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了加快数字中国建设和数字经济发展的目标。“数字乡村”一词在中央一号文件中被多次提及。2023年全国数字乡村建设工作的现场推进会在佳木斯召开,标志着中国在乡村振兴战略中迈出了新的步伐。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飞速发展,它在农业和农村发展中的应用日益广泛,不断为智慧农业、乡村数字化治理及文化教育等领域注入科技活力。利用人工智能等现代技术推进数字乡村建设,是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举措,对我国数字乡村的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上月,湖北省荆门市首批“AI”示范村启动,这是该市建设的首个“AI”数字乡村,也是湖北省开展“数字乡村点亮工程”以来数万个数字乡村示范村中的一个。近年来,数字乡村的建设,不仅体现在乡村数字基础设施的加强,更体现在人工智能的渗透与应用等方面,为我国智慧农业、乡村数字化治理及文化教育等领域注入了科技活力,也为乡村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
AI赋能数字乡村可持续发展的价值意蕴
AI赋能乡村农业可持续发展。早在2015年联合国就正式通过了17个可持续发展目标,其中第二个提出要消除饥饿,实现粮食安全和营养改善,促进可持续农业发展。在农业自动化进程中,人工智能也是一项关键技术。为了主动获得该技术红利,同时也是为了避免被动落后,各行各业都在大规模实施人工智能技术,农业也不例外。目前运用人工智能技术辅助农业生产在一些发达国家比较普遍,包括自动驾驶农业设备和机械、农场监控和管理以及新转基因作物的开发等。加拿大的Nature Fresh农场通过科技手段,不仅可以监控从种植到采摘的所有环节,利用物联网设备检测灌溉精度和施肥等,还可以将种植的农产品迅速送达消费者手中。这些现代技术改变了“靠天收”的传统农业,可以有效减少由虫害和天气带来的影响,降低农民风险,全面推进农业的数字化与现代化发展。
AI赋能乡村管理“智治”新模式。数字乡村治理不仅是数字乡村建设的核心,更是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创新路径。2023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明确强调了“促进乡村发展、推进乡村建设、改进乡村治理”这一重要任务,并对其进行了全面的指导规划。在最新发布的《数字乡村建设指南2.0》中,对于乡村治理的数字化标准进行了具体阐述,涵盖了“互联网+党建”、“互联网+政务”、“网上村务管理”以及“互联网+法律”等多个重要领域。运用人工智能和物联网技术,有助于引导乡村治理从传统的乡情自治模式,向更为高效的智能治理模式转变,实现与城市治理模式的更好融合和协同发展。早在2019年,陕西汉中市扶贫办与百度开发者中心合作,成功利用定制化图像识别模型,推出了汉中市脱贫攻坚云计算平台。AI作为乡村治理中“降本增效”的关键工具,正在被广泛应用,展现出其在数字乡村建设中的重要价值。
AI赋能乡村教育数字化。教育是国家发展的根本,是推动一个国家持续发展的关键动力,也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支点。在这一领域中,乡村教育构成了我国教育体系的基石。随着“数字中国”倡议的提出,乡村教育的数字化进程也在加速。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在2018年发布的《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中强调了农村教育事业的优先发展,并积极推动“互联网+教育”的发展模式。在这一背景下,智慧课堂逐渐成为我国众多乡村学校的新风景线。把握科技发展的机遇,充分利用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加速教育、科技与人才的深度融合,有助于提升乡村教育的水平,为乡村地区的全面振兴奠定坚实的基础,从而实现乡村建设的高质量发展。
AI赋能数字乡村可持续发展面临的挑战
城乡数字环境差异过大造成数字鸿沟。虽然许多地区已广泛采用人工智能(AI)技术推进乡村建设和发展,但数字鸿沟、技术适应性等多样化问题仍然存在。网络的普及是推动农业和农村生产现代化、促进乡村经济发展的关键驱动力。根据2023年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52次互联网报告,中国网民规模达到了10.79亿,互联网普及率为76.4%,城镇地区互联网普及率为85.1%,农村地区互联网普及率60.5%。尽管农村网络基础设施基本上实现了全覆盖,但仍然存在一些网络基础薄弱的乡村地区。人工智能技术依赖于互联网构建的数字环境,基础的传感器接入都是一个挑战,更不用说利用人工智能技术进行农业生产和村务管理了。
老龄化加剧乡村数字素养危机。随着年轻人口大量迁移到城镇,农村地区面临着日益严重的老龄化问题。尽管推动人工智能技术在乡村振兴中的应用是一个积极的方向,但由于人才流失,这些技术和基础设施的实际使用率却在下降。留在农村的老年人群体普遍缺乏自主学习智能设备的能力,且常觉得操作过程复杂。有关数字乡村建设的调查发现,在60至65岁的老年人群中,多达83.50%的人表示“基本不会操作智能手机”。老龄化成为农村数字平台普及的瓶颈。农村老龄化问题的根本原因在于城乡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导致许多乡村年轻人选择外出务工作为主要生计方式。为了吸引和培养农村数字化人才,不仅需要提高待遇,还需提升农村干部的数字化素养。应将数字技术能力的推广作为一项常规工作,定期对农村居民进行相关培训和教学,以提高智能设施的使用频率。
人工智能碳排放问题引发乡村环境污染。AI的应用带来便捷性的同时,碳排放同样是一个世界备受瞩目的问题,特别是大型的人工智能模型。数字乡村的建设需要用到许多大型智能模型,包括农业生产中的智能机器,这些对于农村的生态环境隐藏着碳排放的风险,不符合绿色乡村建设要求,因此如何平衡人工智能赋能乡村建设和保护生态环境,成为数字乡村建设亟待考虑的问题。
AI赋能数字乡村可持续发展的优化路径
数字共融弥合数字鸿沟。数字共融即数字包容,是确保所有个人和社区,包括最弱势群体,都能获得和使用信息和通信技术的必要活动。数字共融对于“缩小数字鸿沟,促进数字素养”至关重要。一些互联网企业在其发布的ESG(环境、社会和治理)报告中,积极利用AI参与数字共融建设。阿里巴巴针对数字化边缘人群推出适老的数字消费,积极进行适老化升级改造;百度推出关怀版APP助力老年人适应数字化生活。利用AI赋能数字乡村建设,就要不断推进数字共融,弥合数字鸿沟,使所有群体都能够积极参与到数字乡村建设过程中,共享数字红利,最终实现社会共融。
以人为本规避数字伦理风险。在数字乡村建设中,人工智能技术无疑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显著地提升了效率和降低了成本。然而,过度追求智能化可能会忽略乡村独有的人文特质,从而导致乡村的独特“温度”丧失。与此同时,人工智能技术也潜藏着诸多风险,例如隐私泄露、数字鸿沟和碳排放等问题。作为一种技术,人工智能犹如双刃剑,其效用取决于使用者的意图。不法分子若利用它窃取乡村智能云端信息,则可能导致农村老年人遭受诈骗;全面智能化的乡村设施也会给部分老年人的日常生活带来不便。因此,在数字乡村建设过程中,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加强对隐私的保护和人文关怀,关注居民的实际需求和诉求。努力使技术服务于乡村的真实需求,确保其真正惠及乡村居民,让数字化转型与乡村文化和生活方式和谐共存。
因地制宜打造特色数字乡村。我国幅员辽阔,拥有多样化的乡村类型,但并非所有乡村都适宜发展成数字乡村或采用AI技术赋能。实施统一的数字乡村标准并不一定适合所有农村地区。一些农村盲目追求规模化的人工智能化农业生产,却因地形和技术限制导致机械设备闲置,造成资源浪费。因此,要想有效地利用AI赋能数字乡村建设,关键在于基于当地乡村的实际情况制定具体规划。这包括利用乡村的独特特色,结合人工智能的优势,发挥长处,规避短板。一些以旅游为主的乡村,可以通过结合AI技术提升旅游体验,开发新的旅游项目,为游客带来全新的感受,从而推动乡村旅游向智能化、精品化方向发展。
多元共建强化数字乡村运行效率。仅仅依赖政府和当地居民推进数字乡村建设可能无法充分发挥人工智能的全部潜力。虽然政府工作人员在很大程度上已经接受过人工智能的相关知识的普及,但基本上是使用一些基础的智能模型来处理简单的村务管理问题,而往往无法深入理解这些技术的运作原理。当前,市场上的人工智能技术正快速发展并被广泛应用于日常生活,这些进步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企业的持续研发和更新。因此,一些企业参与数字乡村建设计划,采用三方共建的模式,不仅可以全面而高效地挖掘AI的潜力,还可以将其深入应用于乡村振兴的各个方面,成为乡村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作者:铁翠香(中南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李延超(中南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