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荆楚网 > 新闻频道 > 湖北日报

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领衔解析猴面包树属植物的演化历史 为“植物巨人”找到“老家”

发布时间:2024年05月22日07:37 来源: 湖北日报

湖北日报讯 (记者文俊、通讯员江珊、李涵)5月15日,由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中国科学院中-非联合研究中心牵头,联合英国伦敦玛丽女王大学、英国皇家植物园邱园、华大基因、马达加斯加塔那那利佛大学、肯尼亚国家博物馆、上海辰山植物园等科研机构,在《自然》杂志(Nature)发表研究论文,系统阐明了全球关注的濒危植物类群——猴面包树属的多样性演化历史,并就其未来保护提出科学、有效的保护策略及建议。

猴面包树最高可达30米,树干周长最大可达50米以上,是名副其实的“植物巨人”。猴面包树属全球仅存8种,其中6种特有分布于马达加斯加,其余2种分别分布于非洲大陆和澳大利亚。在马达加斯加,猴面包树被称为“森林之母”,个体寿命可达上千年,因其巨大的形体和奇特形态,在当地形成了壮美的自然景观,每年吸引全球无数旅行者慕名而来。

受全球变化和栖息地破坏影响,近年来猴面包树属植物多样性保护成为学术界和大众广泛讨论的热点问题。“一棵猴面包树就像一座小水塔。”研究人员介绍,猴面包树树干内的储水组织非常发达,每棵树最大储水量可达100吨。它不仅为当地动物及人类提供了水源,还是其重要的食物来源之一,故又被誉为“生命之树”,具有极其重要的科学研究、经济、生态和人文价值。

在马达加斯加,部分物种的个体数和适宜生境骤减,已有三种猴面包树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 Red List)列为濒危或极度濒危物种。同时,关于猴面包树属的起源中心及地理分布格局的形成历史仍存在较大争议。因此,尽快厘清猴面包树多样性格局的形成过程,通过系统的科学研究指导并制定更有效的保护策略已刻不容缓。

从2018年开始,研究团队联合非洲的合作伙伴在野外取样,3年间采集各类样本总数超过300个。在破译了8个种的遗传信息后,研究团队通过对猴面包树的遗传信息特征,及其分布区域的生态因子、地质变化等各方面进行综合分析和模型计算,最终得出结论——现存猴面包树的物种起源与分化发生于马达加斯加,距今约2100万年。“就像给人类绘家谱一样,要寻访猴面包树的‘老家’。”研究人员介绍。综合数据分析表明,包括已形成洲际隔离或马岛同域分布的猴面包树物种,在历史上均存在种间杂交情况,从而导致了在全基因组水平上系统发育关系信号的不一致性,依据研究所揭示的历史同域杂交式样和实际的跨洋扩散可能性,提出马达加斯加岛应为现存猴面包树属冠群的起源分化中心。

同时,该研究通过整合全基因组计算的遗传多样性、历史种群数量及生态学数据分析,揭示了马达加斯加现存6种猴面包树物种间的生态位竞争格局,对马岛特定猴面包树物种分别提出了新的保护建议和策略,为有效保护马达加斯加岛整体生物多样性提供了新的科学视角和参考依据。

据介绍,该成果是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中国科学院中-非联合研究中心长期与非洲、欧洲等相关科研机构紧密合作实施非洲生物多样性研究与保护的阶段性总结。2013年5月,中国科学院中-非联合研究中心由中国科学院批准成立,依托武汉植物园建设,是中国政府在境外建立的第一个综合性科教机构,也是“一带一路”倡议下中非科技合作的生动案例之一。该中心成立以来,始终围绕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环境保护、农业科学等领域与非洲10多个国家开展合作,同时积极开展人才培养。

【责任编辑:张依】

Copyright © 2001-2024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营业执照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互联网出版机构网络视听节目许可证广播电视节目许可证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合作咨询

版权为 荆楚网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