉分院、湖北大学、武汉科技大学5家创新中心今年将全部入驻黄石科技城。
以引为导向 创新人才“提智”
11月17日,黄石市启动2023年度“高层次人才校企共享计划”,选派24名高校博士进入19家企业工作。“我将借助高校科研团队的研发优势,帮助企业解决技术难题。”来自湖北工业大学机械工程学院的博士余中全说。
黄石持续强化柔性人才招引,探索“高层次人才校企共享”,即引才在高校、用才在企业,编制在高校、岗位在企业。强化离岸科创平台“飞地”引才,武汉离岸科创园等科创飞地汇聚科创团队100多支、研发人才1000多人,转化科创项目成果200多个。
2023年,黄石市深化科技特派员制度,新选派企业科技特派员50名,帮助企业解决技术难题100余项。该市还联合科技部人才中心举办“科技创新CEO特训营”,创办“科创下午茶”等科创服务品牌,连续举办10期,解决主导产业链技术难题65个。
引进一名高端人才,带出一支创新团队。该市对科技人才团队建设给予资金、项目、平台等全方位支持,累计培育省级科技创新团队11家、市级54家,培育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325名,有效提升全市重点产业链企业的智库建设水平。
随着科创全域开花,黄石被省委省政府评为“科技创新综合考评先进市”。前三季度,黄石全市完成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273.4亿元,同比增长35.2%,高于全省平均水平28.2个百分点,增速排名全省第2;占GDP的比重达18.12%,排名全省第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