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荆楚网 > 新闻频道 > 孝感

湖北云梦:返乡能人接力带出一个蔬菜专业村

发布时间:2024年03月26日17:04 来源: 湖北日报

藜蒿,曾经的湖边野草,如今的家常美味。

阳春三月,走进湖北云梦县下辛店镇白水湖村,只见藜蒿遍地,香气扑鼻。

20多年来,白水湖村紧跟市场需求,种植“三叶一心”标准藜蒿,走出了从无到有、从有到优的发展之路,全村藜蒿种植面积3000亩,年产值5000多万元,亩均纯收入1万多元。去年,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2700元。

产业发展,没有最优,只有更优。白水湖村在选育新品、以机代人等方面持续发力,正推动藜蒿产业从优到强,富民强村。

白水湖村藜蒿种植基地一瞥。湖北日报通讯员 万阳 摄

从无到有

家家户户藜蒿香

白水湖村,因湖得名,全村四分之三的面积为湖田。曾经,村民以种植一季水稻为生,人均年收入不足1000元。

在田里种藜蒿卖,邓贵想是村里第一人。2001年,他在云南昆明打工,看到当地藜蒿卖得好,就用湿卫生纸包着藜蒿苗,带回村试种。

藜蒿喜水,白水湖村水源丰富、土质肥沃,适宜其生长。邓贵想试种的大叶青秆藜蒿,茎壮叶绿,鲜嫩爽口,一上市就十分畅销。邓贵想一算账,种藜蒿的收益是种水稻的近10倍。

尝到甜头后,邓贵想将藜蒿种植面积扩大至几十亩。消息传开,不少村民跟着种植。

每年6月,村民就栽种藜蒿,赶早上市,卖个好价钱,但夏季病虫害重,藜蒿产量低、品质差,效益不好。村民便将种植期延后到每年9月至次年4月,可收割3到4茬藜蒿,量质齐增,收益不错。

“年纪大了打零工没人要,在家种藜蒿,不仅能满足日常开销,每年还能攒下一万多块。”70岁的杨水肇种了4亩藜蒿,日子过得有滋有味。

然而,好日子没过几年,种植户遇到了新问题:长期种藜蒿,土壤板结严重,肥力下降,藜蒿产量和质量下滑。

2008年,在当地农业部门指导下,种植户开始稻蒿轮作:每年清明节后在藜蒿田里种植水稻,8月底水稻收割后再种藜蒿。

“稻蒿轮作改善了土壤,藜蒿亩产近3000公斤,亩均纯利达1万元以上。”白水湖村党支部副书记邓安红说,村民几乎家家户户种藜蒿,白水湖成了远近闻名的藜蒿种植专业村。

刘近星查看藜蒿长势。湖北日报通讯员 万阳 摄

从有到优

农户抱团创品牌

藜蒿种植规模上去了,但质量一度良莠不齐。为了赚钱,村民甚至互相压价“窝里斗”,不仅价格“跳水”,还影响了白水湖藜蒿的口碑。

恰逢此时,在武汉做服装生意的“90后”刘近星回了村。这个年轻人,给白水湖藜蒿产业注入了新活力。

“不能只种藜蒿,还得‘种’品牌。”刘近星思路清晰:统一种植标准,形成品牌效应。

2016年,刘近星成立当地首家藜蒿种植合作社——仁源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发展社员近400人,推行标准化、规模化、绿色化种植。设立农资配送超市,统一为社员提供种子、农药、肥料等;制定种植技术标准,推广绿色种植模式;生产情况记录在册,让藜蒿“身世”可查可溯;实施质量检测制度,确保入市藜蒿质量合格。

白水湖藜蒿名气越来越响。当地政府乘势而上,大力培植农业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推行“合作社+基地+农户”“企业+合作社+农户”等经营模式,引导农户抱团发展。

旭泽生态、长隆果蔬、义豪果蔬等一批优质合作社涌现出来,白水湖藜蒿核心示范区发展到3000亩,年产量稳定在900万公斤以上,年产值超5000万元,占全村农业经济总收入的86%。

量质齐增,白水湖村藜蒿基地先后入列全省农业“三品”标准化生产示范区、全国首批无公害蔬菜生产示范基地。2022年11月,获评全国“一村一品”藜蒿产业示范村镇。白水湖藜蒿越来越俏,远销湖南、安徽、广东、山东等地。

近年来,云梦县支持下辛店镇投入近2000万元,完善藜蒿示范区沟渠、道路等基础设施,加强农民技能培训和创业培训。目前,藜蒿产业已从白水湖延伸到同合、丰乐、安定等13个村,总种植面积超过1万亩。

白水湖村村民在采摘藜蒿。湖北日报通讯员 万阳 摄

从优到强

探路机械化种植

对云梦白水湖藜蒿来说,阳新藜蒿是强劲的“对手”。

“阳新藜蒿茎叶更挺拔、蒿子味更浓,上市后,白水湖藜蒿就要‘靠边站’了。”刘近星深知,差距在品种,为了改良品种,他在南京流转了几亩河滩地试种野生藜蒿,因技术跟不上,产量很低。

当地政府伸出援手,加强与省农科院合作,选育更能满足市场需求的藜蒿新品种。同时,引导市场主体拓展市场,“市场这么大,容得下两棵蒿”。

去年,仁源蔬菜种植合作社在孝感首衡城租下一间档口,联合多家蔬菜种植合作组织,一起推销云梦蔬菜。

“如今村里九成藜蒿经过首衡城外销,高峰期日均销量约4000公斤。”刘近星说,搭上首衡城“快车”,白水湖藜蒿销路扩大,今年他又盘活村内200亩土地,种藜蒿、睡莲、藕带等。

下辛店镇也在助力,镇党委副书记程红军介绍,镇政府计划与北大荒集团合作,投资建设大型农事服务中心,包括标准化厂房和冷库等,服务藜蒿产业发展。

对于未来发展,刘近星充满信心,亦有担忧。

“种藜蒿主要靠人干,高峰时全村每天有近500人干活儿,80%的人年过六旬。”刘近星认为,农村老龄化趋势明显,用工短缺将制约藜蒿产业发展。

探索机械化种植藜蒿势在必行,刘近星投入近百万元研发藜蒿收割机,受疫情影响尚未成功。近期,他又关注到一款藜蒿扦插机,但种植密度达不到要求,他准备购买一台,试着改造升级。

来源:湖北日报

作者:张双双 李林 聂杰杰 蒋含笑

【责任编辑:左砚文】

Copyright © 2001-2024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营业执照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互联网出版机构网络视听节目许可证广播电视节目许可证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合作咨询

版权为 荆楚网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