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他们是中国碳-14测年的开创者
被称为“雕刻中国考古学时间之轴”的人
破解了“武王伐纣”年代等历史之谜
近日,总台《吾家吾国》专访
科技考古专家仇士华、蔡莲珍
听他们讲述与考古的故事
01
亲手制作实验设备、两班倒连轴工作
建成我国第一个碳-14测年实验室
1932年,仇士华出生于江苏如皋的一个农村家庭。新中国成立后,仇士华考上了大学,并在校园里遇上了蔡莲珍,两人志同道合,从此结伴前行。
1955年,仇士华和蔡莲珍从复旦大学物理系毕业,成绩优异的他们被著名核物理学家钱三强选中,进入中国科学院原子能研究所。后来,在考古界泰斗夏鼐的带领下,仇士华、蔡莲珍被调到考古研究所。
那时,不到30岁的他们肩负起一项光荣而艰巨的任务:建设中国第一个碳-14测年实验室。
碳-14是碳的一种放射性同位素,生物生长过程中,由于与大气交换,体内碳-14水平与大气碳-14水平保持一致,而一旦生物体死亡,体内碳-14会随着时间的流逝因衰变而逐渐降低。因此,通过测定死亡生物残存的碳-14含量,就可以推断它的死亡年代。
上世纪60年代初,实验室起步建设,生活和科研条件都极其艰苦。仇士华说:“当时没有现成的实验设备,甚至很多元器件都难以买到。”
面对硬件上的极度短缺,夫妻俩只能一遍遍做试验,亲手制造了完整的实验器材和装置。
经过几年努力,仇士华、蔡莲珍完成了各项设施的设计制造,实验室开始运行。实验室建成后,疑问也接踵而来,如何检验实验室的可靠性。仇士华与蔡莲珍想出一个办法,由考古学家将他们已知年代的样品带到实验室,夫妻俩使用碳-14测年技术进行年代测定。
那时,仇士华和蔡莲珍24小时两班倒,10分钟就要进行一次计数。就这样连续工作一个多月后,样品盲测完全合格,实验室正常运行。
历经六年寒暑,2000多个日日夜夜,中国第一个碳-14测年实验室在仇士华、蔡莲珍等学者的努力下最终诞生。
02
破解“武王伐纣”年代历史之谜
“我们只是做了普通的事”
以彩陶闻名于世的仰韶文化,是黄河中下游最重要的新石器时代文化,然而考古学家却无法对仰韶文化的绝对年代做出断定,仇士华和蔡莲珍建成的中国第一个碳-14测年实验室改变了这样的局面。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他们通过碳-14测年,得出仰韶文化时期大约距今5000年到7000年,持续时间2000年左右。
到了上世纪80年代末,数以千计的碳-14年代数据,使得中国不同地区的新石器文化有了更加完整的时间关系框架,建立起确切的年代序列。中国新石器考古学也由此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1996年,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夏商周断代工程”启动,已经退休的仇士华、蔡莲珍夫妇作为碳-14测年专家学者参与其中。
“武王伐纣”到底发生于何时?中外历史学者对此众说纷纭,形成了至少40种结论,最早的和最晚的前后相差了112年。
仇士华、蔡莲珍运用高精度测年手段,历时三年,经过反复测定,最终得出,“武王伐纣”可能发生的年代范围在公元前1050年到公元前1020年之间,将原来112年的可能范围缩至30年,这是“夏商周断代工程”取得的重大突破。
根据仇士华夫妇的测定年代范围,专家通过分析古文献和青铜器上的金文,结合当时的天象和历日,最终确定公元前1046年为武王伐纣的最优答案。
谈及他们为考古作出的贡献,91岁的仇老说:“我们只是做了应该做的事,做了件普通的事情。”
03
年过九旬依旧坚持研究
“与碳-14的缘分是一辈子的”
2006年,仇士华当选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这是社科院最高学术称号,也是终身荣誉。仇士华说,他的学术成就离不开蔡老的支持,自己当年很多科技上的设想和设计,是由蔡老最终实现的。
上世纪90年代,已到退休年龄的蔡莲珍毅然投入到“夏商周断代工程”研究中,由于身体原因,蔡老常常脑供血不足,工作中常得躺卧。
时至今日,夫妻两人携手与共60多年,一直在学术和生活上彼此坚守、相互支持。迈入“90后”的蔡老和仇老已然不像过去那么忙碌了,但他们依旧坚持整理研究着碳-14测年的数据资料,并将之视为自己最重要的事情。
正如蔡老所说,与碳-14的缘分注定是一辈子的。
↓点击查看完整版视频↓
▌本文来源:央视新闻微信公众号(ID:cctvnewscenter)综合《吾家吾国》
往期内容
“我好幸福哦!”获奖后,游本昌这段话让全场泪目
不是“巫术”!“95后”院士用209场演讲为它正名……
40多岁学编程!扎根一线60余年,这位“蓝领院士”拼了
总策划/王宁
总编导/沈公孚 总摄影/杨帆
策划/车黎 编导/冯健
摄像/王梓 李双 滕譞 刘晗
编辑/宋亮 宋佩霖 刘梓含 赵文斌 彭心怡
剪辑/商俊泽
微信编辑/隋邦科 校对/高少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