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公布的全省法院2023年营商环境考核排名中,武汉市中院位居中级法院第一。
“出圈”的背后,武汉法院究竟“赢”在哪?
降成本:智能审判插上数字化翅膀
一场法院庭审记录方式改革亦悄然铺开。3月29日,记者来到武汉市两级法院,触摸正在推进各项审判提效改革。
从开创全省首家法院“人机协同”智能辅助办案模式,到落地首案“审执一体化集约处置”机制改革,再到实行全流程无纸化办案,一季度,武汉东湖高新区法院涉企案件审理用时同比缩短3.52天,涉企买卖合同案件审理用时同比缩短19.4天。
以科技法庭为支撑,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人民法院以讯飞智能语音识别系统和智能语音助手为“两翼”,同步录音录像、同步语音转换、同步数据备份。在新的庭审模式下,庭审结束后当事人无需再等待核对签署笔录,平均庭审用时减少30%。该项改革被省优化营商环境领导小组通报表扬。
向“新”出发。“诉讼一码通服务平台”“司保通”“数字法治体检报告……”一系列“新点子”落地落实,不断刷新着司法服务的速度与温度,为市场主体带来“有效率的公正”。
前端调:诉源治理“朋友圈”越扩越大
“真是感谢你们,为公司就近化解纠纷,解了燃眉之急!”共享法庭调解现场,某文化公司负责人竖起了大拇指。
地处武汉商脉主轴,四方商户云集,硚口区法院将区工商联、区司法局等各类解纷资源“串珠成链”,打造涵盖金融、消费维权、商贸物流等领域的16个商事纠纷“共享法庭”。依托“一根网线、一块屏幕、一支团队”,不用“对簿公堂”,纠纷亦可妥善化解。
从第一声法槌声响起,到开展多元化诉讼服务,硚口法院商事纠纷共享法庭已经运转了200多个日夜,累计指导调解320余次,开展“普法微课堂”15场,惠及群众1100余人次。
不断扩大行业解纷力量的“朋友圈”,是武汉法院实质化解涉企纠纷的“金钥匙”。
“建工纠纷”搭乘“精专快车”,武汉市江岸区人民法院与武汉建筑装饰协会行业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展开合作,建立“法院+行业协会”诉调对接机制,打通解纷“快车道”,诉前调解平均用时仅14.47天。
“区位优势”叠加“先行先试”,武昌区人民法院水果湖法庭携手省银保调中心,打造“法院+银保调”金融纠纷多元化解机制,为企业带来“省时、省力、零成本”的解纷体验,2023年新收金融诉讼案件总量同比下降9%。
诚然,多元解纷不是法院一家的“独角戏”,而是需要行业领域多方参与、共同演奏的“大合唱”。过去一年,全市两级法院委派调解涉企案件19.07余万件,司法确认1.78万余件。
全流程:压缩办案周期轻装前行
“近来企业经营状况还好吗?”“款项都在陆续收回,现在企业又转起来了!”
“还是要注意风险把控,可持续经营。”“谢谢法官,我们非常珍惜这来之不易的新生。”
“现在干劲十足!”近日,新洲区人民法院法官回访当地一家企业。不久前,这家企业还深陷债务泥沼,上千万工程款遭拖欠,流动资金链断裂。关键时刻,新洲法院启动涉企经济影响评估,提出“置换保全+契机调解”的解救思路,不仅帮企业拿回了第一笔进度款,企业经营也重新焕发生机。
“进入诉讼程序的涉企纠纷,每一次立案,每一次审理,每一次执行,都不止当事人双方利益,也关联着企业发展的脉动。”武汉中院相关负责人表示,两级法院在坚持依法办案、定纷止争的同时,全流程开展涉企案件经济影响评估。
在立案环节,充分运用“法院+”纠纷解决机制化解涉企纠纷,2023年,成功调解案件11.37万余件。
在审理环节,强化审判流程节点管理,最大程度压缩涉企案件办理周期。2023年,涉企案件结案时间同比缩短9.88%。
在执行环节,重点评估执行方式、执行强度可能给企业正常生产经营带来的影响,灵活采取预惩戒、预拘留等措施。2023年执行到位金额381.67亿元,同比增加74.46亿元。
“我们将在深化涉企案件经济影响评估工作上持续发力、久久为功,加强保全措施的必要性与适当性审查,强化保全财产置换评估,探索邀请工商联、商会等第三方参与评估,最大限度帮助企业活下去、活起来、活得好。”
武汉法院将以降成本、优服务、提质效、创品牌为目标,全面压缩诉讼全链条运转周期,着力降低企业诉讼成本,以高质量司法打造一流法治化营商环境,为中国式现代化湖北实践提供更加有力的司法服务和保障。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刘畅 通讯员 张梦捷 刘万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