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荆楚网 > 新闻频道 > 楚天都市报-极目新闻

专访著名策展人吕澎—— 不用毛笔宣纸, 装置艺术也很“水墨文章”

发布时间:2024年05月25日07:22 来源: 楚天都市报

著名艺术史家、策展人吕澎

水墨文章(第八回)当代水墨研究系列展展厅实拍

□楚天都市报极目新闻记者 徐颖 通讯员 李朝霞 实习生 陈静怡 摄影:楚天都市报极目新闻记者 肖颢

吕澎先生在艺术界大名鼎鼎。

他曾策划过两届威尼斯双年展平行展,将中国优秀艺术家的作品带到国际大展中;曾担任中国首个双年展“1992年广州双年展”的艺术主持;还创办了“那特艺术学院”,为全球的艺术爱好者提供艺术专业在线课程。

近日,武汉美术馆原创大展——“溪山清远的当代逻辑”水墨文章(第八回)当代水墨研究系列展,在武汉美术馆(琴台馆)开展。展览邀请吕澎担任策展人。5月24日,就艺术相关的热门话题,这位著名艺术史家、策展人接受了极目新闻记者的专访。

穿越八百年与马可·波罗对话

记者:每一个艺术工作者心中都有一个威尼斯双年展。您曾参加威尼斯双年展平行展的策划工作,可以跟我们分享一下这个经历吗?

吕澎:我策划过两届威尼斯双年展平行展。

一次是2009年,担任第53届威尼斯双年展特别邀请展“给马可·波罗的礼物”策展人,联合策展人是意大利的著名策展人阿基莱·伯尼托·奥利瓦。八百年前,出身于意大利威尼斯商人家庭的马可·波罗随同父亲与叔父到达中国,他在中国居留了17年。外国人通过马可·波罗的《游记》了解了中国。而今八百年过去,在马可·波罗的故乡,我是想用中国艺术向西方观众呈现他们不了解的中国的今天。这些作品包括:艺术家用装置表达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要素“礼”,艺术家用中国传统园林表达的历史与现实的迷宫,以及艺术家用作品与八百年前马可·波罗对话,等等。

第二次是2013年,担任第55届威尼斯双年展特别邀请展“历史之路”策展人,联合策展人也是奥利瓦。1993年奥利瓦第一次把中国艺术家带到国外去时所做的展览题目叫“东方之路”,而我们这次的展览叫“历史之路”,是对“东方之路”的一种回应。自从第一次集体走出国门,30多年来,中国艺术家参加威尼斯双年展的频率渐渐提高,往来的国家也越来越多,威尼斯双年展就好比一个全球化的门户,为中国的艺术家们提供了参考,让他们自由地与世界沟通、更加开阔自己的视野。

中国艺术的辨识度不能靠“符号化”

记者:中国水墨有自己的一套话语体系,那我们的中国水墨是如何与世界对话的?

吕澎:只要是中西方艺术产生了交流和碰撞,对话就已经开始了。自从19世纪,在西方枪炮的冲击下,中国被迫打开国门,接受西方的文化艺术。当西方艺术进来,这种对话就已经开始了。改革开放之后,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实验水墨的兴起,艺术家用中国的材料进行创作,使用的技法和传达的观念已经是中西交融的了,中西对话就在其中。

记者:今天的中西艺术对话,对比刚刚改革开放时期,是否更加强调我们中国文化艺术的“主体性”?

吕澎:现在每个艺术家都不一样,所以,我们很难用一个判断去适用所有的艺术家。我们不要形式上的“主体性”,如果用形式上的“主体性”去衡量艺术,未免太过僵化了。不能用简单的符号化,来辨识中国艺术。我们要的是精神气质上的“主体性”。我们是中国人,生于斯长于斯,这种“主体性”是与生俱来的。一个人只要不断学习,就很自然地把不同的文明,融入自己的文化里,但他体内自己的文化基因,肯定是一直在的。

如果说中国水墨只能在平面上创作,那已经把传统箍死了

记者:我们看到这次“水墨文章”大展还有装置艺术。有一些艺术家和批评家会觉得,谈水墨离不开中国画的材料、技法、气韵生动的审美等,认为脱离了这些,就不是中国水墨,而是当代艺术。您怎么看待这个问题?

吕澎:如果说中国水墨只能在平面上创作,那已经把传统箍死了。如果要看这样的作品,那就去博物馆去看,去看看美术馆的典藏。今天,我们要的是有传统背景的新的艺术。本质上,我们是要艺术,而不是要是传统还是当代的概念。所以,用各种材料和手段去创作中国水墨艺术,也是近些年才被艺术界、批评界接受的。

比如,这次展览中,艺术家用时光形成的蚕丝与一段木头,做成了一件装置作品,虽然没有使用传统水墨的毛笔、宣纸等材料,传达出的观念却是很中国的。很多我们认为不是中国水墨的艺术,换一个西方人的眼光来看,他一眼就能认出来这是中国人的艺术。因为从材料、技法、意境中反映出的一种精神气质,与他们的文化是截然不同的。

双年展的意义在于“无限打开”

记者:您也曾经担任中国首个双年展1992年广州双年展的艺术主持,也曾担任过成都双年展的策展人。当下,各个城市的双年展都很流行,在武汉美术馆也举办了首届武汉双年展。您怎么看待这个现象?

吕澎:我觉得这是好事。过去我们有一套美协系统的评奖和评价体系,但随着艺术市场的发展,衍生了像广州双年展这样的由民间资本主办的艺术活动,后来各个城市的政府部门看到艺术双年展的活力,也纷纷投资举办双年展。我觉得双年展的意义,更多的在于,过去我们会认为,到美术馆中是去看作品、看艺术、看绘画,但是我们希望在双年展中,观众应该去产生思考。

我们的确是可以在这里看到很多装置、雕塑、艺术品,甚至有些观众也并不大理解,但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看到了这件作品,互动以后,能打开自己的大脑,开启自己的想象力,所以今天我们讲当代艺术,主要的目的是无限打开,让我们充分发挥人的能动性。

【责任编辑:徐璇】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营业执照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互联网出版机构网络视听节目许可证广播电视节目许可证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合作咨询

版权为 荆楚网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